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亭/文
究竟誰是地主(之一)
■劉 亭/文
從微信上讀到一篇所謂的“深度好文”,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孫憲忠教授的《中國農民“帶地入城”的理論思考和實踐調查》。此文有相當的理論深度,有扎實的法學功底,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還有娓娓道來、沁人心脾的大家風范。
所謂的“帶地入城”,不過是指農民帶著農地的合法權益、順暢地實現“人的城市化”問題。在我來看,這可是中國健康推進從而也是成功實現農村人口城市化的核心和要害問題。究其實,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延宕至今,或是刻意回避、根本抹殺;或是錯位跑偏、徒有虛名;或是舉棋不定、模棱兩可,都與此問題上的一團亂麻有關。孫教授出山,對此有理有據地解讀了一遍,我以為是迄今為止說得最靠譜、最明白的一篇城市化文論,自然要拿來一評。而且恐怕這還不夠,需要評它個三到五篇。當然,也沒有“反修”時的那個能耐,一口氣能寫上個“九評”。
所謂的“地主”,無非也是一個噱頭,不是階級敵人的那個地主,而是“土地的主人”縮略表達。在此,地主絲毫不帶政治上的貶義,而是從法律意義上來界定的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地位。
誰是地主?這對中國而言,是一個歷史悠久、非常復雜的問題。人們通常理解的地主,就是中共領導的土地革命或謂第一次土地改革,要在農村里與之斗爭、堅決打倒的那么一小撮壞人。據稍微正式一點的解讀,地主一般是指封建社會地主制經濟下,憑借土地所有權,主要以地租形式剝削農民的土地所有者。地主制經濟以中國封建社會最為典型,自唐宋以后,分租給佃農的形式逐漸排斥和代替了依附農形式,成為地主制經營中的典型形式。
另一種較為人格化的解釋為:自1950年6月30日第一次土改開始,全國各地主要根據擁有土地的多寡,在農村開始正式劃分階級成分,將農村家庭和人口成分定為了“地主、富農、中農、貧農、工人”等。土改期間,地主作為階級敵人,不少被殺,多數挨斗,土地也被沒收,并平均分給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文革十年中,“地主(其實彼時早已無地,又何來地主?但‘紅字’已被鐫刻上去了,在血統論盛行一時的時代背景下,自然不肯放過)”又一次遭到了廣泛的批斗。文革結束后,“地富反壞右”的名頭才被中止,這些人群也回歸了正常的政治生活。
經過第一次土改之后,地主作為剝削階級已被整體上消滅,但農村的土地還在,那這些土地的主人是誰呢?是農民,是歷經”斗地主、分田地”從而獲得農村土地所(私)有權的農民。從“土地的主人”的本源意義上來看待,他們才是名副其實的地主。
這樣說,也符合早在1947年9月、中共在河北西柏坡村舉行全國土地會議通過的《中國土地法大綱》精神。該法規定,廢除封建剝削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財產,征收富農多余的土地財產,實行耕者有其田。作為新中國的人民大憲章,《共同綱領》第三條也規定:“有步驟地將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變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正式通過《土地改革法》。隨后毛澤東主席簽署命令,該法即在土改中全面施行。
農民成為“地主”的時間很短,很快地,在毛澤東“組織起來”的號召下,農民們又通過所謂的農業合作化道路,歷經互助組、初級(合作)社、高級社、人民公社等發展階段,走上了集體經濟發展之路。但即便如此,事物的發展還是有一個過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新中國第一部憲法,雖然當時已經鼓勵農民發展在自愿互助的基礎上聯合起來共同經營的合作社經濟。但“農民是地主”仍得到了憲法的確認。《五四憲法》第八條第一款規定:“國家依照法律保護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和其他生產資料所有權?!?/p>
到了1956年6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并以毛澤東國家主席名義公布了《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該《章程》第二條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按照社會主義的原則,把社員私有的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钡谑龡l規定:“入社的農民必須把私有的土地和耕畜、大型農具等主要生產資料轉為合作社集體所有?!边@也就是說,高級社成了地主一個轉折點,由農民私有變成了集體共有。地主是誰?是一個農民的集合體,一個實行主要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制的共有主體。也不過區區一個年頭,全中國就基本完成了農業合作化,實現了土地的集體所有,在廣大農村建立起了勞動群眾的社會主義集體所有制經濟。
1958年8.,在北戴河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決定把各地成立不久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普遍拉升為大規模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1961年3月和1962年9月,中共中央工作會議和中共八屆十次全會,分別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和《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在糾正大躍進失誤的同時,仍然強化了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即便是1878年底召開黨的十屆三中全會、確立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之后,次年的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仍然要求“人民公社要繼續穩定地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制度,集中力量發展農村生產力?!?/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