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姣妮
(咸寧市通城縣人民醫院急診科 湖北 咸寧 437400)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致死率較高的疾病,患者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容易發生猝死。它是由于腦部斑塊破裂,繼發血栓,使得動脈更加狹窄以致完全阻塞[1]。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主要為PCI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溶栓治療以及藥物治療等。治療的關鍵是打通阻塞的動脈,使心肌灌注恢復供血,改善心血管功能。本次研究使用急診PCI,獲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具體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從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得以確診,其中有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年齡范圍是42至84歲,平均61.2歲。將其隨機分為兩組,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都是在患病六小時內被送入醫院治療。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的對比上沒有明顯差(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使用常規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和溶血治療,并使用常規的護理;觀察組患者使用急診介入治療,重點是PCI治療,使用全面的護理干預,具體治療過程和護理措施如下。
術前,需要做好及時準確的準備工作,由于患者在發病的四小時內,猝死的可能最大,因此需要縮短患者進入急診室的時間。護理人員必須及時準確的給予心電圖監測、吸氧以及抽血檢驗等工作,讓患者服用阿司匹林[2]。此外,還要平復患者的情緒,使其積極配合治療。術前還需準備好手術所需的各種物品,包括各類導管、藥物以及吸氧器等物品。
在術中,護理人員需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生命體征變化,特別是心電監測,因為PCI手術可能會造成患者的心率失常、心顫或心跳過慢等。如有發生心律失常,需要及時給予利多卡因的靜脈注射;發生心顫情況就需要進行電擊;而出現心跳過慢,要給予阿托品或植入起搏器。
術后,患者需要臥床24至48小時,護理人員要注意患者臥位的舒適度。術后的心理護理十分重要,護理人員需要積極和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解釋術后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的原因。在飲食方面,給予低鹽和低脂的流質食物或半流質食物。術后要給予患者1至3天的吸氧,以保證心肌供氧充足。也需要繼續密切觀察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和血壓變化,血壓偏低的可以給予升壓藥物[3]。
1.3 觀察指標:觀察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再通情況、癥狀改善情況、死亡例數以及住院時間、用藥量。
1.4 統計學處理:本次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組間對比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如表一所示,觀察組患者的心肌梗死血管再通率以及癥狀改善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死亡例數和患者住院時間、用藥量都少于對照組(P<0.05)。

表一 兩組患者的療效比較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致死率較高的疾病,臨床治療的重點是梗死血管的再通,以及對患者進行早期的灌注治療,可以有效減少梗死面積,降低患者的病死率。而急診PCI治療(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可以達到以上治療目的,比一般的藥物治療和溶血治療效果更好。手術前中后期的護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術前及時準確的準備工作是手術成功的前提,手術中嚴密的監測可以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對患者的心理護理也能使其較好的配合手術。術后還需要繼續密切的監測患者的心電圖、血壓以及不良反應等情況,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急診介入治療和全面的護理干預具有較好的療效,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減少藥物的使用以及縮短住院時間,也減輕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和經濟壓力。因此值得臨床的廣泛應用。
[1]蔡恒志,李淑賢,湯松濤.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與藥物治療療效對比分析[J].藥物與人.2014,6(27):264
[2]舒嫻,傅春江,胡佳勇,等.規范化臨床路徑對急性心肌梗死急診介入治療的效果分析[J].實用醫學雜志.2013,29(17):2872~28773
[3]顧愛芹,張宜生.急診介入治療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護理[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