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巖 石劍華 夏國忠 李清泉 內蒙古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院 024031
和 平 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 010030
(1)概念。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是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方法處理動物尸體及相關動物產品,消滅其所攜帶的病源體,消除動物尸體危害的過程。處理方法包括焚燒、化制、發酵和深埋4 種。其中深埋是最常用、可靠和簡便易行的方法,對疫病的傳播和環境的污染相對較少。
(2)必要性。目前,養殖者隨意將病死畜禽拋入江河湖海,或被不法商販“改頭換面”送上消費者餐桌的現象時有發生,病死畜禽易腐爛,并攜帶有大量病原微生物,若得不到及時處理或處理不當,不但會引發動物疫病傳播和人畜共患病的風險,給畜牧業生產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影響,威脅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和身體健康,還會造成環境污染。所以,有效解決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問題已成為十分緊迫的任務。
(1)赤峰市畜牧業發展現狀的需要。赤峰市畜牧業經濟占主導地位,養殖業發展迅速,據2013年牧業年度統計,全市生豬存欄350 多萬頭、禽類存欄5526萬只、牛存欄209 萬頭、羊存欄1150 萬只,按正常年平均家畜病死率牛羊1%、豬2%~4%、雞8%計算,則估算赤峰市每年病死畜禽數為牛2 萬余頭、羊11.5 萬只、豬10.5 萬頭、雞442.08 萬只。若趕上爆發豬或禽類某些傳染病或某種疑難疾病的年份,估計死亡畜禽數目會更大。所以,為了防止病死畜禽流入餐桌或處理不當傳播疾病,保障人類的食品安全和畜牧業健康發展,推廣無害化處理病死畜禽機制極為重要。
(2)促進“赤峰品質、品質赤峰”項目順利進行的需要。由赤峰市政府和赤峰農牧科學研究院合作的“赤峰品質,品質赤峰—京蒙合作提升赤峰市品牌文化平臺建設”項目正在實施中,該項目充分利用北京、赤峰兩地的資源優勢,通過實施“從農田到餐桌”的農產品全程可追溯監管,整合全市綠色農畜產品、草原文化旅游資源,集成全市具有赤峰品質的高品質特色產品,形成統一的“品質赤峰”品牌,將赤峰市的高品質產品銷售到北京市場,滿足北京市場對高品質產品的需求,提升赤峰品牌文化在北京市場的影響力,實現赤峰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所以,為了保證進京的畜產品及動物食品質量安全可靠,必須推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
(3)宣傳赤峰,打造文明城市的需要。赤峰市位于內蒙古西部,距離北京400 多公里,與河北、遼寧交界,一直是國家級衛生城市。為了展示赤峰的魅力,吸引八方來客,建設美好赤峰,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必須推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
(1)認真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赤峰市政府及獸醫主管部門始終嚴格執行《動物防疫法》和《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的規定,自1994年就開始推行“定點屠宰,到點檢疫”的管理辦法,目前全市12 個旗(縣、區)共有98 處“定點屠宰,到點檢疫”點,有效地控制了病死畜禽疫病傳播,為推廣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機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建立以基層獸醫為主的聯防監控機制。為了防止養殖戶隨意丟棄或被不法商販隨意收購病死家畜的現象發生,獸醫主管部門應建立以基層獸醫為主,養殖戶及農牧民為輔的聯合監督機制,養殖戶要隨時把禽畜死亡情況及時報告給當地獸醫站,農牧民一旦發現有隨意丟棄或非法收購病死畜的也要及時舉報給當地獸醫站,再由當地獸醫站報到上級有關部門。上級部門也應鼓勵群眾和媒體對拋棄、收購、販賣、屠宰、加工病死畜禽等違法行為進行監督和舉報,并適當獎勵舉報人員,建立廣泛的聯合監督機制,才能有效地解決赤峰市病死畜禽的無害化處理問題,促進養殖業的健康發展。
(3)加強宣傳教育。獸醫部門應通過印發科普小冊子向廣大群眾普及科學養殖和防疫知識,增強消費者的識別能力。聘請獸醫科技人員采取廣播電臺和現場講課等手段,宣傳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重要性和病死畜禽產品的危害性。同時也要通過培訓來提升監管人員素質和執法水平,確保無害化處理機制順利進行。
“及時處理、清潔環保、合理利用”是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必然要求。如果對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操作不規范、處理不完全,也會產生水污染和大氣污染等問題,影響生態文明建設。赤峰市屬于干旱或半干旱地區,河流、水泡子很少,不易造成隨意丟棄病死畜禽現象,加之政府和相關部門對衛生城監管要求嚴格,養殖戶思想覺悟高,有利于大力推廣和無害化處理體系的建設。赤峰市地域遼闊,荒地較多,最適合對病死畜禽做深埋處理和利用現有醫療垃圾處理廠等對病死畜禽進行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