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云華 白玉琴 陳蘭英
糖尿病是常見病、多發病,其患病率正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齡化、生活方式的改變而迅速增加[1]。我國糖尿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2010年我國糖尿病成人患病率為9.7%,糖尿病患者已超過9000萬[2]。糖尿病健康教育對降低糖尿病發病率、傷殘率和死亡率,促進患者康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3]。為了能夠根據患者健康知識的需求針對性地進行健康教育,筆者對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100例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及健康教育方式需求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隨機選擇我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依從性較好、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1997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認知存在嚴重障礙、失語及其存在精神障礙、不能很好配合調查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調查表,對100例住院的糖尿病患者進行調查,調查表由3部分組成,第1部分患者的一般情況即姓名、性別、年齡、病程、學歷等;第2部分為對糖尿病相關健康知識的需求,包括糖尿病發病機制與誘因、臨床表現、治療與預后、血糖控制的目標、用藥指導、胰島素注射相關知識、血糖的監測、急性并發癥與處理、慢性并發癥、飲食指導、檢驗項目及指標、心理指導、日常自我護理技能、運動指導、治療新進展15個方面的內容;第3部分為獲得健康知識進行健康教育方式的選擇,包括醫護個別講解、專題講座、病友經驗交流、操作示范與訓練、健康宣傳欄及發資料小手冊、網站宣傳。問卷第1部分如實填寫患者的一般情況;第2部分為單選題,采用是與否回答;第3部為多選題,可選擇一項或多項。由經過培訓的責任護士發放問卷,問卷發放后向患者講明填表的要求,采取自愿填寫的原則,由患者填寫,不能填寫的患者采取口答,可由家屬或調查者代為填寫。填寫后當場回收統計,共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回收率100%。
2.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中男48例,女52例。年齡24~72歲,平均59歲。病程年限:<1年29例,1~10年43例,>10年28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44例,初中29例,高中及以上27例。
2.2 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調查(表1)

表1 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對健康知識需求(例)
2.3 不同文化層次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表2)

表2 不同文化層次患者對健康教育方式的需求
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其病情復雜,用藥、飲食、運動等方面要求特別嚴格,良好的健康教育可充分調動糖尿病患者的主觀能動性,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疾病達標、防止各種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降低耗費和負擔,使患者和國家均受益[4]。Hibbard等[5]研究結果也表明,根據患者所處的積極水平采取個體化的護理干預,可使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顯著提高。本研究通過全面分析不同病程年限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從而針對性地按其需求情況進行有的放矢地健康教育。調查結果表明,病程年限<1年的患者對糖尿病的治療與預后、藥物指導、日常自我護理技能、心理指導、臨床表現、發病機理與誘因等方面的知識比較關注,因此,對于這類患者,糖尿病基本知識比較缺乏,護士通過健康教育使其了解糖尿病的有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從而控制病情。病程年限1~10年的患者側重于了解慢性并發癥的預防、檢驗項目及指標、運動指導、急性并發癥與處理、自我護理技能、胰島素注射等方面的知識。劉麗等[6]報道,患者認為健康教育是治療預防疾病及解決健康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護士需對患者健康知識的需求情況進行調查,準確發現患者知識的欠缺點,根據不同患者的知識需求進行健康教育,保持健康教育的及時性、有效性、實用性。病程年限>10年的患者對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治療新理念新進展、急性并發癥與處理等方面比較注重,護士應根據他們的需求,講解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防治、治療的新進展、日常生活中自我保健知識,進一步提高患者對治療護理的依從性,以減少與延緩慢性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個人和群體掌握衛生方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以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對糖尿病患者開展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指導患者改變日常行為,患者的行為改變是衡量糖尿病教育項目成功與否的標志[7],但是,患者個體化性質決定了教育過程不能一成不變,需根據教育對象的個體差異采取合適的教育方式[8]。表2調查結果顯示,醫護個別講解、操作示范與訓練的健康教育方式均受到不同文化程層患者的歡迎,除了以上共同點,調查結果還顯示,患者自身文化素質不同,選擇的健康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異,小學及以下患者希望通過病友經驗交流,如同伴教育或現身說法等方法可值得我們借鑒,對文化層次較低者較為適用,患者易于接受,易于掌握;初中文化程度患者對專題講座的健康教育方式比較關注;高中及以上患者學習能力強,接受能力也較強,可采取發放資料小手冊、健康宣傳欄與網站宣傳、舉辦專題講座等健康教育形式。因此,健康教育的效果與文化程度明顯相關,我們在實施健康教育時應因人而異,根據文化程度的不同,靈活選擇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
糖尿病目前尚不能根治,而且隨著病程的延長,將會逐漸出現不可逆性的腎、心、腦、周圍神經等器官的并發癥,所以一旦患者患有糖尿病,即可出現焦慮、急躁、悲觀、失望、自卑、抑郁和無所謂心理[9]。有研究顯示[10],糖尿病患者負性情緒加劇了糖、脂代謝紊亂,而治療時進行有效的糖尿病教育和心理干預收到的效果優于單獨的常規治療。本調查結果顯示,病程年限<1年患者最希望得到醫護人員的心理支持,大部分患者剛確診時心理緊張、對改變以往的飲食習慣抱怨聲不斷,存在負性情緒,對治療缺乏信心,少部分患者以往體健,抱無所謂的態度,不能很好地配合治療;病程年限長的患者,隨著治療時間的延長,部分患者由于患病時間長,病情反復,自身遵醫行為差,易使患者產生悲觀、失望甚至絕望情緒。因此,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溝通,及時發現心理問題,認真聽取患者傾訴,進行心理指導,配合治療,同時護士通過對家屬進行教育指導,可使家屬明白家屬支持對疾病控制的重要性,促使家屬對患者進行督促和協助,給予患者極大的心理安慰[11],使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治療,積極控制糖尿病。
綜上所述,糖尿病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持久的工作,是幫助患者建立健康行為的治療手段[12]。護理人員作為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主要實施者,需進一步強化護理人員對糖尿病教育全面、系統的意識,在提高自身專業素質的同時,重視人的因素,研究人的需求,根據不同病程年限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知識需求有針對性的進行健康教育;注意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樣化,且根據不同文化層次的患者選擇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滿足患者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幫助患者充分認識疾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提高糖尿病群體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減輕或延緩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1] 鐘正芬,陳紹坤.健康教育對糖尿病患者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3):401 -402.
[2] 宋春麗.健康教育對不同文化程度的社區糖尿病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25):37 -38.
[3] 李海洋,黃 金.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進展[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2,29(9B):54 -55.
[4] 關瑩瑩,鄭一寧,張澍田.糖尿病治療中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5):1853 -1854.
[5] Hibbard JH,Greene J,Tusler M.Improving the outcomes of disease management by tailoring care to the patient's level of activation[J].Am J Manage Care,2009,15(6):353 -360.
[6] 劉 麗,譚佳容.糖尿病患者健康需求及自我保健意識調查[J].臨床合理用藥,2012,5(4A):142 -143.
[7] 盧 娜.糖尿病健康教育[J].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2,26(4):81-82.
[8] 李領俠,周 西,王 妮,等.知信行理論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0):3640 -3643.
[9] 陳桂英,梁 峰.新發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分析與護理對策[J].臨床醫藥實踐,2010,19(1A):48 -49.
[10]李飛飛.心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緒及糖脂代謝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30):3604 -3607.
[11]趙玉香,劉煥葉.心理干預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應用及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22):2665 -2667.
[12]黃功蘭.我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研究進展[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3):323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