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抗日根據地之貧童教育探析(1937
—1945)

2015-03-23 22:28:38
關鍵詞:兒童教育

王 星 慧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抗日根據地之貧童教育探析(1937
—1945)

王 星 慧

(山西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抗戰時期,存在大量貧困兒童。戰前,貧童特別是農村貧童難以接受基本的教育;戰時,許多農村抗日根據地對貧童采取積極的教育措施,使根據地貧童入學率大大提高,為抗戰勝利和新中國建設培養有生力量,所以在飽受戰爭迫害的農村根據地,廣大貧苦兒童享受了從未有過的知識教育。筆者以晉察冀、晉綏、太岳、太行等抗日根據地為研究范圍,以這些抗日根據地的貧童教育為研究對象,進一步探析抗日根據地之貧童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與不足,進而從一個側面探求抗日根據地貧童教育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抗戰;根據地;貧童;教育

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社會生產進一步遭到破壞,廣大農村民生凋敝,困苦不堪;教育希零,文盲遍布。戰事紛亂,農業生產落后,使得貧困的農民子女和他的父母一樣不能脫離生產。貧童過早地參與生產勞動,失去讀書求知的機會。兒童是中華民族未來的希望,而不識字、沒文化、心中無國無家的廣大農村貧困兒童既不能很好地參與民族自衛戰爭,更不能擔當未來國家民族復興的責任,所以根據地實行國民教育,特別是重視對貧困兒童的教育,點燃了國家復興的星星之火。

一、抗日根據地貧童群體及形成原因

(一)貧童群體分析

抗戰期間,受各種自然災害影響及戰爭迫害,抗日根據地經濟異常貧困,民眾生活極其困難,因此貧困兒童為數不少。山西乃華北抗戰重要據點,分布晉察冀、晉綏、太岳、太行等抗日根據地,據統計,1936年山西人口為13 230 000人,1937年總人口為11 601 026[1],到1945年人口為12 199 918人[2],從人口總量看,經過抗戰,山西總體人口總的來說,沒有明顯變化。從人口年齡結構看,抗戰前,山西0—15歲人口約占總人口的20%左右,最高時不超過27%[3],1946年至1947年山西0—15人口有4 690 448,占總人口的31%,若按這樣一個大體比例,1937至1945年山西0—15歲的人口大約在300萬以上。按中國農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80%來計算,山西抗戰時期0—15歲的農村人口在240萬左右。民國時期,山西地域閉塞,經濟貧困,“從比較可信的調查結果來看,只占全國人口10%以下的地主、富農,所占耕地數為全國一半以上。而占全國將近70%的貧雇農,僅占有耕地的22%。從中可看出土地高度集中。”[4]貧困人口因沒有具體的統計數字,筆者則以石島紀之這一全國較可信的貧雇農的統計數字推斷農村貧困兒童數字,山西0—15歲的240萬農村兒童中,貧困兒童應有160萬左右。而在這些兒童中,學齡兒童年齡應在7歲至15歲左右,由1946-1947山西人口年齡統計數字來計算,4 690 448的0—15歲人口中,未滿周歲及1—4歲的人口約占其中的1/3,5—10歲及11—15歲人口約占其2/3[5],所以,筆者推測本文所研究之受教育的山西貧童大約在100萬左右。推而廣之,全國各根據地貧童數目之巨可以想象。

(二)貧童形成原因

兒童沒有獨立的生活能力,他們依附于家庭,依附于父母,中國農村貧弱,農村兒童大多過早的參加生產勞動補貼家庭,當貧弱的家庭遭遇變故時他們就淪為生活更為苦難的貧童,而這一淪落卻十分容易。

