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亮亮(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江蘇 溧陽 213300)
由散文教學到寫作教學
——以《江南的冬景》為例
戴亮亮
(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江蘇 溧陽213300)
摘要:寫作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最難以把握的問題,往往講了很多卻效果甚微,但是作文卻在高考語文中占據(jù)70分,因此很多一線教師對寫作教學都有“想要愛它不容易”的矛盾心理。作者嘗試了很多方法教授作文,效果都不是很顯著。教師應(yīng)該反思作文教授內(nèi)容和方法。
關(guān)鍵詞:寫作教學高中語文散文教學
我們是否可以在整個高三語文課堂中貫徹一種寫作思維呢?寫作是一個認識不斷提升的過程,是動態(tài)的,而非靜止的。對于寫作認識過程,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各種文體寫作創(chuàng)作規(guī)律認識,如散文,讓學生認識到“聯(lián)想、想象、對比”等常見手法在文中的運用;二是語言特色,不同文體有不同語言風格,如寫人敘事文章和議論類文章語言風格明顯不同;三是認識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等。
蘇教版必修一教材“像山一樣思考”板塊中,第一篇散文就是郁達夫的《江南的冬景》。對于這樣的名篇,有太多成功課型了,筆者處理該課文時并沒有什么創(chuàng)新,只想把散文教學和寫作教學結(jié)合起來,嘗試是否可以讓老師或?qū)W生有不同收獲。
筆者開篇導入時提出一個問題,即 “我們恰巧地處江南,對江南四季有切身體會,那么作為一個家鄉(xiāng)人,你要寫一篇關(guān)于家鄉(xiāng)的文章,會寫什么”。這個問題剛拋出,學生就議論起來,聽起來似乎有很多東西可以下筆。
近年來,情境創(chuàng)設(shè)已經(jīng)成為寫作教學的“新寵”,這樣一個與自身相關(guān)度很高的問題,可以打開學生的思路,讓學生有話可說,不管說得漂不漂亮,關(guān)鍵是讓學生愿意張口,愿意動手。南師附中的張小兵教師就有很好的經(jīng)驗,他曾經(jīng)在課堂中差點被繩子絆倒,靈機一動,以“繩子”為話題,讓學生創(chuàng)作“一句話格言”,效果甚好。這都是生活中的事例,只要利用得好,就可以創(chuàng)設(shè)良好情境,讓學生有話可說,說好話。
《江南的冬景》是郁達夫的名作,平常教授課文時,一般從文章的幾個畫面(談天曝背圖、午后郊游圖、微雨寒村圖、江南雪景圖、旱冬閑部圖)入手,然后以“鑒賞你喜歡的語言”為切入點讓學生鑒賞散文中語句。這樣提問是散文教學中的常見手段,也是學生熟悉的,因為從初中開始學習散文,老師都是這樣提問、這樣教學的。如此既讓學生審美疲勞,又讓學生只能說一些類似“標準答案”的套話,顯然不是教師和學生想要的。
從學生心理、需求出發(fā),提出讓學生感興趣,又能鑒賞散文的問題,何樂而不為?鑒于此,筆者提出“如果你想寫家鄉(xiāng)江南的冬天,會寫哪些東西”的問題,原以為不管寫作水平如何,學生都能寫上幾句。結(jié)果出人意料,學生談得非常好。
附:如果讓你寫關(guān)于家鄉(xiāng)江南冬天的文章,你會寫些什么?
學生回答羅列:
雪——特有的事物
冷——特征
打雪仗——活動
和親人的故事——親情
過年——民俗文化
北方的雪——不同地域雪的對比(空間)
過去有雪和無雪比較,現(xiàn)實批判
記憶中雪景(虛寫)
其他作家筆下的雪景——詩詞歌賦中的“雪”(虛寫)
學生快速把握了《江南的冬景》的寫作思路脈絡(luò),省了老師多少口舌,效果奇好,因為他們參與了整個文章設(shè)計,寫作規(guī)律更是他們自己發(fā)現(xiàn)的。學生認識到無論是《江南的冬景》,或其他一些借物抒懷類散文,創(chuàng)作規(guī)律之一就在于聯(lián)想、想象、對比、襯托手法的綜合運用。
此類問題設(shè)計是符合散文教學的,能提升學生對散文寫作規(guī)律的認知,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思維和作家思維是如此接近,和名作并沒有區(qū)別。相信只要從學生角度出發(fā),無論是散文還是寫作教學,學生都能給我們驚喜,給他們自己驚喜。
人們認識問題往往是從廣度和深度兩方面慢慢認識的,前兩個問題設(shè)計是拓寬學生的寫作思維和鑒賞思維,散文重點段落的精細分析旨在提升學生對散文教學和寫作的深度認識。筆者以《江南的冬景》和《江南無雪》片段比較為例,讓學生從內(nèi)容、手法和思想感情三方面比較二者的異同和效果。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則雪月梅的冬宵三友會合在一道,在調(diào)戲酒姑娘了。“柴門村犬吠,風雪夜歸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靜后的景況。“前樹深雪里,昨夜一枝開”,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樣喜歡弄雪的村童來報告村景了。詩人的詩句也許不盡是在江南所寫,而做這幾句詩的詩人,也許不盡是江南人,但假了這幾句詩來描寫江南的雪景,豈不直截了當,比我這一枝愚劣的筆所寫的散文更美麗得多?
