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朋?胡瑞華
摘 要: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作為一種原生形態的文化民族主義,其追求民族文化的平等地位,力圖通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統一來最終實現國家的統一。本文著重分析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的內涵及其成因。
關鍵詞: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內涵;成因
在西歐民族主義興起的過程中產生了兩種形態:一種是以法國為代表的政治意義非常強烈的民族主義;一種是以德意志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義,它偏重于從文化層面表達民族主義。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給這個支離破碎的國家帶來了一絲曙光,對德意志的統一產生了重大影響。
一、文化民族主義的內涵
對于是否存在所謂的文化民族主義,學術界還有爭論。比較有代表性是安東尼·史密斯,他指出:“認為可以把民族主義‘放回到任何領域,即使是文化領域的想法,都不僅是天真的,而且是根本錯誤的。這是移走了民族主義的主要動力……”。從而否定了文化民族主義的存在。但是,大部分學者包括,伯林、科恩、李宏圖等都認為文化民族主義是存在的。有的學者指出,“把民族主義劃分為經濟民族主義、政治民族主義、文化民族主義并不會破壞民族主義的完整性,也不會把民族主義這一復雜現象簡單化或片面化。”筆者認為,文化民族主義是民族主義在文化領域的反應,是在文化領域表達訴求。
學者對于文化民族主義的內涵認識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民族主義即文化的民族主義。因為民族國家是一個獨立的政治共同體,當人民去建造自己的國家時,最好具有相同的文化習俗和態度,尤其要有共同的社會理想和共同的價值。二是,認為文化民族主義是“理性”的反義詞,是落后的、保守的、反現代的。科恩《民族主義思想》一書中指出:西方的民族主義是政治的、理性的,與之相反,東方國家的民族主義是文化的、神秘的。美國學者艾愷甚至將發展中國家的文化民族主義等同于“文化守成主義”。三是,認為文化民族主義具有積極意義,其目的是追求民族文化的平等地位。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就原生態的文化民族主義而言,它的核心思想是:各民族文化相互尊重和平等,多元民族文化和平共生;強調各民族文化按自己的道路成長和發展,一個民族可以向其他民族文化學習但反對機械抄襲,主張保護民族傳統文化但反對僵化地死守傳統;反對戰爭和帝國主義征服。
綜合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原生態的文化民族主義的核心思想就是追求民族文化的平等地位,但在實際的進行過程中會產生兩個變體,一種是固守民族文化,排斥任何外來文化的文化保守主義;另一種是宣揚民族文化的優越性,否定其他一切文化的文化沙文主義。事實上,這兩種變體都是對原生態的文化民族主義核心思想的否定。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是原生態的文化民族
主義。
二、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興起的原因
18世紀的德意志還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遠非一個政治概念。正是這種分裂造成1800前的德意志被描繪成“狂歡節里穿的短上衣”。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是對內不滿和反對外來壓迫產物,具體表現在:
(一)德意志文化民族興起的內部因素
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是資本主義有所發展,但又發展受阻,資產階級通過文化領域表達訴求的一種方式。近代以來德意志的資本主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黑暗的封建專制統治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統治階級驕奢淫逸,關卡林立,農民賦稅沉重,與英國的“圈地運動”相反,德意志境內很多地區恢復了早已經瓦解的農奴制,把農民牢牢的束縛在土地上,阻礙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和統一的國內市場的形成。與此同時,德意志各邦國之間戰爭不斷,路德的宗教改革運動引發了嚴重的社會對立,三十年戰爭更使德意志生靈涂炭,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進一步“鞏固”了德意志的分裂 。以上這些都嚴重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德意志資本主義力量薄弱,不得不依附封建勢力,無法在政治領域表的自己的訴求,他們只能轉向相對自由的文化領域,表達自己對民族和解、國家統一的熱切期望。在封建專制統治下,德意志的知識分子大都“淡漠政治”,面對民族分裂和國家動蕩的現實,他們痛心疾首,實現民族認同和國家統一成為知識分子熱切期盼。這樣,資產階級通過知識分子,在文化領域共同來表達對國家統一的美好愿望,這成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興起的內部原因。
(二)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興起的外部因素
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興起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反對“法國文化霸權”,反擊法國文化的入侵。面對英法的統一與強大,德意志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很強烈的自卑情結,他們認為德意志的衰敗是由于內部的不團結所致,這首先是由于德意志在精神上的不團結和在文化上的不統一所致。自從16世紀以來,法國文化就影響了德意志,到了17、18世紀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德意志境內刮起了強烈的“法國風”,法國語和法國文化被視為陽春白雪,在統治階級、貴族甚至是普通百姓中都大行其道。講法語、讀法文書籍、穿法國服飾幾乎成了身為與地位的象征,很多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兒女能夠接受法國教育,難怪腓特烈大帝曾沾沾自喜的講道:“自我青年時代起,我就沒有讀過一本德語著作,我講德語還不如馬車夫好。”反觀德語則幾乎成了“庸俗”的代名詞。所有這些都深深的刺激德意志的知識分子,他們對法國文化既有羨慕與嫉妒的一面,也有反感與抵抗的一面。很多知識分子認為德意志文化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對法國文化的頂禮膜拜已經危及到了德意志的民族的存亡。從18世紀中后期以來,以萊辛、赫爾德為代表的知識分子在反對法國文化入侵,倡導德意志民族文化的過程中了拉開了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的序幕。
內外部原因使得德意志的民族主義不同于法國的政治民族主義,而是集中于文化領域表達訴求,知識分子成為德意志文化民族主義的推動者。文化民族主義的興起為德意志的統一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李宏圖.西歐近代民族主義思潮研究——從啟蒙運動到拿破侖時代[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7。
[2]安東尼·D·史密斯著,龔維賦,良警宇譯.全球化時代的民族與民族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3]錢雪梅.文化民族主義芻論[J].世界民族,200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