1.自然災害、疾病

1940年至1943年,我國北方自然災害,年年苦旱,農民深受旱災、蝗災之害。1943年的旱災,披災面積廣泛,太行、冀南、太岳都未幸免,即便是太行三專區左權、武鄉災情較輕的一帶,景象也是觸目驚心的。“據解放區救濟總會晉冀魯豫分會的統計,抗日戰爭時期,邊區歷年因災害損毀的田禾,計達54 900 000畝,共減產13 176 000 000斤。”[6]157災情嚴重,人民苦不堪言。更為可怕的是大災之后還會有大疫,疫情蔓延,無情地吞噬著根據地百姓的性命。 生活條件的惡化,必然引起疾病的流行,這就構成了另一種災害,即各種流行疾病。據太行區左權縣拐兒鎮一地的調查:1939年到1941年各種疾病(傷寒、瘧疾、疥瘡)的患者,1939年占全人口的21%,1940年21%,1941年22.3%,也就是說差不多每4個人中就有1人生病[6]158。這種情形,在山區是相當普遍的。1945年陽城南次營附近,三五十里的村莊最近普遍發現生瘧疾、傷寒、淋癥等傳染病,百姓深受其害,年幼的兒童更是難以抵御疾病的威脅,不斷花錢治病把早已貧困的農民拖向死亡的邊緣。

自然災害嚴重,糧食減產,人口逃亡,疾病蔓延,百姓生活貧苦,自然無法祜佑年幼的兒童,大量貧童產生。貧童失學、過早的參加勞動,隨親人逃亡等成了他們必然的命運。

2.戰爭

日寇侵略,抓掠壯丁,殘酷迫害百姓,百姓或被迫害致死,或逃亡,或積極抗戰,農村多剩下老弱病殘。在“晉冀魯豫太行邊區,林縣蘆柴村共有農戶703戶,3 368人,逃亡戶就有82戶,310人。”[7]總之,直接參加家庭生產勞動的壯勞力減少,更多的家庭貧困,更多的兒童淪為貧童。

另外,隨著戰爭的深入,各根據地貧困的農民生活負擔較重,據1941年統計的晉西區黨委關于1936—1939年人民生活的負擔調查顯示,貧農負擔1936年168.7元、1937年276.9元、1938年408.7元、1939年447.48元;雇農1936年8.2元、1937年5元、1938年9元、1939年16.5元[8],可見,隨著抗戰的深入,貧雇農的負擔不斷加重。貧雇農負擔過重,導致貧雇農剩余資產過少,晉西北“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除去公糧、生活花費余糧分別為4.34、1.25、0.52、0.36石”[9],如此,貧農再生產能力低,抵御意外事件如疾病、婚喪的能力更低,甚至經常難以維持生計、食不果腹,面黃肌瘦、目光呆滯的貧童更是大量出現。

根據地因戰爭造成生活條件的貧困,幾乎已經達到了人類忍耐力的極限。百姓貧困至極,覆巢之下無完卵,自然會產生許多因父母受到迫害的貧童、難童;根據地人民身上肩負著的繳納公糧支持抗戰的重任,也在一定程度上緊縮著他們生存的道路。貧民負擔加重,抵御風險能力降低,貧童基本生活受到威脅。

二、抗戰前貧童教育概況

近代教育是一個初級教育體系,農村教育主要由分散于各鄉村的初級教育組成。可見,研究近代貧童教育重點應在農村初級教育。抗戰前,山西義務教育取得長足發展,可以說代表了抗戰前中國小學教育的最高成就,被北洋政府譽為“模范省”,所以此處研究抗戰前貧童教育則以成就最高的山西省為例。

(一)抗戰前貧童教育取得的成就

抗戰前的山西政府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政府,20世紀初,山西農村中幾乎家家有借債或借糧。在大多數農民貧困的情況下,山西省政府大力推行義務教育,小學入學率居全國首位,國民學校大幅增加,都顯示在極其貧窮的山西,貧困的兒童得到了入學的機會。

