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芳
摘 要:高職院校課題管理的信息化模式,是當前高職院校課題管理部門進行多方位、高效管理所追求的模式。該文從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的構建思路、課題管理的內容梳理及關聯研究、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的功能開發要點、課題管理網絡平臺構建的預期效果等方面,探討研究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的構建,為課題管理提供一個高效而快捷的工作思路。
關鍵詞:課題管理 構建 網絡平臺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2(b)-0017-01
近年來,國家加大了高校課題(項目)研究及推廣應用的力度,高職院校科研、教研課題(項目)的項目類別及數量大大增加,研究的時限長短不一,課題(項目)應用推廣不斷的跟進變化,因而,構建課題管理網絡平臺,利用現代化的手段、以信息化的模式對課題進行科學、有效、規范化、制度化地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同時有助于課題(項目)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務學校的教學、管理,有助于教師科研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校企合作及先進產品的開發和市場運用。
1 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的構建思路
在梳理高職院校課題(項目)管理內容的基礎上,結合本院科研管理與課題管理的關聯關系、學院網站的特點,合理搭建課題(項目)管理的框架結構,將課題(項目)管理工作中的業務流程轉化為計算機可以處理的工作流程模型;采用規范化設計方法,構建課題(項目)管理平臺模型,進行系統功能設計、系統數據庫設計和最終的程序測試;進行模型的實例化、測試、調試、完善,最終設計構建一個結構合理、使用方便的課題(項目)管理網絡平臺。
通過課題(項目)網絡平臺,可以實現信息化科研管理方式,改變過去課題管理費時費力、信息共享不理想、效能低下的手工操作模式,實現課題(項目)的相關信息可查可閱、信息公開、資源共享,為教學、科研工作提供了一個高效而快捷的新型工作平臺。
2 課題管理的內容梳理及關聯研究
課題的管理包括課題的申報立項的前期管理、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課題結題工作、課題成果運用(推廣)及獲獎情況、課題資料的管理(材料的分類、備份)、課題數據的統計及查詢等諸多方面。
2.1 課題的前期管理
課題的前期管理包括:課題申報人員信息、申報材料(上傳)、申報時間控制、課題申報信息的查詢及審核(未審核、退回修改、審核通過、上傳立項通知書或相關文件)、課題立項文件的發布。
2.2 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
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主要是對研究進展的掌控,包括:開題報告、中期報告、經費使用狀況、研究的過程性應用情況、研究人員的變更情況的管理。
2.3 結題管理
結題管理包括:申請結題材料、結題鑒定(終結)表、經費使用情況、學校審核意見、結題證明材料的上傳(結題證書、結題鑒定表等)。
2.4 課題成果運用(推廣)及獲獎情況
獲獎情況(頒獎單位、獲獎等級、課題排序)及獲獎證書上傳,課題成果運用(推廣)證明材料上傳,成果運用的效益及證明材料上傳。
2.5 課題數據的統計及查詢
課題數據的統計分為:按年份統計、按課題類別統計、按教師姓名統計、申報立項情況統計、結題情況統計。
課題數據的查詢分為:課題申報人員的查詢(申報期間,只能查詢本人申報的課題內容);課題管理人員的查詢(可以查詢全院所有課題情況、但不能修改課題申報材料);該院所有人員的查詢(可以查詢全院最終核定后課題的立項、結題、獲獎及統計數據、查詢課題的相關文件及公告)。
注:課題管理人員和查詢人員應設置權限。課題管理人員具有修改數據的權限;查詢人員只能查看本人的課題(項目)信息以及學院公開的統計信息,沒有修改的權限;校外人員沒有查詢的權限。
3 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的功能開發要點
(1)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的入口。
課題管理網絡平臺建立在學院網站上,具有獨立的登錄窗口,但必須和學院網站相關數據共享和聯動,以減少課題信息孤島現象。
課題入口登錄分為:課題管理人員、課題申報(主持)人員、專家、一般人員等四類不同用戶登錄,不同的用戶其權限不同。
(2)功能問題。
課題管理網絡平臺系統合理化設計,使其功能自成體系,滿足課題管理的功能需求,界面清晰簡單、好用易用。
根據課題管理需要,課題管理的主頁面下課題分為若干子頁面,便于課題的信息發布、課題的申報、審核、管理及數據查詢。
(3)操作問題。
教師及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校園網和外網進行課題的申報、查詢和管理等多項操作。
4 課題管理網絡平臺構建的預期效果
(1)通過構建課題管理網絡平臺,變手工管理為網絡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課題管理的效能,減輕課題管理人員的工作量,減少管理差錯,提高課題管理質量。
(2)操作簡便、方便。教師及管理人員可以隨時通過校園網和外網完成對課題的申報、理管和查詢等多項操作。
(3)課題管理網絡平臺具有信息共享特點,便于課題管理的公開、公平,可以隨時掌握學院課題(項目)的總體情況、進展狀況、經費使用情況、成果及運用情況、獲獎情況等,及時準確地為各級上級主管部門提供課題的相關數據,做到高效、有序的管理,并有利于教師之間的相互交流、互相促進,有利于優質資源的共享,具有良好的技術、經濟指標。
參考文獻
[1] 江西省職稱工作辦公室.江西省專業技術資格條件匯編,2011.
[2] 贛教高字〔2014〕11號,關于做好2014年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申報立項工作的通知[S].
[3] 段偉文,姬瑞環.專業技術人員科學素養與科研方法簡明讀本[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