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文軍
人類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科技的運用都是在前人積淀的基礎上創造的。歷史學科也不僅僅是回顧和再現某一歷史片段中重要的事件或人物,它所呈現的應是歷史中某時段的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那么,作為歷史學科教師,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挖掘歷史學科的人文元素。
一、更新教育理念,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原有的教育方式、方法,甚至是一些教育理念都將難以適應新時期的需求,只有密切地關注社會,才能及時地吸取更新的教育理念,以適應社會發展之需。當前新課標下的歷史教材的靈活性更大,留給任課教師拓展的空間也更大。如果科任教師仍用傳統的觀念與方法去領會和教學,則難以達到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歷史課仍會落入了無生氣、滿堂灌、死記硬背的困境。新課標下教師應能及時地更新教育教學理念,主動地去探索和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摸索出一套適合學校的教學模式。在探索新的教學模式中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育人,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養成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只要學生養成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將來學生離開學校時不單只帶著“魚”,還會帶著“漁”走向社會。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元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我國是有著五千多年歷史文明的國家,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無盡的人文氣息。不論是遠古的堯舜,周朝漢室,還是唐宋元明清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人文元素。因此,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并不缺乏人文素材,缺的是教師挖掘歷史人文素材的能動性,唯有突破教材的局限和已有的思維定勢,積極地挖掘教材中和教材外的人文信息和史料,以古思今,豐富歷史教材,賦予其新的人文精神,讓歷史鮮活起來。通過辨析、引導,培養學生樹立良好的審視能力和正確的歷史觀。如在中國古代史中,通過對古代的科技、文化的學習,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過選擇抗爭史的學習,認識人類社會史就是一部在流血斗爭中發展的歷史,從而更加珍惜生命,呼喚和平;再比如教材中的“大禹治水”、“造福千秋的都江堰”、“隋的統一與大運河”、“二戰中美國向廣島、長崎投擲原子彈”,都能夠對學生進行很好地開展環境教育。通過歷史與環境教育的學習,能加強學生對自然生態知識的學習,促進學生對自然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技能、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增強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為保護環境而采取行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三、開發和利用地方、校本課程中的人文資源,營造濃郁的人文教育環境
俗話說的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運用鄉土史事可以把人文傳統講近了,把歷史人物講活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陶冶有其他材料所無法替代的優勢。重視開發和利用地方、校本的課程資源是中學歷史教學的優良傳統。連州位于五嶺南麓、粵北山區,是湘、粵、桂交界處,自古就是中原進入嶺南的門戶和水陸交通樞紐,是廣東省的歷史文化名城。我們連州有嶺南最大的古村落群,一座座古老的村子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既有秦漢古道、南唐元帥隱居地、南宋尚書故居、明清商埠古街、慧光古塔、大云洞摩崖石刻,也有近代黃埔三期學員馮達飛將軍的故居,鄧小平帶領紅七軍經連州北上長征的故事等眾多人文素材。如連州曾被唐代文豪韓愈贊譽為“吾州山水甲天下”,而詩豪劉禹錫則稱贊連州“唯有青山畫不如”。這些都是本地的、身邊的歷史,直觀性較強,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都可以適當地穿插這些地方史的內容。
四、優化知識結構,提高課堂駕馭能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道:“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多十倍,多二十倍,以便能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挑選最重要的來講。”作為新時期的歷史教師,也絕不能僅僅沉湎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參,而是應該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學習與本專業相關知識的知識面,拓展個人知識面的廣度和深度,提升個人的專業內涵,否則會書到用時方恨少。作為一名歷史教師,對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應該有所了解。在教學空閑,應多研讀一些歷史古典名著,多關注歷史學研究的最新動態,只有這樣,才能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融會貫通,才能在歷史的汪洋大海中精選人文素材,在自己的教學中對需要的素材信手拈來。只有充滿個性魅力、富有人文氣息的歷史教師,才能提高課堂駕馭能力,也只有具有高尚人格的歷史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高品質的學生。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