的確,20世紀初山西為推行義務教育,為貧童接受教育的確做過一些努力。就教育政策來看,1917年出臺了《全省實行義務教育章程》,首先在法律上保護了貧童接受教育的權利;7月頒布了《改定全省實行義務教育程序》,程序規定義務教育的年限為2—3年,實施范圍大到省城,小到貧窮的山村。1918年山西針對財產在1萬元以上的富裕家庭子弟頒布了《富裕子弟義務教育條例》,規定:富紳子弟必須接受中學或相當程度的義務教育,且必須在20歲以前完成,否則必須補學,而且要懲罰家長。對于確實貧困無法入學的兒童,除了勸導他們入學外,還可減免學費。在采取各種補助措施,如果還無法入學則不勉強。但可以在課余時間讓教師利用國民學校的設施對失學兒童進行識字教育。一系列的政策實施,是20年代山西貧童可以接受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二)抗戰前貧童教育的不足

首先是教育經費問題。山西抗戰前義務教育開展得如火如荼與當時的村政建設是分不開的。通過村政建設,一些鄉村經濟實力有所提升,然而許多的經濟落后地區,特別是偏遠鄉村,百姓生活貧困,義務教育受到影響。因為義務教育經費除極少數由公款支撥外,大多是村民攤款與各村莊之公產、私產兩途籌得。地遠鄉偏的廣大農村,人民衣食無著,無力籌款辦學。學校只得緩辦、不辦或停辦。如此,廣大貧童接受教育之機會大打折扣了。

再是教育時效問題。到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閻錫山為了發動中原大戰,更是將施政中心移向了軍事,省內經濟惡化,據1935年中央農業試驗研究所統計,山西農家將近有一半以上在負債度日,而且比全國的平均狀況還要糟糕[10]。1935年后山西農村經濟整個破產,自耕農淪為半自耕農,以致十村九困,十家九窮,如此經濟形勢,倚重于村級政權籌措經費的義務教育自然不似從前紅火。

而閻錫山最初以極大的熱情辦教育,名立遂不免喪志,當他聲名大振之時,便對教育開始降溫。他無暇更多的顧及發展教育,“隨著革命運動不斷高漲,山西進步知識青年紛紛走上革命道路,這對竭力維護在山西統治的閻錫山構成了極大的威脅。”[11]正因為如此,山西竭力支持義務教育,使貧童也有入學的之機會的時期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此后,便也涼淡下來了。

三、抗日根據地貧童教育政策

根據地建立初期,學齡兒童入學率低,特別是廣大貧困兒童失學現象嚴重,從1940年對武鄉縣蟠龍等36個村的失學兒童家庭調查情況來看,佃農子弟失學185人,占21.8%,貧農子弟失學457人,占83%[12],貧童失學現象驚人,所以亟待提高貧困兒童入學比例。

(一)經濟支援:免費公費優待救濟貧寒兒童

經濟困難是造成貧童輟學或不能經常到校的首要原因,根據地政府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專門針對貧童就學問題,進行多方面優待。根據地對貧童的優待有免費和公費兩種,對初級小學實行免費的義務教育,并且對初級小學和高級小學學生都有物質上的優待。晉察冀邊區1938年2月發出通令要求凡是不直接遭受敵人炮火威脅的小學校,一律開學上課,男女學生并收,一律免除學費,這給貧童入學敞開了大門。8月制定了優待貧困兒童入學的辦法,這辦法保證了貧寒抗屬及窮苦人家子女有受教育的平等機會,在普及國民教育一點有較大意義。這個條例包括符合優待的條件,給予優待的內容,如提供石板、業金、食糧等,供給書籍給予優待的時間,及其優待資金的來源和辦理優待的時間和手續,較為詳細地展示了晉察冀邊區政府對貧童入學優待政策、原則。

就公費教育而言,1940年10月晉綏革命根據地特別設立公費生并指出,“為優待抗屬兒童及貧寒優秀子弟,一月由公家給米三十斤,書籍文具等均由公家發給”[13]39。《山西省第二游擊區免費公費生條例》是在《山西省第二游擊區小學法》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初級小學學生之書籍一律由公家免費供給。抗屬及家境貧寒無力送子女入學者,皆可按照相關款項享受公費或免費教育。”[13]59

一系列的方針政策制定、執行,根據地貧童得到受教育的機會,貧童入學率大大提高。免費教育、公費教育使貧童接受教育而不加重貧困農民的負擔,拉近了農民和根據地的距離,受到百姓愛戴。

