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濟南第三十中學,山東 濟南 250023)
緊握尺度,精準預設
——基于互助學習的探索
高陽
(濟南第三十中學,山東 濟南250023)
摘要:互助學習,贏在探索,從基礎知識學習到學術研究頻頻閃現風采,手中有尺度,互助有章法,學習有興趣,課堂有風景,互助學習成了學習主導方式之一。
關鍵詞:探索尺度預設次第
互助學習,應時而生,潛隱千年,一朝萌芽,在嘈雜聲里日見茁壯,已然課堂教學里的新鮮血液,煥發勃勃生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語文是傳承的平臺。教學工作中,語文老師既是一位精明的管家,又是一位技術專家。人們常說,語文老師是一位雜家,差不多就是這個理。讀書識字是老百姓夢寐以求的,以前大人們談起來,那是嘴合不攏又喜上眉梢的自豪。逢讀書識字的事,那是喜不自禁,腳下急匆匆地趕著,頭都不抬。讀書識字是人們的奢求,是光輝眉楣的希望。因而識字誦書成為現代教學最基本的內容。讀字寫字用字,誦書用書。讀到什么程度,用到什么水平,得襯得上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那是響當當的一個角,是傳統心理上的衣錦還鄉。事實上,漢字漢語在人們的表現里不盡如人意,淹沒在現代文明的陰影里,被漠視了。
互助學習猶如愚公的手搬移了累累山石,像一臺隨時啟動的馬達,在浩繁的知識海洋里奔突。互助學習分為班級單位、小組單位和一對一三個基本組織。三位科代表和小組長分別是班級單位小組的負責人,一對一中強者一方為組織者。一般是一、六號結合,二、五號結合,三、四號結合。三種互助形式各自獨立,視學情和任務自然選擇。
教師是標尺,是帶頭人,掌握著教學進度,統籌處理各個知識點和問題,依據預想的各種各樣學情,然后擇取一定時間布置特定任務,出示具體目標后,互助學習就可以展開了。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處理哪一部分,用時多少,實現什么目標,教師要心中有尺度。這個尺度傳給科代表,并明確互助形式,下面就可以班級為單位或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教師要斟確時間任務和目標相互關系,因此,無論是五分鐘還是十分鐘抑或更長時間都可以互助教學,這是見縫插針的游擊式學習。隨著時間推移,這種學習方式成為科代表小組長和同學們的意識性反應,進而成為他們自助學習的習慣。我們這有午自習制度,午自習的時候,在科代表的組織下,在一刻鐘內,以小組為單位循環檢查《河中石獸》第一自然段的背誦,以學號為結果量化在賦分欄里,學生感覺既輕松又充實。
這種互助活動是語文學習基本內容之一,從詞語到語段,從詩歌到文言文,從注解到翻譯都在互助里展開。然后溫習再溫習,輪回三個回合。教師應親為某一回合的主角,逐一檢查背誦和默寫等內容。互助是量的提高,檢查是質的督促。教師視個體學情因材施教。繁縟的枝枝節節都可以在大同小異的互助合作行為里反復。老師行走其中,洞悉左右,哄抬高度,豎堅立難。互助而量變,教學而質達。技術問題一朝淪落知識領域,在互助中實現反復溫習。
人的生命狀態受生理、心理、精神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自身原因和外在環境的作用,面對學習任務時狀態會呈現各種各樣的波動。傳統班級授課安靜有序,互助學習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象,激情綻放。傳統與互助,收放相和,交替演繹,生命得以舒展,價值獲得升華。
根據心理學家對人類注意力的研究得知,大部分人做事情大約只有十分鐘能保持非常專注的精神狀態。換句話說,當我們從事某件自己認為十分需要專心的事情時,能將注意力完全放在這件事情上的時間只有十分鐘,之后就會被外物或外力吸引,無法全神貫注。教師手中有根繩,密切關注學生的精神狀態,到了一定時間,將學生收回來或者放出去。收回來是學生的注意力,放出去就是讓學生展現自己,互動互助,實現學習景象的變換。收放要立足學生狀態變化,不能主觀盲目,造成無效收放。教師可以適當調節學生的學習狀態,保證學生學習重難點時有良好狀態。互助學習給教學提供了理論和操作上的支持。
