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茹靜
在今年第三十個教師節來臨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走訪北師大,在交流中談到:“一個人遇到好老師是人生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是學校光榮,一個民族源源不斷涌現出一批又一批的好老師則是民族的希望。”的確,好老師把教師的職業當作是自己的生命的一部分,當作是神圣的事業,為之奮斗求索,才使三尺講壇、二寸粉筆、一方黑板造就了無數棟梁之才,才使教育世界璀璨奪目。那么,好老師是怎么形成的呢?好老師是從平凡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形成的。
一、師德起點站:愛生如子,做麥田里的守望者
眾所周知,父母之于子女的愛,無私而深厚,不求回報,只有給予,這是發自本能的愛與責任,是最真摯的,是永遠不變的。而師德的核心和父母的愛如出一轍,要想成為好老師,每一位教師首要做的就是愛生如子。
(一)赤子之心,陪伴之情
盧梭認為,教師應當懷有一顆“赤子之心”。即是教師的心性方面、行為方面與孩子的各方面越貼近越好,最好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孩子的世界,進而和孩子融成一片。盧梭的這一觀點強調的是:老師要用一顆率直、純真、善良、熱愛生命、好奇而富想象力、生命力旺盛的“心”,去悉心耐心陪伴學生,讓學生順著自己的天性快樂健康成長。
我們學校的曾老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熱情洋溢,愛生如子,很多時候,會與學生打成一片,她的班級非常有活力,她也非常受學生歡迎。曾老師擁有一顆年輕的心、純真的心、誠摯的心,她將自己融入教育的世界,心無旁騖,陪伴著學生的每一步成長。
(二)生之楷模,育人之情
做楷模就是從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細節做起。做好老師,就是要讓自己成人,要心中有愛意、心中存善意,認真做事,積極做人。要用自己的學識、自己的操守、自己的品位、自己的人格去教育學生、培養學生、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塑造學生。
我校有一個老教師何老師,經常有學生來探望他,特別是他以前的學生,十分尊重他。他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數學老師而已,為什么那么受學生歡迎?原來,在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在學校住宿的何老師經常會做這樣的一件事:將自己碗中的飯或菜夾到學生碗中。這很自然的動作讓他的學生記了一輩子。
(三)寬容之心,呵護之情
教育是一種慢的藝術,學生總是在磕磕碰碰中成長,在不斷犯錯中成長。如果老師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對學生就會多一份耐心,會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坦誠交流,以寬容之心去呵護學生的成長。
這讓我想到支教時遇到的廖老師,讓我最佩服的是,無論再怎么調皮的學生,在她的教導下都變成“小綿羊”。向她取經時,她說:“其實很簡單,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你想,有哪個家長看到孩子不聽話,就放棄不管的?再怎么也是自己的孩子,無論孩子做了什么再大的錯事,都會想法子去引導他。只要你耐心地走近孩子,你會發現每一次犯錯都是一次成長的契機。而且你又會發現,當學生一步一步靠近你時,你收獲的是開心和快樂。”是的,廖老師是麥田里的守望者,每天耕種,守望著麥苗慢慢成長,不焦不躁,細心呵護。
二、師德終點站:立教圓夢,做教育事業的追求者
縱觀古今中外的好老師,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把教育工作當成事業,干得有滋有味。他們的“好”不是“逼”出來的,他們對教育有極大的熱情,他們孜孜不倦地追求,享受的是樂趣,品味的是幸福。因此,成為好老師形成的核心要素是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質。即好老師有高度的熱忱和崇高的教師素養,將教師職業作為畢生的事業、自己的夢想,忘我地投身于教育工作,永不停步,這是自發自覺的行動,這是神圣的師德境界,也是好老師踐行師德的終點站。
好老師就在我們的身邊,如我的同學梁老師,他的教育教學水平很高,很受學生愛戴。他寫得一手好文章,他的才華被區里人事局領導看重,借調了過去,可不到兩個星期他就重返校園了,因為他覺得學校才是他的夢想之地,和學生在一起的日子才感到自己的價值所在。是的,立教就是圓夢!好老師就是執著追求教育夢想,燃燒激情于教育事業當中,有著堅定不移的教育信念!
三、結語
追尋“好老師”腳步的過程,就是自我教育境界提升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育不再是單純的教化,不再是枯燥的傳授,不再是繁復的灌輸,而是道德認知的提高,道德情感的積累,道德意志的磨礪,道德信念的堅定。讓每一位老師從師德本能出發,向高尚的師德奮進,這就是好老師的形成過程。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