(二)形式靈活:多渠道地辦學教學

中國自古就有義學、族學等貧童教育機構。中華民國,興辦新式學堂,傳統義學、族學,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而至抗戰時農村根據地除公立學校外又出現民辦公助學校、一攬子學校、流動學校等靈活多樣的辦學形式對貧童進行教育,而這其中以民辦公助學校影響較大。民辦公助學校的一個重要作用即是解決了失學兒童特別是貧苦兒童的教育問題,而它解決貧困兒童入學困難的一個重要辦法是變工互助。群眾從本村選出人員專職擔任教師,村民組成變工隊幫他種地,教師獲得相當的糧食作為酬勞,變工隊還通過開種學田等方式,支持民辦學校發展。

民辦公助學校通過變工解決學校日常開支,教員酬勞等教育經費,使民辦學校得以維持,使無力負擔學費的貧童得以入學。而民辦學校解決教育經費的方式又不同于傳統的靠官、富來捐款的義學及靠家族族產的族學,這種新的學校教育形式打破了過去私塾學校誰有錢誰上學的現象,把私塾改造成了廣大民眾所共享的具有現代意義的新型學校。

除了有靈活的辦學模式之外,根據地各類型的學校在教學上都以戰時、農村特殊環境為依據,積極轉變教學形式,推行半日制及小先生制使因戰無力上學、家居小山莊無法上學的廣大貧童可習得文化。

貧童家庭經濟困難,農忙時播種收割成果關系到整個家庭的生計,學校會合理的分配兒童的學習時間和生產時間,保證貧童不耽誤家庭勞動。學校經常采取輪回教學、半日制、夜校、早午校、個別教學等方式教學,使大家都有學習機會,同時也解決了家庭的苦難。機動地調配生產學習時間,給貧童入學以時間保障,是降低貧童失學的重要舉措。為了普及失學兒童教育,根據地會把不能完全脫離生產與家庭的小孩組織起來輪回去教一次,使學校大的孩子去當小先生去小莊子上教學,通過小先生找朋友的辦法,團結不能經常到校的貧苦兒童,把學到的東西再交給他。昔陽大南莊就把沒有衣服的失學兒童分為四組每組設組長一人,通過小先生用傳習方法進行教學[14]。國民政府普及了20余年的國民教育,中國90%以上人民仍是文盲,而根據地關注農村貧苦兒童的學習,通過小先生從學校走到家里、走到山上,可以說這是一個新創造。小先生走進山莊,教授不能到校的貧困兒童,使得農村根據地失學率不斷下降,小先生制對貧童教育來說可謂功不可沒。

(三)學以致用:與生產結合的活知識

抗戰時期,很多村莊只能有半數學齡兒童入學,大多中貧農子女大半因家庭勞動不能入學,可是一般學校只把教育能入學的兒童作為自己的任務,對于廣大貧苦失學兒童就不管了,這樣做的后果是把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關到校門之外。針對這種情況,為吸收貧童入學,根據地學校進行了積極的轉變,教學以根據地實際需要為出發點,不教脫離實際的空知識,讓學生學和日常生產相結合的活知識。這種轉變現在看來還頗符合唯物辯證法,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教學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根據地創建初創及蓬勃發展過程中,許多教員經常從善意的主觀愿望出發,卻采取生硬的辦法,“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都不適合群眾需要,使群眾感到送子女入學,得不償失,即使動員入了學,仍然鞏固不住,堅持不下去,過幾天又少了。失學的絕大部分是貧苦兒童。”[15]晉綏邊區許多“學校組織了兒童變工組打掐棉花、摘棉花,給家庭節省了大批人工,結果從30多個增加到80多個。教學上增加了珠算、應用文、如記賬、算賬、寫通知、開路條等實用知識……”[16]從此,群眾對學校認識轉變了,貧童得到了受教育的機會。除公立學校之外,民辦學校根據農民實際需要安排教學,教學內容更符合農民生產生活,“小學民辦的方針,就是由老百姓由其需要來辦學校教育自己的子女。只有如此,才能徹底變革過去的國民小學脫離社會實際生活、脫離廣大群眾的惡劣傳統”[17]28,在這樣的方針指導下,民辦學校教學內容更接近貧困農民生活,在算術課中加入珠算,在國語課中學習寫路條、寫契約,這些知識都是現實生活所需,因此吸引了大量貧童入學。

