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宗武 內蒙古民族大學 028000
張淑艷 赤峰市草原資源監測管理站 024000
(1)赤峰市草原概況及草原生態補獎項目區分布。赤峰市的草原以典型草原為主要類型,計5793 萬畝,占赤峰市草原的67.36%;草甸草原類為1990 萬畝,占赤峰市草原總面積的23.13%[1-3]。從2011年開始實施的草原生態補獎項目,覆蓋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敖漢旗和林西縣共7 個旗縣、65 個蘇木鎮、4 個街道辦事處、872 個嘎查村、33.1232 萬農牧戶、124.0545 萬人,補獎總面積6672.5 萬畝,其中禁牧區面積3682.64 萬畝、草畜平衡區面積2989.86 萬畝。
(2)評價方法。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區域的阿魯科爾沁旗、克什克騰旗和翁牛特旗典型草原,通過樣地調查、遙感判讀和植被指數計算等,在禁牧區、草畜平衡區和自由利用區選取監測樣點,分別測量草群高度、蓋度和產草量[4],用2013年測出的數據與補獎政策實施前2010年的數據進行比較,得出草群高度、蓋度和產草量等草地植被群落學變化趨勢。
(1)草原植被狀況呈現明顯改善的趨勢。2010年赤峰市天然草原草群平均高度為24.2cm,蓋度為31.23%,平均畝產干草65.06kg;2013年草群平均高度為26.3cm,蓋度為59.27%,平均畝產干草111.49kg。2013年赤峰市草原植被高度、蓋度和產草量分別較2010年提高了0.9、28.04 和70 個百分點,草原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2)夯實了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草原生態補獎項目中與禁牧、草畜平衡措施相配套的牧草良種補貼和農機補貼等政策,有力地推進了以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為主的草原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2013年赤峰市補獎區節水灌溉人工草地已發展到104.52 萬畝,年產優質青干草60 萬噸,棚圈建設達到1152.32 萬平方米,儲草棚達到23.16 萬平方米。
(3)草原在農牧民心中的價值取向得到了提高。草原生態補獎機制的落實,使牧民在實施禁牧和草畜平衡時能夠得到補貼和獎勵,草原的價值在牧民心中有了很大提高,牧民已經成為保護草原的主力軍。
(1)補獎標準偏低。補獎項目實施前,赤峰市牧民收入主要來源于畜牧業。補獎項目實施后,禁牧區牧民減畜60%左右,草畜平衡區牧民減畜約40%,牲畜的減少直接導致了牧民收入下降。赤峰市的補獎標準為禁牧區每畝草原補貼7.56 元、草畜平衡區每畝草原獎勵1.89 元,禁牧區人均補助1068.24 元、草畜平衡區人均獎勵72.05 元。補獎資金不足以彌補牧民減畜造成的損失。
(2)牧民就業空間狹窄。由于受傳統游牧生活的影響,牧民除了放牧養畜外基本沒有其他生產技能,加之文化層次不高,就業面很窄。目前,赤峰市禁牧區牧民單純依靠草原生態補貼維持生活的牧民較多,勞動力閑置現象突出。
(3)草原管護難度大。禁牧后牧民從牧點轉移出去,形成大面積的無人區。赤峰市從事禁牧、草畜平衡監管的草原監理人員僅308 名,平均每人負責21.66萬畝草原的監督管理,草原牧區交通不便,進一步增加了管護難度。因此,禁牧區偷牧、夜牧、偷采野生植物等破壞草原生態環境的現象時有發生。
(1)適度增加草原生態補獎額度。因為赤峰市人均草原面積較小,現有的禁牧補貼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偏低,大部分地區農牧民減畜付出的代價遠高于補貼資金額度。所以為了補償農牧民為改善草原生態而作出的犧牲,應當適度提高草原補獎標準。
(2)加強草原管護工作力度。建議加強草原保護管理體系建設,尤其要增加蘇木鄉鎮級草原監理隊伍人員編制,加強基層草原監理隊伍,以提高草原管護和監督執法力度,確保草原補獎機制區生態持續恢復。
(3)加強草原生態補償科學研究。建議啟動實施草原生態補獎機制政策及技術研究課題,對草原補獎的關鍵政策及技術進行專題研究。要簡化補獎機制程序,便于基層部門操作,為補獎機制的有效實施提供技術支撐。
[1]田艷麗.建立草原生態補償機制的探討[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0,31(2):170-175.
[2]文明,圖亞等.內蒙古部分地區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實施情況的調查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3,67(1):16-19.
[3]李曉蕙.草原生態重建的國家補償[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0,42(2):21-26.
[4]尹劍慧,盧欣石.中國草原生態功能評價指標體系[J].生態學報,2009,29(5):2622-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