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而把聽覺和視覺結合起來,能記憶的內容達65%。杜郎口中學標語說,48小時后學生對教師講的只能記住10%,看視頻獲得的能記住20%,看教師演示能記住30%,討論交流能記住50%、互教互學能記住90%。告訴我們學習狀態的調節是科學的、必需的。傳統課堂上,教師就是講授,形式單一,正因為如此,小組合作學習一經面世便迅速躥紅為新寵,成為現代教學基本方式之一,從而確立了它在現代學習生活中的地位。又因為它的動態特征,成為課堂教學中鮮活的風景,引得人們爭相觀看學習。互助學習是科學的,有效的學習手段更和傳授一起成為課堂調節的常用工具,拓展教師的舞臺。教師要精心安排教學內容,以期教學重難點和學生最佳精神狀態吻合。時刻掌握學生的精神狀態,恰到好處地切換講授與互助的方式,實現教學單位的更替,尺度準了,效率就高了。日常語文教學中,課堂前五分鐘檢查預習,五至十分鐘安排學生自主學習課的重難點,十分鐘以后交流互助。具體收放取決于教師的敏銳觀察。這是一個小的單位,循環復制,單位換了,主題變了。這就是教學經驗。重點難點,精準預設,小幅挪移,次第進位。互助學習漸漸洗去些許水土不服的干澀,于每一學科里怒放。一經推出,便在教學土地里生根發芽。這里有一種經歷我們非常熟悉:一道題目,饒有興趣,耗上一個多小時,不鉆研出來收不住手。這種得來的興奮一生難忘,所得的突破永記在心。這種現象是同學中常見的,這就是現代互助學習資源。語文就不同了,互助教學一來到這里,就水土不服。結合日常教學經驗,問題切割,精準預設,小幅挪移,漸次突破。互助學習和語文教學更是情深意切、文景并張。
舉七年級上冊《貝殼》這篇教學為例:文章教學重難點:托物寓意在組織材料和表情達意上具體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預設一:貝殼有什么特點?要求自主學習,兩分鐘后組內板書教學。師:(板書并講解)貝殼:堅硬,精致;是一件藝術品。
預設二:柔軟的肉體是怎樣的?組內自主互助。師:(板書并講解)肉體:短暫,細小(脆弱,卑微)。這兩個環節沒有難度,過程基本順利。
這兩步預設在課堂教學中都發揮了應有作用。課堂教學中,第二步完成之后,學生在朗讀中悟得了答案。答案一經說出口,班內學生幡然醒悟。然后小組互助教學,由點到面,星火燎原。
預設四:貝殼觸發的是靈魂,洗練的是操守。《貝殼》讓作者境界實現了怎樣的升華?自主學習,一對一板書教學。針對學生遇到的困難,我進行了兩步預設。預設拆解一:我為什么能把做到的事情更精致、更仔細、更一絲不茍?答:時間長,空間多。預設拆解二:請在方框中填上相關文路,這純是一道思考題,我先出示圖標,以降低難度,讓學生看圖說話。總結:作者由物及人,托物寓意,然后直抒胸臆,以抒情作結:“這是一顆怎樣固執又怎樣簡單的心啊!”一組貶義詞令人再加回味,構思精美。
次第預設的舞臺很大。《荷葉母親》中,荷葉是母親和母愛的象征,作者把母親比做荷葉,以物喻人,寄托情感,表達感激,因此,物與人的同一性教學就是重難點。為此,我做了別出心裁的設計。師:文中有四處使用了破折號,同學們能依次說出它們各自的作用嗎?同學回答,教師明確:轉折,語言的延續和語意的延續。師:對于第三處破折號的用法,同學們大多趨同于語言的延續。請同學們結合上下文,具體分析第三處破折號在文章中的作用。這一問題繁冗而深奧,我化整為零,逐步預設。
步驟一:坐在母親旁邊時,我的心情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此如不奏效,朗讀課文第六自然段,引導學生從中擇取關鍵信息,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我”的感受。互動后明確答案:安全。步驟二:身處安全的環境,破折號告訴我們,作者的心緒并未停止,那么破折號昭示了“我”怎樣的心理呢?請同學們結合符號后面的互助思考。教師明確答案:作者由“我”及物,由自身安全想到雨中的紅荷,荷葉覆蓋在紅蓮上面,“我”由身安到心寧。物喻我心,意達情明。
《紫藤蘿瀑布》、《蟬》,我也做了精當的次第預設,教學過程輕松有趣,學生都很喜歡,對老師贊賞有加,我從互助學習探索中收獲了幸福感。
小組不入語文之雅堂,只是修修補補,言外之意是互助學習,只是誦記學習的幫手。然而,精準挪移識得了它的柔熱情懷,精準預設撩開了它的心扉。縱觀互助學習的探索,手中有尺度,育園有舞臺。
參考文獻:
[1]潘永慶.構建自主—互助學習型課堂的實踐研究[J].教育研究,2006(12).
[2]謝柏連.互助合作學習模式的教學與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08(06).
[3]王芳芳.自主學習的指導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