客觀地說,貧童接受教育,將課堂知識化作生產知識,不是一朝一夕即能實現的,即使貧童課堂學的是和生產生活相關,但在群眾看來,念書識字的收效,往往比較遲緩,他們覺得識幾個字,究竟不如砍幾捆柴,因此吸收貧童入學在辦學之初肯定會遇到不小的阻力,越是如此,對農村貧童教學越要貼近生活。教學內容越貼近生活,才越吸引貧苦農民送子弟入學。

四、根據地貧童教育所取得的成就與不足

(一)根據地貧童教育所取得的成就

1.貧童入學率提高

學齡兒童入學率低的癥結在貧童入學率低,失學兒童絕大多數是貧苦人家兒女,貧農子女失學數量驚人,太岳區學齡兒童共有120 353人,而全區的失學兒童是47 026人,“其中絕大多數是貧苦人家的兒女,經常到學的兒童一般是入學兒童的30%到80%,若以60%計算,則有29 330兒童是半失學兒童,這些半失學兒童絕大多數也是貧苦人家的兒女……”[17]164。其實,說得更直白一些,怎樣消滅貧童失學和半失學的現象是值得研究的問題。

在根據地一系列的提案、法規提出并且認真執行之后,貧童之教育狀況有所改善,晉綏六專區的席麻窊小學,1940年有貧農學生23人,1941年30人,1942年又增加到49人[18]。在晉西北的保德縣1942年學生成分調查顯示,“貧農以下成分者占到全部學生的52%,中農以下者占到92%之巨。教育大眾化特點明顯”[19]。

太岳行署教育處嚴格貫徹關于優待抗屬子弟及貧苦兒童辦法,對貧苦兒童建立半日班,學習主要課程[20],再如遼縣,全縣貧寒家庭兒童共有1 627人(女的578人),已入學者,男129人,女262人。抗日軍人家屬兒童共1 173人(女的253人),已入學的男童178人,女童100人。在全部新生中有800人家庭貧寒,均由政府予以優待[21]。而太行區到1945年入學兒童成分中,貧農兒童1 919人,占入學兒童的28%,中農兒童3 815人,占入學兒童的57%,富農兒童915人,占入學兒童的15%[19],中貧農家庭兒童占入學兒童的85%,貧童教育情況好轉可見一斑。

可見,難以入學的貧童受益于根據地政府學校的一系列優待政策,貧童入學率確實較以前有提升,這些貧童因接受根據地之優待而有讀書求知之機會,他們對根據地政權之擁護也是情理之中的。

2.擴大抗日武裝力量,培養新中國建設隊伍

根據地政府積極動員貧童入學,并且挑選、鼓勵他們加入兒童團,使之成為抗日的武裝力量。兒童團組織的建立,使廣大少年兒童充分發動起來,成為抗日民主政權開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支援敵后抗戰的重要力量。兒童團協助政府動員大批兒童入學,入學小學生應占根據地兒童的80%,據1940年統計,北岳區,初級小學共7 697所,學生469 416人。……在小學由兒童團領導課外活動,保證學校教育計劃的完成,成為國民教育的第一助手[22]。正因為大量貧童入學,所以晉察冀邊區兒童達到80%的入學率。劉胡蘭出生于文水縣云周西村一個貧寒家庭,1940年云周西村成立小學,劉胡蘭入學接受教育,在新教育的培養熏陶下,她為革命事業犧牲生命,是山西根據地貧童教育成功的典范。佃農家孩子李愛民1930年出生于山西武鄉縣白家莊,抗戰時任兒童團團長,13歲時為掩護百姓和八路軍挺身而出,犧牲生命。

