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軍偉/文
云和縣“小縣大城”的戰略思考
■廉軍偉/文
2011.,云和縣委、縣政府綜合分析縣情,提出“小縣大城”發展戰略。其目的在舉全縣之力,通過做大做強縣城,改變城鄉二元化發展模式,實現城鄉統籌發展。為此,縣委縣政府實施人口集聚、縣城空間拓展等舉措,大力推進“小縣大城”戰略實施,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縣已實現70%的農村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90%的學生集中在縣城就讀,90%的企業集中在縣城發展,城市化率達64.1%?!靶】h大城”發展戰略先后被寫入浙江省“十一五”“十二五”規劃,榮獲2012中國十大社會管理創新獎,成為山區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種典型模式。但隨著“小縣大城”戰略的實施,一些新的問題接踵而來,亟待突破。
(一)人口集聚后的“產業”支撐問題
隨著人口向中心縣城的集聚,大量的人口面臨著就業的壓力,亟需通過產業發展吸納人口就業。而云和縣產業支撐略顯不足。突出表現在:一是工業發展后勁不足。2014年工業投資增速和制造業投資增速分別為-7.7%和-14.8%。二是工業進一步吸納能力受到制約,全縣木制玩具、閥門、軸承企業數基本穩定,新增企業數不多,對人口吸納能力不足。農業本身吸納能力有限。而現代服務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
(二)人口集聚后的“公共服務”配置問題
人口向中心城區的集聚,對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需求激增。而云和縣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相對滯后,難以滿足人口集聚的需求。如城區四所小學班額緊張,城區面臨教育資源稀缺困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網絡不健全,常住人口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均等化程度低;現有圖書館、影劇院等文化設施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亟待更新提升。
(三)中心城區建設資金瓶頸問題
云和縣是全省的欠發達地區,本身財政實力有限,2014年,全縣財政總收入僅為6.82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為3.66億元,財政收入相對薄弱,難以支撐城區建設。另一方面,國家大力清理政府融資性平臺,云和縣一些政府性的融資平臺面臨清理和整頓,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難問題更加突出。
(四)體制機制進一步創新突破問題
為推動小縣大城戰略的實施,云和縣大力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一些阻礙戰略實施的體制機制得到破解。但是,伴隨著人口、產業等向中心城區的不斷集聚,在產城融合、城市管理、生態發展等方面遭遇體制機制障礙,特別是改革創新與現行法律的沖突問題、先行先試與上級政策的執行問題、改革投入與財力支撐的平衡問題、“社經分離”與社會管理的跟進問題等都有待于進一步解決。
(一)推動“小縣大城”向“小縣名城”跨越
通過實施小縣大城戰略,云和縣實現人口、產業等向中心城區的集聚,城市框架不斷拉大,中心城區的集聚輻射功能不斷提升。在這樣的發展階段,云和需持續推動“小縣大城”戰略實施的基礎上,提升和發展小縣大城戰略,通過進一步拉框架、塑品牌、提功能、優服務等,進一步推動小縣大城向精、深、特等方向發展,實現從“小縣大城”向“小縣名城”的跨越。在今后的發展戰略導向上,在注重提升發展小縣大城的基礎上,推動小縣大城向小縣名城戰略的轉移,塑造城市品牌。
(二)將生態工業發展作為推動人口集聚的重要依托
工業經濟的發展,無論對城市發展,還是對人口的集聚,都發揮著重要作用?,F代工業成為推動人口下山轉移的重要依托。云和縣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已向縣城集聚,這些人口需要有相應的產業進行吸納,不然無法形成凝聚力,有可能促使農村勞動力向山上“回流”。為此,必須將生態工業發展作為小縣大城戰略深入實施的重要抓手,積極引進一批關聯度大、集聚度高、帶動力強的大項目,同時,在中心城區外圍,優化布局一批生態型、勞動密集型的工業,使之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人口集聚的有力支柱。
(三)把發展農業和旅游業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支撐
云和縣山清水秀,生態資源優勢突出,成功創建云和湖仙宮景區、云和梯田景區兩個4A級景區,被評為“浙江旅游發展十佳縣”。農林產品特色鮮明,云和雪梨、云和黑木耳、仙宮湖有機魚等農林產品聞名遐邇,全縣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比重達到60.9%。在提升發展“小縣大城”戰略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的培育,爭取將農業與休閑旅游業作為支撐云和未業發展支柱產業?,F代農業要積極推動農業與電子商務、度假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發展民宿經濟等,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旅游業要充分打響云和梯田景區的知名度,吸引大型旅游公司整體包裝謀劃旅游發展,打造一到兩個在省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旅游景區。
(四)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
生態環境資源是云和縣的優勢資源,也是云和縣未來賴以發展的重要依托。當前,云和縣森林覆蓋率突破8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6%,出境斷面水質常年保持Ⅱ類以上,綜合環境質量位居全省前10位,生態滿意度指數位居全國前10位,是省級森林城市、園林城市。云和縣推進“小縣大城”戰略的實施,必須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統籌推進“治水”、“治污”、“治山”、“治土”、“治氣”工作,保持水、空氣、森林覆蓋率等各項環境指標在全省保持領先地位。
(五)把做強做優縣域中心城區作為重要方向
推動小縣大城建設要將中心城區的建設作為重要的方向,大力推動中心城區設施、產業等集中,提升中心城區功能。然而在不斷做強中心城區的同時,要圍繞全縣特色,突出發展亮點,形成一座縣城一個特色的品牌。在推動云和縣小縣大城建設過程中,要突出中心城區建設,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充分利用低丘緩坡資源,大力推動低丘緩坡資源的開發利用,擴大城區建設面積。在特色定位上,圍繞全縣“山水家園,童話世界”的縣域品牌,加快推進一批體現“老云和、新童話、真山水”的設施建設,在省內打造以童話為特色縣域中心城區。做強做優中心城區,還必須大力推進功能設施建設,要優化布局一批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推進城中村改造和縣域中心道路建設,提高中心城區承載能力。
一是將“小縣大城”作為邊遠山區和海島地區推進城市化發展的重要戰略。邊遠山區和海島地區人口較少,生態環境也比較脆弱,實施小縣大城戰略,有利于將政府的各類資源利用最大化,節約開發與投入成本。因此,作為邊遠山區和海島地區,要特別突出小縣大城戰略,把生態移民與縣域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引導人口、產業、要素等向縣城集聚,將縣域打造成為全縣發展的主平臺。
二是積極有為的引導人口集聚。小縣大城實施成功與否,人口是否集聚是重要的檢驗標準之一。推進小縣大城,重要的就是要推動人口向縣域中心城區集聚,將縣域中心城區打造成為人口高度集聚、設施高度配置的重要區域。要充分利用下山移民等政策,推動高山和偏遠地區的農村人口向縣域的集聚。加大對縣域中心城區市政、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設施的傾斜力度,提高縣域中心城區的承載能力和城市品位。
三是培育一批“留得住”人的產業。雖然人口形式上向縣域中心城區集聚,但要真正的使人能留得下、住得下,關鍵還需要培育一批適合人口就業的產業。因此,在推動小縣大城過程中,要將產業培育作為重要的支撐。圍繞全縣的特色產業,加快推進特色產業做強做大,吸引一批人口集聚。另一方面根據本地人口的知識水平、技能水平等,引進一批生態型的、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吸納人口。同時,大力發展服務業,推動人口向服務業領域的就業。


(作者單位: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