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種教學方法的實施,都是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學生只要對物理現象感興趣,就會主動地、自覺地去學習,樂于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習慣性地喜歡問為什么,進而熱心探究物理現象的本質。
【關鍵詞】培養興趣 ? ? 教學方法 ? ?探究
一、注重實驗操作,使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掌握知識
物理教學是以演示實驗、學生實驗、探究推理、演算推導等手段的實施來探究各種物理現象的本質的。實驗的演示過程具有直觀性、可感性、生動性、形象性,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這些操作過程把抽象的概念和規律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便于學生理解知識,建立相應的知識體系,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學生在準備材料、設計實驗、謹慎操作、記錄數據、分析討論的探究過程中能積極地、最廣泛地參與到實驗中去。實驗教學的過程把知識融入活動,學生在動手動腦的同時得到收獲知識的成就感,從而對物理學科產生廣泛濃厚的興趣。
二、明確實驗目的,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觀察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一般來說,實驗中所呈現地物理現象往往不是單一的。實驗前大部分學生觀察的目的并不明確,還有部分學生懷著好奇心拭目以待,卻什么也沒有看到,大有“看熱鬧”的感覺。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實驗現象,啟發他們的思維活動。在進行實驗操作過程中要告訴學生應該觀察什么,為什么要觀察它,進而讓學生明白,物理知識是通過細心觀察和科學實驗后,再經過認真的思索而總結出來的、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有用的自然科學。
三、加強物理教學與科普、自然、生活及跨學科的聯系
物理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關心自然領域的現象和成果,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達到學以致用,讓學生感受到物理來自生活又在指導著生活,在課堂內外都體現素質教育的本色。
例如,在教授“熱量”時,學生很容易識記定義,實驗操作后也能計算出傳遞的熱量值。但對熱量的概念與溫度、內能的概念卻容易混淆。筆者提醒同學們熱量的定義為“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熱量的多少”,可見“熱量”是一個過程值,這就好比英語中的現在進行時態,如果不是現在進行時,而是過去時或完成時,那么就沒有熱量的傳遞,這樣學生就更深地理解在熱傳遞前和熱傳遞后談熱量值的多少是沒有意義的。
再如,教授“做功改變內能”時,通過做實驗探究熱水瓶塞被“頂”出來后,瓶內熱水溫度降低,得出結論“做功使內能減少”;用打氣筒充氣時氣筒發熱,溫度升高,得出結論“做功使內能增加”。學生自主總結得出:物體對外做功時該物體內能減少,對物體做功時該物體內能增加。筆者馬上提問:“那么,我們勞動時為什么感到很熱,當汗水流出體外后為什么又感到比較涼爽呢?”學生分析討論后改變了原先的看法,認為更合理的結論應該是做功改變內能。
四、適當地增加趣味性故事,讓課堂教學在輕松的氣氛中進行
物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教學內容都能引起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教師應以知識內容為基礎,以生動的故事為突破口,立足于誘導學生的興趣。例如,講慣性時,拿一支筆帽豎立在講臺邊緣的紙條上,然后問:誰能拿出筆帽下面的紙條又不接觸或碰到筆帽?之后,讓學生用手捏住紙條一端,用另一只手的食指迅速打擊紙條,這樣能使學生在親自動手實踐中,既使興趣因誘導而生,又在終生難忘的小實驗中獲取和鞏固了知識。
再如,在教授完物態后,筆者說:據傳有一年夏天,洋人宴請林則徐,其中有一道甜點為冰淇淋,因其上白氣不斷,林則徐以為必燙,故以嘴吹之,誰知入嘴卻冷,洋人以為笑柄;林則徐聲色不動,過了幾日,回宴洋人,其中一道熱湯剛剛煮沸,浮有厚油,無一絲白氣冒出,林則徐熱情請之,洋人一口吞下一匙,頓時齜牙咧嘴,哈哈有聲,不停亂彈,出盡洋相。聽故事后和學生一起分析冰淇淋“冒白氣” 和熱湯“無一絲白氣冒出”的現象里所蘊含的物理原理,這樣的教學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以上各種方法的實施,都是要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物理學科產生興趣,誠如人們常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樣。十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只要學生對物理現象感興趣,就會主動地、自覺地去學習,樂于觀察生活,對生活中的物理現象習慣性地喜歡問為什么,進而熱心探究物理現象的本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