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利鴻
(邢臺縣婦幼保健站 河北 邢臺 054000)
我們運用調肝法來醫(yī)治婦科疾病,運用女子以肝為先天的理論對相關婦科疾病進行治療是我國中醫(yī)臨床長時間應用的作法。運用此理論進行調理能夠取得很好的臨床效果。調肝法有直接調肝法和間接調肝法兩種方式,我們要針對婦科疾病患者的不同情況進行選擇和醫(yī)治。
直接調肝法是根據(jù)肝本陰而用陽的特點,和辛以理用,甘酸以養(yǎng)其體的原則而制定。我國古代著名醫(yī)學專著也對直接調肝法做出相應的解釋,如《素問臟氣法時論》這本專著就首先提出"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的原則。而張仲景的《金匱要略方論》中也詳細提到,"夫肝之病,補酸助用焦苦,宜用甘味之藥調之。"的相關理論。
肝氣郁結者,急食辛以散之,以理其用,使肝氣得以疏泄,用柴胡、薄荷之類使之條達,柴胡為清虛熱中藥能治寒熱往來、肝郁氣滯、胸脅脹痛、子宮脫落、月經(jīng)不調等癥,可順肝之情,順其性者為之補。能使虛弱的肝臟得到補償。中醫(yī)臨床上常用的代表方劑有舒肝解郁的逍遙散。
郁久化火者助之焦苦以瀉肝,方用清肝解郁的丹梔逍遙散,其中丹皮可清熱涼血;活血散瘀。可治溫熱病熱入血分;發(fā)斑;吐衄;熱淚盈眶病菌后期熱伏陰分發(fā)熱等。梔子可護肝、利膽、降壓、鎮(zhèn)靜、止血。陰虛骨蒸潮熱清肝瀉火的龍膽瀉肝湯,疏肝行氣止痛的柴胡舒肝散,金鈴子散。
肝經(jīng)燥急者,急食甘以緩之,既緩其急,也養(yǎng)其體,用甘草、小麥、白芍、木瓜、五味子之類,使之燥急得緩。代表方劑如甘麥大棗湯、芍藥甘草湯等。
肝經(jīng)陰血不足者,急食酸以瀉之,以養(yǎng)其體用當歸、白芍、女貞子、旱蓮草之類使之滋潤柔和,此為逆肝之情的治法,逆其性者為之瀉。代表方劑如補肝湯、二至丸。
中醫(yī)理論中,肝臟與脾臟、心臟的聯(lián)系密切,由于肝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與其他臟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在治療上應根據(jù)相關臟腑的性質特點及與肝臟的相互生克關系,進行綜合分析,既要調理肝臟的功能缺失又要彌補與之相生的臟腑功能,抑制預期相克的臟腑功能,即抓住要矛盾又兼顧次要矛盾,從而達到最終制服肝經(jīng)病變的目的,這種間接治療法《金匱要略》早有論述,如"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首先與肝臟的功能相輔相生的既是脾臟,扶土抑木,治肝先實脾。肝在人體中主疏泄可以很好的協(xié)助脾胃升降,以助消化吸收,土得木疏則健運。若肝失疏泄、則積郁橫逆,脾土首當其沖,此系肝木侮土,木乘土位、土虛木強。逍遙散中大量疏肝之劑中加入少量白術、云苓健脾就是這個意思。
肝為母而心為子,心主血肝藏血,血液充沛運行通暢則心有所養(yǎng),肝有所涵。婦科疾病相關癥狀多有出血、血運不健等情況,因經(jīng)帶胎產(chǎn)陰血暗耗,故心失血養(yǎng),肝失血涵、心火偏旺、肝火偏亢。母累子病,心肝二火最易交熾為病,勢如燎原,故肝火旺者其治必兼清心火。
我們所列舉的間接調肝法均為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其方法均治肝為主要目的,加強肝功能,通過促進或者抑制與之相克相生的臟腑器官來調節(jié)肝臟功能。肝得寧靜則諸證均安,"女子以肝為先天"此理論便經(jīng)久流傳下來。
近幾年來,在臨床上圍繞一個"肝"字治療婦科病,獲得理想效果。
張某某,女,26 歲,于2014年5月8 日初診。
癥見:月經(jīng)后期,經(jīng)前乳房脅肋脹痛,經(jīng)量少,腹脹痛,經(jīng)行不暢,夾有血塊,舌紅,苔薄,脈細弦。
脈證合參為肝氣郁結。
肝主疏泄、性喜條達。疏則疏理血脈,泄則有節(jié)氣血通調、經(jīng)自暢,若情志抑郁,木失條達,疏泄無度,厥陰肝氣失宣,婦科諸病起。郁者宜疏,結者宜散,使肝木得以條達,氣機得以通暢,達到郁散經(jīng)調之目的。
治則:疏肝解郁。處方:逍遙散加減。柴胡6 克青陳皮各9 克赤白芍各9 克當歸10 克香附10 克佛手10 克川楝子6 克元胡9 克云苓9 克荔枝核9 克益母草15 克
經(jīng)期前三天服藥,每日一劑連服五劑,服藥后諸證大減,效不更方,繼服五劑病獲痊愈。
姚某,女,24 歲,2014年8月12 日就診。
癥見:月經(jīng)后期,經(jīng)行量少,色淡紅,小腹隱痛不適,平時白帶量多,倦怠無力,納呆食少,大便溏,苔膩,舌淡,脈濡細。
脈證合參為肝郁脾虛之證。
肝屬木,脾屬土,土得木疏則健,氣血生化源泉不竭。若肝失疏泄,積郁橫逆克脾,脾虛運化失健,不能化生榮血,以為經(jīng)水,反為白滑之物壅阻胞宮。肝郁脾虛,當先實脾《難經(jīng)十四難》謂,損其肝者緩其中,使脾運能健,御木之克,氣血生化有源,經(jīng)水應時自至矣。
治則:扶脾調經(jīng)。處方:自擬補脾益肝湯。黨參15 克云苓12 克山藥15 克柴胡6 克當歸6 克蒼白術9 克白扁豆炒12 克薏米仁15 克煨木香3克炙甘草6 克大棗5 枚
每日一劑連服五劑,痊愈八九,又進五劑,諸證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