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佳 琪
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的俄羅斯文化及語言習得芻議
顧 佳 琪
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演變成向用戶提供交互式服務為特征的交互式網絡,它改變了信息和資源的傳播途徑,在時間和空間上加強了不同文化間的交流。使得語言習得的方式更加豐富。本文主要從交互式網絡環境下俄羅斯文化及語言習得的理論依托以及在該環境下語言習得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等幾個方面闡述了如何利用網絡資源來促進第二語言的有效習得。
交互式網絡;俄羅斯文化;語言習得
互聯網是20世紀人類的重大科技發明,也是當代先進生產力的重要標志,它的發展與普及引發了信息傳播革命,使人類生產、生活發生了極大的變革。互聯網發展至今,已經演變成以實時通訊、聚合RSS、博客、社會書簽、標簽、在線聊天、SNS交友等為用戶提供交互式服務為特征的交互式網絡。交互式網絡改變了信息傳播途徑與資源整合模式,也在時空上豐富和縮短了不同國家、民族、文化、語言之間的交際手段和距離,使得各民族、文化間的交際更為密切。文化依托語言傳播,不同文化間的外語學習者利用交互式網絡進行相互溝通,既可以增強語言學習者對所學語言的表征感知,又可以加深對所學語言的文化認同。這樣一來,交互式網絡為外語文化及語言習得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技術支持。
基于交互式網絡環境的俄羅斯文化及語言習得不同于常規俄語研究模式,它能夠優化俄語研究效果,這得益于語言習得路徑、建構主義、語言習得趨同效應和第二語言習得等多種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支撐。
(一)交互是語言表征習得在語言習得路徑中的本源
語言習得的基本路徑是語言表征從“輸入”到“輸出”的過程。而“輸入”必然要求有交互的語境,包括聲音語調的抑揚頓挫、手勢和身體姿勢的收放配合、面部表情的情感表達等,這些都能夠推動語言表征的理解和語意的獲取。換言之,在語言習得過程中,必然會利用交互式的表達方式。這種表達方式包含的信息相當豐富,使得語言學習者能夠超越其已知的語言表征去理解對方的話語,并基于這樣的理解去嘗試使用新的語言表征。
通過對兒童的母語語言習得的研究表明,兒童從完全不理解母語的語言表征到逐漸熟悉并理解運用,交互的語境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它通過頻繁的、恰當的交互情景的語言表征刺激,與兒童的感知能力相互推動、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兒童語言表征的發展[1]。兒童母語語言習得的研究結果驗證了交互功能在語言習得過程中起到的橋梁紐帶作用。
而人類使用語言最原始的驅動力是對話[2],即人與人之間的語言、情感交互。這種交互必然推動相同民族、相近區域或不同民族、不同區域間的文化和語言交流,促進相同文化或相異文化間個體的語言習得。
因此,語言表征習得在語言習得路徑中的本源是交互。這種路徑依賴使得語言習得在各種具備交互式特征的環境下均有指導其發展的重要意義。
(二)建構主義理論能夠指導語言研究者利用交互式網絡發揮主觀能動作用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建構主義理論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同[3]。該理論推翻了以往對知識研究者、知識本身和研究過程這三者之間相互關聯的認知,提出知識本身并不是對客觀世界的真實而純粹的描述,而是知識研究者憑借自身的認知體系,以自身的研究興趣、研究能力和研究態度構建的對客觀世界的描述,是由知識研究者所在的社會經濟、政治、人文環境決定的。知識研究者獲得的知識是經過其自身個性化加工的產物,而且也必將隨著對客觀世界認知程度的深入而不斷地改變,并衍生出新的理解或描述。研究過程則是研究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別人的幫助,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活動形成的一種區別于他人的知識加工和實現主動認知意義建構的過程。
從建構主義理論可以看出,知識研究者是獲取知識并對其加工的主體,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而不是被動的接收者。知識研究者主動地建構其自身的知識意義,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替代完成。在常規語言研究模式中,人們在研究時建構一個新知識意義的同時,還要對其原有知識架構進行改造和重構。
因此,建構主義理論可以作為交互式網絡環境下語言習得的理論依據,指導人們借助其交互性發揮知識建構在語言習得中的主觀能動作用。
(三)語言習得趨同效應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促進語言能力弱勢一方進步
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語言能力不對稱的交互所導致的語言能力較弱一方的語言習得的進步,即視為語言習得趨同效應。
