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娟
(高臺縣人民醫院中醫科 甘肅 高臺 734300)
本次研究的目的是探討并分析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價值。選取我院26例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探討其護理效果。其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的手足口病患兒共26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患兒經診斷后均為小兒手足口病,且在手、足背面和掌面出現斑丘疹,口腔內出現潰瘍。其中男性為12例,女性為14例,5個月至1歲的有5例,1至3歲的為9例,3歲以上為12例,全部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發熱,其中37.5至38℃的為11例,38.1至39℃的為10例,高于39℃的為5例,高于39℃ 的為10例。
1.2 方法
1.2.1 心理護理:手足口病引發的皰疹疼痛刺激,且需要隔離,容易引發患兒恐懼、焦躁的情緒。護理人員應當體貼患兒,與其建立信任橋梁,消除患兒的陌生感,穩定患者情緒,使其配合治療。
1.2.2 皮膚護理:手足口病引發的皰疹經抓撓后容易引發感染,引起病毒的散播。應使患兒保持皮膚清潔,穿著應寬大柔軟,并經常性更換。洗澡時應當使用溫水,保持床褥清潔,勤修指甲。
1.2.3 口腔及飲食護理:手足口病引發的口腔潰瘍會帶來疼痛,影響患兒食欲,應當給予患兒豐富的易消化食品且保持略涼,保持酸咸適中,以減少口腔刺激,并鼓勵患兒多飲水,保持口腔清潔,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漱口水,必要時可用棉簽蘸取百分之3的碳酸氫鈉溶液進行口腔擦洗,并涂抹錫類散[1]。涂藥時應注意觀察口腔的情況,如有潰瘍、糜爛等,注意勿刺激痛處,避免患兒產生抗拒。
1.2.4 監測生命體征:定時測量患兒的心率及體溫,針對體溫在37.5至38.5℃的患兒,給予散熱等降溫手段;38℃以上的患兒,給予泰諾林等藥物降溫手段。對患兒進行全天的監護及監測,若患兒出現高溫、劇烈頭痛、嘔吐等反常情況時,應立即報告醫務人員。增加患兒的臥床休息時間,隨時做好搶救工作。
1.2.5 消毒隔離:確診后,應將患兒及時進行隔離,保持房間的潔凈,保持適宜的溫度及濕度,保持空氣流通,并使用紫外線照射1至2小時,與患兒進行交流時保持一定的距離。徹底清洗患兒的用具,將患兒的分泌物及嘔吐物置于陽光下曝曬,經生石灰或漂白粉作用2小時后倒掉[2];接觸過患兒的醫務人員應當在流動水下洗手,必要時可用百分之2的過氧乙酸溶液浸泡雙手,時間為3至5分鐘。
1.2.6 健康教育:醫務人員應當囑咐患兒家長不要帶患兒進出公共場所或幼兒園,并向其介紹該病的特征及臨床表現以及預防措施,教會其做好皮膚及口腔護理工作,注意合理安排飲食等,監督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加強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
1.3 護理判定標準:經護理后,對患兒的家人給予問卷調查,將護理效果分為三個級別。非常滿意:經護理后,患兒發熱、潰瘍等體征和癥狀有明顯好轉,護理效果很滿意;較滿意:患兒體征及癥狀有所緩解,護理效果較滿意:不滿意:患兒病情無變化甚至加重。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統計,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
患兒接受護理后,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患者非常滿意例數為10例,滿意例數為15例,不滿意例數為1例,護理總滿意率為96.1%。
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度很高的常見性輕微傳染病,由多種的腸道病毒引致,4歲以下的小孩是該病的主發人群。夏秋之交為發病期,9月達到發病高峰期。小兒手足口病可引起患兒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皰疹,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3]。個別重癥患兒如果病情發展快,還會導致死亡。在日常生活中,患兒家長應引導孩子注意衛生,注意清潔,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工作。在臨床治療中,有效的護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不僅可以提高患兒的臨床療效,還可以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心理護理、皮膚護理、皮膚護理、健康教育以及監測生命體征的護理方式,能夠強化小兒手足口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本次研究,護理滿意度達到了96.1%,說明此護理方式具有顯著效果,值得臨床推廣。
[1]曾小平.循證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4,(13):74 -75,76.
[2]宋鳳美.循證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護理中的應用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4,11(13):125 -129.
[3]李英琴.循證護理在小兒手足口病合并腦炎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1,10(2):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