根據地培養的這些貧童不僅在抗戰時英勇抗日,待抗戰勝利后他們更是建設新中國的棟梁。《雞毛信》中海娃的原型秦玉根,3歲成為孤兒,叔叔將他賣給地主,4歲給東家放羊,抗戰時加入兒童團,查崗、放哨,送雞毛信。后參加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先后榮立7次戰功,為新中國的建設做出貢獻。

(二)根據地貧童教育的不足

1940年后,根據地被破壞嚴重,學校也遭到很大困難,敵人對根據地掃蕩的次數增加了,人心浮動,流動性很大。一個學校只有七八個或十來個學生,甚至唱空城計。學校開學時間少,停頓時多,形成教育荒廢[17]186,根據地學校辦學艱難,各區、各學校不斷克服困難。但在這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根據地教育不足,尤以文化課堂內容空乏較突出。

造成課堂內容缺乏的主要原因是教材缺乏。由于日寇封鎖交通,根據地不斷受到侵擾,紙張、油墨等物質缺乏,根據地教學教材印刷數量較少,且不固定。并且各根據地教材內容也是各地極不統一。1940年晉綏邊區教育工作總結認為“教員的主觀意志抄襲一些抗戰訓練班的一套做法。使小學變成了訓練班,只注重政治、軍事、而忽略了文化課……所有的教材由各校教員選擇,因而不是過深,就是過淺。”[13]200另因敵寇封鎖,許多學校難以得到幾本教材,他們只能以零星的報紙為教學素材。他們“今天講一段大眾報上的短文,明天講一段時事常識課,沒有課本,又很難編,還是在大眾報上選一些小常識和消息講一講,所以教學效果小。”[23]在根據地統治較穩之地區,有些小學還有條件開設圖書教室,但教室所列之書卻充滿政治色彩,且難理解,不合學生年齡之需。太岳區某小學圖書館的書架上就“放滿了《抗戰生活》、《中國革命史》、《經濟學》、《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24],這些書給當時城市的大學生讀都十分困難,更別說是連字都認不全的農村小學生。

五、結 語

貧童是中國近代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對中國近代化進程有著重要影響。如上所述,自抗戰以來,中共許多抗日根據地不斷推出政策、改進工作方法,使得根據地越來越多的貧童接受了不同程度的教育,為許多貧童打下抗戰到底和社會革命的思想意識形態基礎,使其最終成為完成土地革命、推進中國近代化進程的中堅力量,其影響一直延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設。

中國近代化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人的近代化。貧苦兒童從接受義學、族學等傳統教育,到被作為重要對象納入根據地國民教育;從粗識文字、修養人性到漸識民主,學習生產;從渴求入學、限制入學到創造條件要求全部入學,貧童教育有了重大飛越。注重對貧童的教育是根據地普及兒童教育的重要舉措,是兒童教育普及的新努力,是教育史上不可磨滅之筆。

共產黨在根據地對廣大貧童的教育,喚醒了貧童,喚醒了貧童家庭,喚醒了中國最底層的貧苦民眾,激發起了廣大民眾的民族意識,從此,中國的抗戰再也不是一個朝廷、一個黨的抗戰,而是全民抗戰。有了民族意識的中國民眾,老少齊心,婦孺參戰,保衛家國。民眾意識到家國是自己的家國,而不是誰家的天下。

[1] 畢士林.中國人口·山西分冊[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55.

[2] 山西省省志研究院編.山西通志·人口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9:33.

[3] 李玉文.山西近代人口統計與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312.

[4] [日]石島紀之.中國抗日戰爭史[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4.

[5] 岳謙厚.戰時日軍對山西社會生態之破壞[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207.

[6] 齊武.一個革命根據地的成長——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的晉冀魯豫邊區概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7] 太行革命根據地史總編委會編.太行革命根據地史料叢書:財政經濟建設[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1301.

[8] 晉西區黨委統一戰線政策材料匯集——人民生活負擔[Z].1941年12月,山西省檔案館,A22-4-2.

[9] 常鵬軍.抗戰時期晉西北根據地的農民負擔[D].山西大學歷史系,2008:39.

[10] 農情報告[R].1937,5(7):229.