在不同語言的交流中有一個顯著特征:由于交流時語言表征滯后于母語思維,會阻滯語言的表達,同時受到交流需要和反應時間的壓力,語言能力弱勢的一方為了表達想法,不得不套用對方剛才用過的單詞或語法結構,強迫自己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對方相同。這種語言習得的趨同與情境語境相關聯,使語言表達形式與相關的語境有機地結合起來,產生非常好的語言習得效應,對語言習得,尤其是外語習得有重要意義。
由此看來,利用語言習得的趨同效應可以使語言交流成為效率較高的語言習得方式。語言交流中的單詞及句型構造趨同,使語言的理解、使用和習得變得較為容易。比如兒童在學習母語時,只要與成人交流便可輕松學會。能夠輕松學會的重要原因就是兒童與其他成人頻繁交流,在交流過程中,成人常根據兒童的理解力和語言掌控能力調整語氣和用詞造句的復雜度。就語言掌控能力而言,成人是熟練的語言使用者,客觀地造成了與兒童交流時的不平等,他們之間的交流向成人一方趨同,因此有利于兒童語言習得。
有研究發現,說話者在交談中傾向于重復使用對方或自己用過的詞語,這種語言重復使用現象在心理語言學里被稱為結構啟動[4]。因為重復使用過的詞語結構比自己臨時構建新句子要省力,并且這樣的重復也更容易使對方理解自己的意思。正因為交流中的詞語及句型重復多,所以消化理解起來難度會小一些,而已被消化理解的語言,更容易被語言弱勢一方習得。
因為趨同效應出現在語言交流中,在具體語境里由結構啟動驅動,并能滿足即時交流的需要。所以,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與高于自己語言能力的人交流,所引發的結構啟動導致語言習得的趨同效應,有利于促進語言習得。
(四)第二語言習得理論為交互式網絡環境下語言有效習得提供佐證
美國學者克拉申(Krashen)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指出[5],語言習得的最初步驟是語言輸入,所以語言教學必須重視為學生提供最好的語言輸入。最好的語言輸入需具備四個必要條件:(1)易理解的語言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關鍵;(2)易理解的語言輸入必須有語言研究者的諸如情緒、態度等的情感參與;(3)語言輸入必須與語言研究者的生活和興趣緊密相關;(4)語言輸入必須具備足夠的數量。除了語言輸入外,習得的主體必須有機會使用所研究的語言,這樣才可能達到流利的水平。這個使用語言的過程就是語言輸出。
結合筆者母語的語言習得過程、俄語研究及授課經歷,得到兩點啟示:一是語言習得一定是從語言輸入開始。大量語言輸入,可以提高習得主體的語言掌控能力,但這個能力一般情況下并不能馬上轉化為語言輸出,只能作為潛在的語言掌控能力在大腦中留存。二是潛在的語言能力需要通過交流的方式轉化為實際的語言應用能力,即語言輸出。
在這個過程中,交互式網絡環境能夠很好地起到語言輸入與語言輸出的融合作用。因為交互式網絡環境集合了文字、聲音和圖像等一系列多維立體的語言習得方法,提高了習得主體語言習得的興趣,進而強化了語言輸入的信息刺激,在激發自主鉆研的同時,提高了語言輸出的驅動力,從而推進語言有效習得。
交互式網絡為俄語研究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先進的技術手段,充分利用交互式網絡的優勢,對俄羅斯文化及語言習得大有裨益。
(一)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進行俄語文化及語言研究,能夠激發研究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研究的自主性
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的俄語文化及語言習得過程,是俄語研究者利用該網絡環境提供的交互式服務進行探索性地、有主見地、主動地研習過程。它能促使人們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俄語文化及語言習得過程中產生積極、愉快的情緒,激發更大的研習興趣,進而轉化為探求未知的求知欲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人們一旦對研習產生了興趣,就會用自己全部的精神去做事。
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的俄語文化及語言習得過程中,俄語研習者們登錄網絡是研習興趣使然,目的是搜尋自己感興趣的資料,解決弄不懂的問題,并可以和任何一個他感興趣的俄語研習者或俄羅斯人進行網絡交互,其手段可以采用實時通訊或博客留言。這種強烈的研習自主性使其在俄語研習過程中感到興奮,大腦獲得高效運轉。與此同時,交互式網絡的生動性、多樣性及互動性使俄語研習者在輕松的氛圍中很容易地獲取了知識,使得俄語研習過程充滿樂趣,進而使其建立了積極的態度,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在這個氛圍中俄語研習者并不是被“灌輸”知識,而是主動地參與。因為他們自主地選擇了時間、內容和方式,就使俄語研習者產生了更大的自主性。因此,交互式網絡提供的俄語研究語境,是其他俄語研習手段不可比擬的[6]。
(二)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進行俄語文化及語言學習,能夠使人們的知識面得以充分擴展
