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明/文
史林散葉 (七十三)
■俞劍明/文
在武則天留給后世的詩作中,有一首《如意娘》頗有影響。
這首詩寫于感業寺。唐太宗駕崩時,留下遺詔,讓她去感業寺為尼。按說,她是亡帝的遺孀、佛門女弟子,永無出頭之日了。可武則天這個非同尋常的人物,學養高深,才貌出眾,她要改變自己的命運。
要與命運抗爭,最好的途徑,莫過于攀上唐高宗李治。幸好,在給太宗當才人時,她就和太子李治打得火熱。現在,她只能以舊情打動這位如今的皇上,自己才有出世的機會。于是,她給李治寫下了這首表達思念的情詩《如意娘》:看珠成碧思紛紛,支離憔悴為思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
這首《如意娘》寫得曲折有致,很好地融合南北朝樂府風格,明朗又委婉,絢麗又清新,堪稱上乘之作。
李治原來就被她迷得神魂顛倒,此時看到這首《如意娘》見武則天對自己牽腸掛肚,傾訴衷情,便馬上將她召回宮中,立為妃子,大加寵愛。
武則天的這首詩,情意綿綿,但感情到底是真是假?應該說,還是假的成分居多!也許,一代女強人也曾有過這樣一小會兒女兒情懷,有過一時被情所困的哀傷,作為一個女人,心底深處也難免會有一處最柔軟的地方。但作為武則天這樣深謀遠慮的女強人,那不過是一時的過眼煙云罷了。
六年后,唐高宗患病,委托武則天處理朝政。于是她漸漸獨攬了大權。為了保住權力,她廢掉了太子李弘、李賢。高宗死后,她又廢掉了唐中宗李顯,立年幼的睿宗李旦,其目的是自己能繼續控制國家大權。未得勢前,給你寫上《如意娘》,無盡的愛戀和嬌媚盡現詩中,可是,當她自己坐上那把最高的椅子,便把這些統統拋到了九霄云外。
先是寵幸薛懷義,讓他入侍陪寢,這個街頭賣膏藥的家伙,后來竟被封為左威衛大將軍。而后又寵幸御醫沈南繆和張易之、張宗昌兄弟。張氏兄弟毫無才能,只因相貌俊美,取悅于武則天。后來武則天還為張易之設立控鶴府,聚集一些青年男子供她淫樂。
“看珠成碧思紛紛,支離憔悴為思君;不信比來常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不知此時的武則天,是否還會想起唐高宗李治,是否還記得當年寫給他的那首《如意娘》?
武則天以女王登基,控引大邦,年號的擇字用詞不僅體現她的執政風格,也頗能反映武周的興亡波折。
宏道元年唐高宗李治崩于東都洛陽,皇太子李顯即位,依即位改元制,改年號為“嗣圣”,意謂承續圣人、皇統正純。然而,嗣圣皇帝終究敵不過集權天后,登基未滿兩月即被廢黜。李旦被指定即位,改元“文明”。幾個月后,武則天頒布《改元光宅詔》,改元“光宅”。歷代史家皆將“光宅”作為則天臨朝的第一個年號。若干年后則天曾吟《曳鼎歌》一首,有云“天下光宅,海內雍熙”,可見取用“光宅”背后,寓含著君臨天下的野心。
岌岌可危的李唐正朔,已被一個婦人逼到了墻腳,宗室舊臣的憤怒終于爆發了出來。詔書頒發不久,已故司空李績之孫李敬業即在揚州起兵,楚州司馬李崇福也以三縣響應。雖然這次“叛亂”很快被平定了。但終究向武則天傳遞了某種信號,使她不得不收斂一些。改元“垂拱”,便是最好的體現。“垂拱”典出《尚書·武成》:“垂拱而天下治。”這表示武則天有意抑制不逞之心,改為一仍前規、無為而治的平和心態。在武則天執政的二十一年中,一共采用了十八個年號,而持續時間最長的即為“垂拱”。
然而,武則天還是忍不住以皇太后的身份指點江山。垂拱四年,武承嗣偽造瑞石,上有刻文云:“圣母臨人,永昌帝業。”此舉或出武后授意,武則天隨即于“皇太后”名號上自加尊稱“圣母神皇”,并改年號為“永昌”以符神瑞。此時萬事俱備,武則天最終完成了從“神皇”到“皇帝”的過渡,“九月九日壬午,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改元為天授。”此后武則天又使用了“如意”、“長壽”、“延載”三個年號,武周統治已漸入軌道。雖然邊事不斷,但女皇帝的感覺仍然好到了極點,竟然自封為“慈氏越古金輪圣神皇帝”,并改元“證圣”,超邁亙古、渾然圣人,仿佛與神只有一步之遙了。