[11] 申國昌,賀鸝麗.閻錫山興辦山西教育的性質[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0(2):18.

[12] 冀太聯辦.全區教育工作的總結及今后教育建設的新方向(1940年)[Z].山西省檔案館藏,G3-26.

[13] 山西省教育史晉綏邊區編寫組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史志辦公室編.晉綏革命根據地教育史料選編[M].1987.

[14] 太行行署編印.太行區一九四五年教育工作概述[Z].山西省檔案館藏,G3-41.

[15] 晉察冀邊區教育陣地社[J].山西省檔案館藏,G3-005,教育陣地,1944,4(5).

[16] 中共呂梁地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編.晉綏根據地資料選編:第5集[M].中共呂梁地委黨史資料征集辦公室,1984:282.

[17] 馮毅.太岳革命根據地教育資料選編[M]山西省教育志編審委員會內部編印,1986.

[18] 晉綏六專區教育總結[Z].山西省檔案館藏,A-1-19-1.

[19] 晉西北兩年半的文化教育建設報告[Z].山西省檔案館藏,A-88-4-7-1.

[20] 小學建設匯刊[Z].山西檔案館藏,G3-0273.

[21] 劉梅,李建國.太行革命根據地教育簡史[M] 山西省教育史志編寫委員會,1989:127.

[22] 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史料叢書編審委員會.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第2冊[M].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1:97.

[23] 克服教材的困難[N] 抗戰日報,1942-03-26.

[24] 敵后雜談.幫助孩子們[N].新華日報,1940-08-11.

The Education of Poor Children Around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1937—1945)

WANG Xing-hui

(History and Culture Institute,Shanxi University,Taiyuan 030006,China)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poor children’s education was highly concerned at the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and the major revolutionary base implement the education policy seriously to mobilize the poor children.They take efforts to create conditions to take steps to implement preferential treatment to the poor children,children’s enrollment rate increasing,they are the new blood of China’s future,so in the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the poor children enjoyed the knowledge education chance.The poor children’s education is the main research,and the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will be taken researched further.

Anti-Japanese War;Rural Revolutionary Base;Poor Children;Education

2014-05-15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2czs057)。

王星慧(1980-),女,山西陽泉人,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講師。

K265

A

1001-6201(2015)01-0171-06

[責任編輯:王亞范]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31

猜你喜歡
兒童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軟件工程教育與教學改革
軟件導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201
兒童美術教育瑣談198
“雙減”如劍,“體外教育”何去何從?
當代陜西(2021年15期)2021-10-14 08:24:24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留守兒童
雜文選刊(2016年7期)2016-08-02 08:39:56
六一兒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色综合久| 54pao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欧美日韩久久综合| 日韩欧美国产成人| 国产经典三级在线|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99青青青精品视频在线|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av无码久久精品| 日韩免费成人| 国产屁屁影院| 真实国产精品vr专区| 老司机久久99久久精品播放| 欧美日韩午夜| 人妖无码第一页| 国产精品任我爽爆在线播放6080| 国产精品成人AⅤ在线一二三四|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美女视频黄又黄又免费高清| 三区在线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 亚洲性一区| 欧洲av毛片| 国产九九精品视频| 任我操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污视频|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啪啪永久免费av| 日本精品影院|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精品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尤物午夜福利视频|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二区| 久久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www.亚洲天堂| 国产午夜精品鲁丝片| 亚洲 成人国产|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亚洲午夜18| 日韩精品成人网页视频在线| 熟妇丰满人妻| 98超碰在线观看| 不卡无码h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67194亚洲无码| 天堂网亚洲系列亚洲系列| 97影院午夜在线观看视频| 网久久综合|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久四虎成人永久免费网站|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日韩黄色在线|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99在线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kt| 国产精品夜夜嗨视频免费视频| 九九九精品成人免费视频7|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av| 亚洲无码高清一区|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四虎AV麻豆| 亚洲日本www|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久久性妇女精品免费| 亚洲AⅤ波多系列中文字幕| 2021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欧美在线一级片| 日韩av手机在线|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白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