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薈敏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院血液內科 湖北荊州 434020)
小議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和預防
劉薈敏
(湖北省荊州市中心醫院血液內科 湖北荊州 434020)
缺鐵性貧血是最常見的貧血,機體鐵需求量增加而鐵攝入不足、鐵丟失過多、鐵吸收障礙均可引起缺鐵性貧血,患者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乏力、易倦、眼花、耳鳴、氣短、心悸等。目前針對此病的診治上,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不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或治療不規范、不能針對病因治療。
缺鐵性貧血;病因;預防
缺鐵性貧血是血液科最常見的一種血液病,是指機體對鐵的需求與供給失去平衡,導致機體貯存鐵消耗殆盡,繼之出現紅細胞內鐵缺乏從而導致的貧血。缺鐵性貧血是鐵缺乏癥的最終階段,常常表現為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及其他的異常。此病好發于嬰幼兒和生育期婦女。該病起病緩慢,部分輕度缺鐵性貧血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不能得到及時的診斷,直至遷延至中、重度缺鐵性貧血才來診治[1]。而多數缺鐵性貧血患者可能未經血液病專科醫生診治,部分患者雖經血液專科醫生診治,但病人不能遵從醫囑,服藥時間過短,導致病情出現反復。更有甚者,治療單一,忽略病因治療,只是補充鐵劑,最終病情反復。故貧血治療應標本兼治,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1.1 鐵攝入不足患者由于飲食習慣導致鐵攝入不足,如嚴重的偏食者,從小不吃含鐵較多的食物。如肉、蔬菜、蛋等,長期如此,則出現因鐵缺乏所導致的缺鐵性貧血。還有一些患者由于一些疾病導致鐵吸收障礙,如萎縮性胃炎、嚴重胃酸缺乏、胃大部切除術后、藥物引起的糜爛性胃炎和酗酒等,如不及時、有效的治療原發病,最終導致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1.2 鐵丟失過多常常是由一些導致慢性失血的疾病引起。對女性而言,臨床上導致鐵丟失過多的疾病包括,月經過多(包括間期過短、經期延長或經量過多)、子宮功能性出血、慢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子宮肌瘤等。對男性而言,引起鐵丟失過多的疾病則包括有胃癌,潰瘍性結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吸收不良綜合征,痔瘡等。對于這些長期慢性的缺鐵性貧血患者,行正規抗貧血治療無效時,不管患者是否存在無消化道癥狀,都應該常規行胃腸檢查(內鏡、造影)。在這些病人中,少數缺鐵性貧血患者最終可能確診為胃腸道腫瘤。其他引起鐵丟失過多的疾病包括反復多次獻血、鉤蟲病、反復血液透析、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等。
1.3 鐵需求量增多鐵需求量增多常常見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妊娠期婦女平均需鐵總量約為680mg,這主要是由于胎兒在母體內的生長和發育過程中鐵需求量增多,同時,早孕反應導致攝入不足、分娩期失血等也是導致貧血的因素。而對于哺乳期女性,尤其是多次妊娠、反復哺乳的婦女,鐵的丟失主要是由于嬰兒要從乳汁中大量消耗。所以,對于妊娠和哺乳期女性,鐵的需求量是增多的,機體鐵的儲備處于負平衡狀態,如果補充不及時,將引起缺鐵性貧血的發生。
從上述缺鐵性貧血的病因分析中可以了解到,缺鐵性貧血患者,尤其是針對易感人群,是可以進行預防的。對有原發病的患者則應補充鐵劑的同時積極治療原發病。美國疾病預防和控制中心(CDC)專家咨詢組成員在1998年提出了缺鐵性貧血預防和控制指南。該指南由初級衛生保健組織實施二級預防,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2.1 嬰幼兒和學齡前兒童對本年齡組缺鐵性貧血實行兩級預防,其中初級預防通過飲食來完成。
2.1.1 初級預防鼓勵母乳喂養。母乳中含有較多的補體、抗體、乳鐵蛋白、白細胞和溶酶體,鐵的生物利用率高。對出生4-6個月的嬰兒提倡單一的母乳喂養(不補充液體、配制奶或食物)。當停止單一的母乳喂養時,鼓勵補充附加鐵的來源。出生4個月后,可添加富含鐵的食品。鼓勵食物的多樣化,多進食天然含鐵的食物,包括家禽、肉魚類和瘦肉。這些食物富含生物利用度高的血紅素鐵,特別適用于6個月以上的嬰兒和兒童。不少動物血如豬、雞、鴨血在預防缺鐵性貧血中有明顯的作用。這是因為血中的大量血紅素鐵可直接進入腸黏膜細胞,還有多種微量元素可同時得到補充。但盡管其具有優越的生物可利用性,實際卻未得到廣泛應用。當接近6月齡時,鼓勵每日喂養1次含維生素豐富的食品,如水果、蔬菜、果汁等。另外,應補充各種谷物碾制的粗粉,以增加對鐵劑的吸收。建議對6月齡嬰兒喂濃肉湯,或嬰兒發育期隨時補充此類食品。
2.1.2 二級預防是指對高危或易感的嬰、幼兒,學齡前兒童進行篩查。經過篩查,符合缺鐵性貧血的患者,給予以規范補鐵治療。
2.2 少女和未妊娠育齡婦女,指12-18歲少女和未妊娠育齡婦女,該組人群易感的因素主要是由于偏食、擇食和月經量過多。
2.2.1 初級預防,大部分少女和育齡女性不需要補充鐵劑,只需要鼓勵她們多吃含鐵量高的食物及促進鐵吸收的食物即可。對于以低鐵膳食為主的女性,則應該幫助她們改變飲食習慣,從而提高鐵的攝入。
2.2.2 二級預防,從少女開始直到育齡期,定期進行健康體檢,行血常規檢查。尤其對有缺鐵危險因素的女性每年進行健康篩查,詢問患者有無月經異常、偏食習慣等。若發現或確診為缺鐵性貧血,則應該規范的進行補鐵治療,治療時間至少2-3個月。如果經補鐵治療4月以上而貧血仍無改善的患者,則應積極查找病因并針對病因進行治療。除此以外,還需要與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自身免疫性貧血、慢性疾病性貧血、地中海性貧血等疾病進行鑒別。
2.3 妊娠和哺乳期婦女,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由于對鐵的需求量增多,所以是缺鐵性貧血的主要易感人群,也是預防工作中的重點。
2.3.1 初級預防,對該組患者均應鼓勵積極進食富含鐵的食物及促進鐵吸收的食物。對有明顯早孕反應的婦女應積極除對癥治療。同時還應給予以補鐵及葉酸治療。
2.3.2 二級預防,對該組患者,若發現并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除了飲食治療外還應規范抗貧血治療,治療時間不少于2-3個月。
對中老年缺鐵性貧血患者,二級預防的重點是病因治療。
[1]浦權.實用血液病學[M].第2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55-56.
[2]姚鯤.成人缺鐵性貧血的預防與治療[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8,15(6):11-12.
R556
B
1009-6019(2015)02-015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