不久,祭典圣地明堂突然夜里失火,大火一直燒到天明,宏宇盡燼,尺木未遺。武則天甚是惶恐,視之為神譴,手詔自責,自去“慈氏越古”稱號,改元“天冊萬歲”,表明皇位乃上天冊封,不敢再行僣越。不久,武則天親上嵩山登封祭天,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幾個月后又改元“萬歲通天”。為向上天獻媚,武則天還改年號為“神功”、“圣歷”等。
雖然武則天精力過人,但腥風血雨的政治斗爭使得她日益困乏,加之年事已高,可謂精疲力竭,日薄西山,故其渴望青春、祈冀長壽的欲望越發強烈。此時便有自稱百歲仙人的道士出現了,“自進藥于三陽宮,則天服之,以為神妙,望與彭祖同壽,改元久視元年。”又據《朝野僉載》佚文:“則天好禎祥……司刑寺囚三百余人……乃于圈獄外羅墻角邊作圣人跡,長五尺。至夜半,三百人一時大叫。內史推問,云‘昨夜有圣人見,身長三丈,面作金色,云汝等皆冤枉,不須怕懼。天子萬年,即有恩赦放汝。’把火照之,見有巨跡。即大赦天下,改為大足元年。”
則天改元“久視”、“大足”的實際原因,不一定如兩則傳說所言,但說其反映了當時情況,則大體不誤。此后,則天又改元“長安”,意態與此前迥然不同,完全是一副老婦人祈求平平安安的景象。這實際上是武則天執政的最后一個年號。長安五年,張易之等見武則天日漸昏聵,武周可危,遂密謀叛亂,皇太子李顯在張柬之等人的敦促副翼下盡殲叛黨,并徙武則天于上陽宮,改元為“神龍”,翌日唐中宗李顯即位,李唐光復。
你聽說過武則天的無字碑忽然變成有字碑的故事嗎?
無字碑在陜西乾縣的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地的御道東側,碑高6.3米,寬2.1米,厚1.49米,碑頭刻八條螭首下垂兩側,碑身的東、西兩側刻云紋和龍紋,底座則僅見南側刻有獅馬圖。此碑建成后,未刻一字,故稱無字碑。
為什么立了碑而不刻字?史學家眾說紛紜。有人以為武則天自認“功高莫名”,文字不足以表達對她的贊頌之意,因此索性不著一字。也有人以為武則天臨終遺言:“已之功過,留待后人評說。”故碑上無字。也有人以為此碑只是一種裝飾物,故無須刻字。到底是何緣由?至今尚無定論。
皇帝的陵墓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整個唐代,無字碑一直以無字的姿態傲視一世。但是到了宋代,皇帝的姓改了,京都也由長安遷往汴京,于是,離長安百余里之遙的乾陵也失去了早先的顯赫與神圣。有些兩手閑不住而又大膽的游人,看到這塊無字碑認為大可利用,便居然在上面刻上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樣,使無字碑忽然變成了有字碑。
前些年有人專門作過統計,替無字碑平添文字的,居然達四十七段之多,其中大都是某人到此一游的無賴行徑,然而也有些可窺破官僚們的無恥。請看下面這一段刻在無字碑上的女真文和它的漢文翻譯(女真文從略):
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響臣,疆場無事,獵于梁山之陽,至唐乾陵,殿廡頹然,一無所睹。爰命有司,鳩工修飾。今復謁陵下,繪像一新,回廊四起,不勝欣悅。與禮陽太守酣飲而歸。時天會十二年歲次甲寅仲冬十一月四日。尚書職方郎中黃應期、宥州刺吏王圭從行,奉命題。右譯前言。
“天會”是金國第二代皇帝完顏晟的年號,天會十二年即宋高宗紹興四年(公元1134年),“都統經略”是總攬一方軍政大權的地方長官的稱號,“響臣”是其名字。此人在北宋滅亡后,鎮守長安,曾修繕了乾陵的地上殿堂,也算難得。然而他卻為了表功,居然在武則天的無字碑上寫上自己的功績,平白把一件珍貴文物破壞了,實在是個自以為是的蠢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