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翔(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北京 100728)
共享高校和企業優質培訓資源,創新青年科技骨干培訓模式
胡翔(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 北京 100728)
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是科技發展的未來,如何培養高素質和具有創新思維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國石化嘗試利用公司內部和中國石油大學雙方的優質培訓資源,采取專家咨詢診斷、多維度課程選學、多層次研討交流、嚴謹的論文寫作答辯等并軌方式,創造性地解決了培訓的針對性、差異性和多樣性的矛盾,創新了青年科技骨干培訓模式,為青年科技人才培養探索新的思路。
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培訓模式
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擁有和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青年科技人才,不僅關系著我國人才隊伍的優化和長足發展,也關系著國家的科技發展和競爭力的提升。培養創新型青年科技人才也是一個國際化大公司的重要人才培養任務,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石化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成長,提高其創新能力、科研技術水平,與建設世界一流能源化工公司戰略目標、與提高公司核心競爭力的要求相適應,我們探索共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雙方的優質培訓資源,舉辦了中國石化青年科技骨干專題進修選學培訓項目,探索青年科技骨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該項目培訓人選來自中國石化科研技術青年骨干,通過充分利用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校企雙方的優質培訓資源及專家教授團隊,學員通過導師團隊的診斷并在導師的指導下,通過選修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課程、選學雙方承辦的所有培訓班和中國石化遠程培訓系統的課程,選擇參加雙方舉辦的學術報告、專題研討、專題講座等,最終完成專業論文寫作和答辯。通過這些措施,不斷拓展學員專業視野,復合專業知識結構,提升綜合素質,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提高青年科技骨干解決科研生產中的技術疑難課題和科技攻關能力。
(一)培養對象:研發主管、科技骨干,年齡一般在35歲以下,具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高級及以上專業技術任職資格、本科及以上學歷。
(二)培訓時間:約4個月。
(三)培訓方式:采取開放式的學員自主選學培訓方式,利用學分制、導師制、論文制的考核方式,采取學員自我約束、班級嚴格管理、強化培訓考核的管理模式。
(四)培訓環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專業診斷,定導師、選專業方向 利用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教授專家團隊成立培訓項目專家組,由專家組對學員逐一進行專業綜合咨詢,結合學員自身專業情況和專業發展要求對學員進行專業診斷并提出培訓建議,協助學員選好導師、課程和參加研討講座的方向,完善研究課題。學員與導師間定期進行學術研討和交流,在導師指導下利用校內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
(2)選定研究生課程和培訓班課程 學員根據自身專業及專家組、導師診斷意見選取相應的中國石油大學研究生課程,每人選修課程不少于14學分,試聽一周后可對選擇的課程進行適當調整。自選培訓班課程,中國石油大學繼續教育學院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的所有開設培訓班課程均向學員開放,學員可根據需求自主選擇參加。
(3)專題研討交流 學員按專業分組,組織專業間和跨專業的系列學術交流研討活動,內容主要為學員專業技術交流分享、疑難問題研討及進修收獲交流等。
(4)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 中國石油大學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聘請相關領域知名專家為學員每2~3周開展1次專題講座,參加每月1次的校內相關專業學術報告會并撰寫不少于500字的心得體會,涉及相關專業前沿技術、管理能力提升、創新思維培養等。
(5)遠程學習和參觀考察 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通過中國石化遠程培訓系統向學員提供在線學習支持,遠程培訓的主要內容為專業基礎、專業復合、綜合素質能力提升等課程。組織學員參觀國家重點實驗室、企業考察等相關專業活動,拓展專業視野。
(6)專業論文寫作和答辯 通過專業論文的開題、寫作和答辯過程,培養科研攻關能力,總結培訓成果,提升學員專業素質。
(1)專業診斷、選導師、選課程,提升專業基礎和理論 經過中國石油大學有關教授和學員的互相溝通,教授對學員的專業知識機構和專業發展進行了初步診斷,培訓班23名學員共邀請了23位教授作為指導教師,共選擇了164門研究生課程、人均7門,總計342學分、人均15學分,總學時達到5472個,均通過了相關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考試,取得了相應學分。培訓班課程全部面向學員開放,中國石油大學和石油化工管理干部學院共向學員開放了11個培訓項目、近百門課程。很多學員充分利用時間旁聽自己感興趣的培訓課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廣泛深入交流研討,取長補短,提升專業綜合素質 培訓期間進行了兩個階段的學術交流研討活動,23名學員以專業劃分,成立了三個小組,近四個月的時間內共進行了24次全員參與的交流活動和18次分組研討活動。第一階段是由全體學員共同參與的學術拓展研討,23位學員都在研討會上分別做了技術專題報告,結合自己從事的專業工作和取得的科技成果進行了展示,增進了學員間的溝通交流,開拓了專業思維。第二階段是由每個專業小組分專業組織,邀請專家教授共同參加,圍繞大家在實際科研工作中遇到的疑難問題展開。研討中大家隨時發問,暢所欲言,發表各自的見解和認識,從不同專業角度給出了相關建議和思考,大家彼此取長補短,既分享了工作中取得的經驗和教訓,又開拓了專業視野,啟迪了工作思路,培養了創新思維能力。