交互式網絡中的資源,其豐富性和廣泛性讓人難以想象,令人目不暇接。有人文、社會、政治、經濟的,也有天文、地理、宗教、歷史的等等,可謂包羅萬象、應有盡有。在交互式網絡中,人們可根據研習的內容搜尋或下載相關資料,如作者簡介、文章歷史背景以及傳記、笑話之類的短小精練的文章,作為研習內容的輔助資料,并且可以使閱讀的材料與當前熱點同步,提高熱情,也使得相對平面化的書本知識得到拓展和延伸。
對于俄語研習者來說也同樣如此,以往研究語言、文化無非就是通過課堂的講授或者書本資料這些單一的方式來獲取知識。但是,由于書本知識更新速度慢且成本高,課堂時間有限,俄語研習者的理解、接納程度也大不相同,導致了他們真正掌握的知識很少,知識面較窄,更談不上利用這樣的方式,按照自身需求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以及內容的難易度了。而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研究俄羅斯文化及語言則不然。網絡中的資源包含了俄羅斯文化中各個領域里的知識和技能,俄語研習者可以根據所需快速查找到資料,對其他知識進行補充和擴展;亦可以在網絡中針對已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顯然,交互式網絡環境成為俄語研習者們豐富俄語知識、開闊視野的重要渠道。
(三)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進行俄語文化及語言研習,可以培養研習的主體獲取語言表征與利用語言表征的能力
在俄語研習過程中,書本充當了俄文讀、寫、譯的角色,但卻不能起到俄語聽和說的作用。雖然光盤中的視頻、音頻資料可以用來鍛煉聽力,但是它的形式和內容單一、陳舊,有些甚至還會使人感到枯燥,倘若人們想了解俄羅斯新聞,或者想觀賞最新的俄語影片,那么光盤這樣的資源媒介就會失去作用。
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人們可以輕松掌握俄羅斯最新時事動態,可以隨時觀看自己喜歡的俄語影片,收聽廣播,下載歌曲。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結識俄羅斯朋友,與他們進行視頻聊天、博客交互等語言交流。無疑,這為人們提供了更為寬廣、便捷的研習平臺。
在研習者通過網絡查閱資料的過程中,客觀上培養了他們搜索、篩選和獲取語言表征的能力,以及優化了他們語言習得的策略和方法;他們再通過交互式網絡與俄羅斯人互動協同,將獲取的知識反饋給俄羅斯人,又客觀地培養了俄語研習者們利用語言表征的能力。在這個獲取與利用的過程中,俄語研習者們完成了俄語語言的“輸入”和“輸出”的統一。
所以,在交互式網絡環境下的俄語文化及語言習得中,俄語研習者掌握了研習的主動權,突顯了他們在研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有利于他們對俄羅斯文化及語言的有效習得。
當前是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它使我們無時無刻不沉浸在浩如煙海的信息浪潮中,這為我們提供了獲取知識的便利。作為20世紀人類的重大科技發明之一的交互式網絡的發展引發了社會信息領域的重大變革,大大地改善了人類一直以來信息來源渠道單一的狀況,它為人們提供了足不出戶,隨時輕松獲取所需資源的便利條件。同時,交互式網絡中的資源也推動了第二語言及文化的發展,為俄語研究者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模式及生動的內容。一方面,合理地利用網絡環境來獲取更多、更新的信息可以極大地激發俄語研究者的興趣,使原本枯燥、繁重的研究任務變成了輕松完成的趣事;另一方面,網絡資料不但通過文字形式呈現于讀者,而且利用語音、圖畫、影片等多種提高研習效果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可以使人們更加直觀、形象地掌握和理解俄語以及相關的文化背景,真正地實現全方位提高俄語研習者們的語言綜合能力這一目標。
[1] 劉穎.漢語兒童早期語言發展個案研究 [J].語言文字應用,2010(1):141.
[2] Pickering,M.&S. Garrod.Toward a mechanistic psychology of dialogue [J].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2004,27:169-226.
[3] 任春梅,李秀杰.基于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程教學設計[J].情報科學,2011(2):241-245.
[4] 王敏.語言水平及任務類型對第二語言產出中結構啟動的影響[J].現代外語,2009,(3):276-286.
[5] Krashe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1982.
[6] 石克.網絡業—俄羅斯一個新興的產業[J].俄語學習,2002(2):23-24.
2014-06-29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14]第269號 );吉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013 B355)。
H0
A
1001-6201(2015)01-0233-03
長春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責任編輯:張樹武]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