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興
小學數學活動課是小學數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使學生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必不可少的教育途徑,它可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的數學思想和方法去觀察、分析、研究問題,從而明確學習數學的根本目的在于應用,養成用數學的角度考慮日常事物的習慣,同時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學會思考方法,使他們想干、巧干,從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數學能力。數學活動課的組織形式要靈活多樣、生動活潑,既有全校性的,也有班級性的,并且適合兒童的年齡特點,富有吸引力。數學老師就應讓數學活動課豐富多彩。
一、組織數學興趣小組。這是數學活動課常用的一種有效的組織形式。數學興趣小組可為學校與班級兩個層次,從實際出發,確定活動的內容,制訂活動計劃,選定的內容應源于教材,寓知識與趣味于其中。
二、建立數學園地。在教師的指導下,以數學興趣小組的學生為骨干。舉辦數學墻報、黑板報、介紹數學家的生平、數學謎語、數學兒歌、趣味數學題等。數學墻報、黑板報要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圖文并茂。
三、開展數學競賽。數學競賽能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競爭意識,有利于發現和選拔人才。開展數學競賽活動,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各種競賽活動,應列入學校和班級數學活動計劃,加強領導,認真組織,注重實效。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一堂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課應圍繞以下“六性”開展。
自主性。在數學活動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讓學生自己決定活動內容、活動形式、活動過程,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自我調節,教師要尊重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活動要求,著重引導、啟發學生去感受,從中發現問題,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并通過時間解決問題,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讓學生享受做學習主人的權利和歡樂。
創新性。數學活動課重在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在活動中,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在新的情境中去分析、研究新的問題,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從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開動腦筋,大膽創新。
趣味性。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是數學活動課的目標之一,數學活動課應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中出發,確定數學活動課內容,使它富有吸引力。
滲透性。數學活動課必須體現數學的思想和方法。所謂滲透是指不系統講授,不出或少出名詞術語,用形象的直觀手段和學生熟悉的具體事例來反映現代數學思想和某些概念,并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學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力。
實踐性。實踐性是數學活動課的又一重要特征,活動課應力求讓學生接觸生活實際,強調通過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動”中學,在“玩”中學,使學生親身體驗,獲得直接經驗,豐富感性認識。如一年級的活動課《認識圖形》這一節課一開始,讓學生拿出已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圖形學具,擺一擺,然后讓學生看“機器人圖”是由哪幾種基本圖形組成,各用幾個什么圖形,學會有次序地找和數。最后讓學生拿出準備好的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展開想象,拼出美麗的圖形。整節課學生都處于動手、動腦、動口的協調中,激發了學生的樂學情趣,達到寓教于樂、起智于動的目的。
靈活性。數學活動課內容范圍廣、靈活性大,內容可不斷更新,以便于吸取新信息、新思想。由于活動課有著豐富內容,就決定了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可以是全年級的、全班的活動,也可以是小組的、同桌的、個別的活動;可以是上課的形式,也可以是游戲、競賽或講座;還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園,給學生更多的“自由”,使學生通過眼看、耳聽、手做,從多方面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