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圓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但教改帶來的不僅是變革,在探索中也帶來了不少爭議。作為數學教師,我在困惑中不斷地反思,在實踐中不斷地思考。
一、 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是根本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角色的轉變,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了數學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平時的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會詳細考慮,怎樣把教材上的知識點教會學生,出發點沒有錯,問題是老師站的角度不夠準確,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分析每個知識點,考慮的是學生會怎樣學?怎樣能吸引學生帶著興趣去學?
新教材中有許多概念,都是來源于生產和生活實際的。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用 “孫悟空分餅”的故事導入,當學生們被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時,教師就要設問:“誰分的最多?孫悟空這樣分公平嗎?豬八戒要四塊,孫悟空該怎樣分呢?由此引導學生展開操作、觀察、思考、交流,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能站在學生角度去思考,去備課。就能創設許多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學習。
二、 做一個有學問的老師,是適應“課改”的前提條件
為什么要做一個有學問的老師?因為有學問才能使教學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有學問才能正確解讀教材文本,才能把握住學科知識的精髓,才能把握知識的重點、關鍵;有學問才能有教學的自信,教學才有底氣。才真正敢于放開學生,真正實現引領學生主動地學習。
例如:有一道六年級有關“圖形的放大或縮小”的題目是這樣設計的,要求學生“將圖形縮小為原來的1/2,然后畫出對稱軸”。個別老師對這一道題目提出質疑,認為指向不明確,到底是邊長縮小為原來的1/2,還是面積縮小為原來的1/2。如果是在課堂上,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是值得贊賞的,但作為教師提出這樣的問題,就顯得有點淺薄了。圖形的放大或縮小,它的屬性是一種相似的變換,即只改變原來圖形的大小,不改變圖形的形狀,前后圖形是個相似形。教師如果認識不到這點而對題目加以質疑,就很難稱得上是“有學問的老師”,就很難理解教學目標,就很難讓學生獲得更大的收益。
三、 實施生活化教學是教改要求的重要方式
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回歸生活,體現生活性是新課程課堂教學的基本特性。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從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生活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從而增強了學生學好數學的動力,激發起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
如二年級下冊《克和千克的認識》的教學,課的開始可以出示兩個同樣規格的盒子,提問學生:這兩個外形一樣的盒子,哪個重?學生紛紛舉手。生1:我認為兩個盒子一樣重,因為我看這兩個盒子一樣。生2:我反對,盒子是一樣,但一個新,一個舊,我認為新的輕,舊的重。生3:我反對,要知道兩個盒子哪個重,不能只用眼看,你要用手去掂一掂。師:還有什么辦法?生4:也可以去稱一稱。教師賦枯燥的內容以“生命”,使學生積極主動投入學習,同時也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間”。
四、“以人為本”,重視學生的心理狀態
教師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必須要肩負起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提高他們心理健康水平的重任。這就要求教師不但具有相應學科教學的業務水平,還要有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和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心育能力。對數學不感興趣、怕寫作業的學生,教師可改進作業方式,培養他們數學學習的興趣,可根據情況相機減少書面作業量;可將來源于生活的數學知識,讓學生再運用到生活中去。對于課堂上不聽課、好動的孩子,可以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少訓斥,減輕他們心理壓力,并采取的訓練方法,提出適當的要求。對于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教師的尊嚴應該印在學生心中,不應該掛在臉上,因為學生面對居高臨下的老師,逆反心理油然而生,教學效果自然收效甚微。因此教師可對他們說一句鼓勵的話,傳遞一個充滿信任的眼神,做一個愛撫的動作,從而表現出一種親切的態度。
責任編輯 羅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