(3) 組織專題講座,拓展專業深度和廣度 開班之初便聘請了學校圖書館的兩位研究員進行了“信息檢索與網絡資源利用”專題培訓,使學員了解圖書館館藏資源和網絡資源,掌握網上數據庫的檢索方法,為論文開題及專業寫作提供了良好的資料來源。為了提高學員的創新思維能力,特邀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知名教授做了“論勘探過程中的辯證思維”講座,從分析科研中的實際問題開始,通過深入淺出的實例,論述了如何正確處理好油氣勘探中的諸多矛盾和關系。為適應我國油氣資源戰略的深入調整,邀請了中國石油大學非常規天然氣研究院、中石油鉆井院等單位知名專家為學員開展了“頁巖氣開發及其關鍵技術”、“頁巖氣鉆井和完井技術”兩個專題講座,為學員講授了我國非常規油氣資源的勘探開發利用情況,從宏觀上描繪了其未來應用走勢和國家能源戰略調整思路,給大家耳目一新的發展思路。
(4)積極組織學員參加學術報告,開拓視野,提升專業素養 培訓期間正值中國石油大學60周年校慶,學校邀請了一批專家、學者開展了一系列高端學術論壇和報告,內容涵蓋經濟、管理、專業前沿技術等不同領域,大家踴躍參加。如參加國家統計局前局長李德水的“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及未來走向”,還有石油化工行業眾多知名專家學者的學術報告,像“應對世界石化產業格局重大變化的對策思考”“湖盆灘壩沉積特征及沉積模式”、“頁巖氣鉆完井工程技術”、“論油氣勘探過程中的辯證思維”、“頁巖氣開發及其關鍵技術”、“頁巖氣藏的低溫壓裂技術”等都給學員以很好的啟迪。還有幾位學員參加了在北京舉辦的第五屆石油地質大會,收益匪淺。學員共參加學術講座137場次,既有豐富的經驗儲備、前沿的科學技術,也有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經驗分享,拓寬視野和思路,激發了學員不斷進取的學習熱情。本期全體學員上交學習心得90多篇,大家用筆記下了所見、所學、所聞和所問。學員普遍反映加深了專業理解,解開了疑問,開拓了思維,收獲超出預期。
(5)選好題目、完成論文的寫作和答辯,培養嚴謹的科學方法和態度 23名學員在導師的指導下,以自己的專業方向和現實工作需要為基礎,結合專業發展趨勢,以解決專業技術工作中的疑難問題或當前急需的非常規油氣勘探開發技術為突破口,做好論文寫作的選題,從開題上就注重結合實際需求、適度超前思維、提升專業技術工作的目標。通過導師的交流研討指導、學員之間的互相借鑒、與本單位專業人員的溝通合作,23名學員經過認真準備、創新思考,都按時提交了高水平的專業技術論文,并順利通過了由20名教授專家組成的專家組的答辯。四、培訓項目跟蹤調查評估。
為了檢驗該培訓項目實施效果,在該培訓項目結束半年后,我們針對學員在培訓后半年期間的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23名學員中實際收回調查問卷13人。13人調查問卷匯總結果如下:
①公開發表了8篇學術論文,其中核心期刊5篇。
②有3人次參加了國家級專業學術交流會議,8人次參加國際性學術交流會議。
③13人參加共計45項科研課題研究,其中國家重大專項6項、集團公司級項目18項、公司級項目22項。
④2人取得4項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
⑤13人都采取了不同方式與約270名單位同事進行了培訓成果分享,其中采取培訓資料、培訓總結、專題交流等方式共享培訓成果的占到90%以上。
⑥在培訓收獲中獲得了可以在工作上應用的有效方法和技術的占11人、開拓了思維提升了創新意識的占11人,理順了過去工作中的一些模糊概念的占10人、奠定了科技創新基礎的占10人,獲得了適用的新知識、促進客觀地觀察自己以及自己專業工作的占10人,系統提升了自身的理論水平的占9人。
從上面可以量化的調查反饋情況看,培訓班的培訓后期效果較好,對學員科技創新、專業攻關、專業發展都具有明顯的促進和引領作用。
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是科技發展的后續力量,針對他們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需要實施有針對性的培養支撐,幫他們度過瓶頸期,助他們順利成才。正如學員在培訓班結業時總結的:這次培訓是一個科技與友誼的平臺,匯聚了高校和企業的優質資源,通過與同行間、導師間深入的交流,使得思維進行了碰撞與創新,促進了知識的復合和專業的拓展,學到了科學的科研工作方法,開拓了專業視野,提升了專業層次,對實際工作中的技術攻關和專業創新幫助很大。
當然這是這種培訓模式的第一次嘗試,也有很多需要總結的地方,特別是在如何更好地發揮企業專家的指導作用,如何更充分地銜接和利用培訓班課程資源,如何克服兩地培訓的不便等方面還要需要優化和提升,但通過這次有益的嘗試,給我們提供了有別與一般培養青年科技骨干的新思路、新模式,值得大家探討和思索。
[1]李和風.探析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的影響因素.中國科學院,2007,22(5).
[2]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國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
[3]賴于雄.淺談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管理.科技管理研究,1990,1.
[4]白春禮.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環境研究.科學出版社,2009,ISBN9787030230737.
胡翔,男,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人事部培訓開發處高級工程師,項目管理碩士,研究方向:企業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培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