(《江南的冬景》郁達夫)
不一會兒,先是窸窸窣窣的“雨夾雪”,那雨點伴隨天然六角的晶體敲打著屋背的黑瓦,就如音樂家靈巧的手輕輕地劃過琴鍵,丁丁東東。多少年過去了,這碎玉之聲還縈回在我的耳際。夜里總是睡不穩(wěn),會幾次三番爬出被窩拉開窗簾看一眼,外面是不是真的下雪了。雪,說不上是什么時候,在人不知不覺中斜刺里飄落了。屋外,清冷的月光下,沒有人踏雪而行,用不著著急,像林沖那樣,一步高,一步低,踉踉蹌蹌,捉腳不住,雪夜上梁山。路上無人,田野無人。只有被風追逐著的雪,上下旋轉(zhuǎn)著,左右飛舞著,飄飄灑灑,疏疏密密,忽而轉(zhuǎn)身騰空,忽而前展雙臂,然后,一頭撲向期待擁抱她的大地。我想象這是在燈光雪亮的舞臺上,大自然正在上演一場優(yōu)美的舞蹈,而雪的舞蹈是一種詩意的語言,關(guān)于天的遼遠,關(guān)于風的吟唱,關(guān)于云的彩衣,關(guān)于雨的精魂……滿心歡喜地躺回被窩,睡夢中又好像聽見了,那紛至沓來的雪的腳步──走進我家的院子了,鋪在你家的門檻外了,鑲上他家的窗臺了,漫過田間高高低低的小路了,平齊河邊彎月似的石橋了……
清晨推門,眼前一亮:昨夜隔壁瓦屋紙窗外的世界,一片潔白。昨日地上堆滿落葉還顯得一片狼藉的院子,現(xiàn)在被大雪所掩蓋,像在上面蓋了一塊潔白的手巾;兩株挺拔的棗樹,威風凜凜地披掛著銀色的甲胄,從四面八方伸出雪白的手臂,指向天空;小河結(jié)了厚冰,聽不見流淌的聲音,沒有橋,也無須橋,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吸引著人一直走到對岸。河那邊是田野,眺望與地平線相接的遠處,也是覆蓋了皚皚大雪的白線。那白雪是披在原野身上冬天的被子。在那里,“大地也睡著了──這不是長眠,這似乎是它辛勤一年以來的第一次安睡。”
(《江南無雪》劉長春)
學生在比較中很快就能發(fā)現(xiàn),對于江南雪景的描寫存在異同,相同點在于都屬于虛寫,但是前者引用古典詩詞寫出了雪景的意境,后者是兒時記憶中的雪景,寫出了對曾經(jīng)生活的懷念和喜愛。學生通過比較,認識到前后雪景雖然都是虛寫,但是不同處理會有不同效果。
如此,學生對散文寫作規(guī)律的認知就不再停留在表層,而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鑒賞層次,對學生寫作有一定幫助。
散文教學不能局限在文本上,對于高中生而言,由此及彼的審美與閱讀是非常必要的。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相關(guān)課外閱讀。以《江南的冬景》為例,可以補充學生閱讀蘇教版讀本一中的張岱的 《湖心亭賞雪》、李漢榮的《雪界》、魯迅的《雪》等,拓展學生知識廣度。筆者教學《始得西山宴游記》、《赤壁賦》時拓展了林語堂的《蘇東坡傳序》、余秋雨的《蘇東坡突圍》和《柳侯祠》,教學《赤壁賦》時增加了“水與月”意象的重點解讀,另外以“由一杯水想到……”為題進行了寫作形象思維訓練。
杜長明先生在《閱讀是寫作的孵化器》中如此描述:“如果說寫作是自行車的前輪,那么閱讀則是自行車的后輪,只有借助后輪的驅(qū)動,前輪才能碰撞生命的‘紅線’。”將寫作和現(xiàn)代文閱讀的關(guān)系揭示得非常清楚又形象。學生只有通過閱讀,間接體悟生活中的情感,深入體會文中的情思,才能將生活和文章打通,從而為寫作打下厚實的基礎(chǔ)。
現(xiàn)當代散文閱讀教材是一塊讀寫結(jié)合的最佳陣地,值得老師深入挖掘和利用。
這次教學嘗試,效果尚待時間檢驗,散文教學和寫作教學的結(jié)合既把散文教學中的問題解決了,又提升了寫作認識,對學生來說是一次新的嘗試。
參考文獻:
[1]邸珍玉.自主學習策略在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的應(yīng)用探析[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02).
[2]胡春龍.高中語文作文教學如何尋求突破[J].考試周刊,2013(96).
[3]楊翠玉.對新課程背景下高中作文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及教學建議[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