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文英 謝笑英 廖桂桃 馮素娥 徐娟 陳春燕 吳麗華 黃俊丹
兒童貧血屬于嬰幼兒最為常見的一類疾病,其中又以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最為多見[1]。嬰幼兒若發生貧血,則會造成他們的體格與智力發育障礙,使得免疫力下降,從而繼發其他各種疾病[2],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為了進一步分析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臨床發病情況及病因,兒童保健門診針對管理的嬰幼兒進行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婦幼保健院兒童保健門診系統2012年1月~2013年10月管理的嬰幼兒25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27例,女123例;年齡6個月~2歲,其中6個月~1歲嬰幼兒148例,1~2歲嬰幼兒102例。
1.2 方法 回顧性分析250例嬰幼兒臨床資料,對所選嬰幼兒皆在6個月、1歲及2歲時進行檢查,抽取他們的左手無名指末梢的血液,進而利用自動血細胞計數儀器行血常規檢測[3]。此外,在嬰幼兒進行體檢時詢問家長對嬰幼兒的輔食添加情況,包括是否給予嬰幼兒米糊、蛋黃、菜泥等輔食處理。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對貧血檢出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對比分析不同年齡段的嬰幼兒的貧血情況,同時對是否添加輔食與貧血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其中在嬰幼兒出生4~6個月就添加輔食評定為輔食添加及時;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評價標準[4]為:血紅蛋白低于110 g/L,紅細胞平均體積低于80 fl,平均血紅蛋白含量低于26.0 pg,平均血紅蛋白濃度低于31%,同時排除其他因素所致貧血。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數據。計數資料用例數(%)表示,組間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檢出情況 250例嬰幼兒中檢出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42例,占33.60%,其中6個月~1歲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為13.20%(33/250),1~2歲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為3.60%(9/250),2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患兒與是否添加輔食的關系 通過對家長詢問可知,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142例,發生貧血15例,占比10.56%;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108例,發生貧血27例,占比25.0%。經比較,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生率明顯高于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原本屬于小兒“四大營養癥”之一[5],已經成為我國嬰幼兒重點防治疾病,必須引起高度重視。研究認為,本病的主要病因可能是鐵攝入量不足比如先天儲鐵不足與早產等造成胎兒從母體獲取的鐵減少,出生后鐵攝入不足,嬰兒期發育過快而鐵的攝入量無法滿足生長需求,以及鐵吸收障礙等[6]。
本研究針對250例嬰幼兒進行了血常規分析,結果顯示有42例嬰幼兒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進一步分析可知在6個月~1歲嬰幼兒中該病的發病率明顯高于1~2歲嬰幼兒,同時未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比例明顯高于及時添加輔食的嬰幼兒。為此,應加強嬰幼兒的早期診斷、預防及治療,并及時添加輔食處理,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預防[7]:第一,倡導母乳喂養,因為母乳中鐵的吸收利用率明顯高于牛奶,而且母乳屬于嬰幼兒最理想的純天然食品,不僅有豐富的營養,同時容易被嬰幼兒消化,加之含有多種免疫物質,從而能對嬰幼兒產生保護,降低他們體內鐵的流失;第二,做好喂養指導,對于人工喂養或者無母乳喂養的嬰幼兒,要及時添加含鐵比較豐富的且吸收率較高的輔助食品;第三,嬰幼兒的食品中應適當加入鐵劑進行強化;第四,對于早產兒(尤其是低體質量)應在1~2個月就及時給予鐵劑。
此外,2歲以內的嬰幼兒消化功能發育并不完善,若發生腹瀉或感冒等可能造成他們的食欲下降,同時患兒胃腸道吸收功能也會下降,進而引發鐵攝入量缺乏或吸收減少,從而增加感冒與腹瀉發生率,這些疾病又會對患兒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從而造成嬰幼兒患缺鐵性貧血的概率增加[8]。營養性貧血則屬于最常見的全球性營養缺乏病,會對患兒的生長發育產生影響,其中缺鐵性貧血在嬰幼兒時期最為常見。鐵對于嬰幼兒的免疫系統有著積極的意義,若缺乏則會對免疫系統造成損害,使得他們身體抵抗疾病的能力下降,還可能引發聽覺傳導通路周圍損害。有研究認為,2歲以下嬰幼兒發生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還與認知發育遲緩等因素有關[9]。基于此,就應做好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預防教育,同時要合理膳食,尤其是基層居民,應加強他們的健康宣教,積極做好家庭與兒童集體機構的營養知識指導,并開展營養知識健康教育宣傳,將輔食添加、平衡膳食等知識告知居民,促使他們將以往不合理的膳食結構改善,并正確添加輔食,使得嬰幼兒所需各種營養的供給都能得到保障。
總之,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嬰幼兒不僅是國內常見的問題,同時也是當前世界范圍性的課題,本研究建議要定期對嬰幼兒進行相關檢查,盡早發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從而及時給予預防與治療,盡量減少該類貧血的發生,從而提升嬰幼兒生存質量。
[1] 陳俊偉.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監測結果分析[J].醫藥前沿,2012,2(11):395-396.
[2] 劉鴻麗,張學群.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235例調查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8,16(6):738,740.
[3] 邱玉玲,李永萍.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2,12(33):121.
[4] 韓冰.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監測[J].中國生育健康雜志,2009,20(4):227-228.
[5] 汪婷,董薇,黃兵,等.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監測[J].醫學信息,2012,25(8):383-384.
[6] 王久萍,孫子梅.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228例臨床分析[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27(3):99-100.
[7] 饒興妹.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的健康教育[J].工企醫刊,2011,24(6):78-80.
[8] 柴淑絨.兒童保健門診嬰幼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13,(35):4773-4775.
[9] 蔡江,吳玉晶,徐榮謙,等.社區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防治思路[J].中國中西醫結合兒科學,2013,5(3):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