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豐君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 是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至今未明,癥狀有麻木、疼痛、灼熱感、蟻走感,手套樣及襪子樣感覺或刀割樣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家庭造成嚴重的經濟負擔,至今仍舊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本院近4年來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者,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以便提高此類患者的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均為河南南陽方城縣中醫院內分泌科2010~2013年住院患者,共300例,隨機分為治療組(n=156)和對照組(n=144),治療組男72例,女84例,男女之比0.86∶1;年齡 19~84 歲,平均年齡(59.5±1.7)歲;糖尿病病程2~30 年,平均(16.0±1.0)年;合并周圍神經病變 1~29 年,平均(8.5±1.0)年。對照組男68例,女76例,男女之比0.89∶1;年齡30~80歲,平均(58.7±1.5)歲;糖尿病病程2.5~30年,平均(16.1±1.0)年;合并周圍神經病變6個月~30年,平均(8.1±1.0)年。患者在性別、年齡及病程方面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全部病例均依照《內科疾病診斷標準》中周圍神經分類和糖尿病性神經病變標準進行診斷[1]。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全部患者均接受正確的飲食、運動指導之后,根據病情配合應用口服降糖藥或(和)胰島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5.4~9.0 mmol/L范圍內[2],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1)內治法:靜脈點滴銀杏達莫或川芎嗪或生脈針,口服甲鈷胺分散片[3]、骨化三醇軟膠囊;配合內服中藥:黃芪30 g、當歸20 g、茯苓20 g、山藥20 g、白術15 g、枳殼8 g、麥冬15 g、白芍 15 g、川芎12 g、桃仁 10 g、紅花12 g、黃芩10 g、丹皮10 g、川牛膝15 g、透骨草30 g伸筋草30 g、桂枝10 g、佛手12 g。肝主筋脈,脾主四肢肌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屬肝陰不足、脾氣虧虛導致四肢氣血化生不足、四肢筋脈失養所致。此方作為基本方,隨癥狀適當加減。胃熱盛,口渴多飲、多食易饑、小便頻數、舌紅苔黃厚、脈數或細數加黃連10 g、石膏20 g。痰濕重者,形體肥胖、痰多、肢體困重、頭懵暈,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膩、脈弦滑,加蒼術10 g、澤瀉10 g、陳皮12 g、姜半夏10 g。血淤重者,肢體麻木刺痛、感覺異常、肌膚甲錯、舌暗脈澀者加丹參20 g、阿膠15 g,黃芪改為50 g;每天1劑分早晚2次溫服。(2)外治法:麻黃 10 g、白芷 10 g、透骨草 30 g、伸筋草 30 g、豨簽草30 g、川牛膝15 g、川芎12 g、黃芩10 g、丹皮10 g、川木瓜15 g、雞血藤30 g、夜交藤30 g、赤勺15 g、白芍15 g、甘草5 g、水煎,先熏后洗30 min/次,1次/d,水溫以38℃~40℃為宜[4]。洗后用干凈、柔軟、吸水性強的毛巾輕輕擦拭干凈。特別注意趾縫,避免擦破。
1.3.2 對照組 全部患者均接受正確的飲食、運動指導之后,根據病情配合應用口服降糖藥或(和)胰島素控制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1 mmol/L,餐后2 h血糖5.4~9.0 mmol/L范圍內,靜脈點滴銀杏達莫或川芎嗪或生脈針,口服甲鈷胺分散片、骨化三醇軟膠囊。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癥狀消失,肌長無力恢復,膝腱反射完全恢復正常;顯效:患者肢體麻木、疼痛等感覺異常癥狀消失,肌無力恢復,膝腱反射基本恢復正常;有效:患者自覺癥狀明顯好轉,膝腱反射沒有完全恢復正常;無效:患者自覺癥狀有好轉,或癥狀有減輕,但不持久,隨后又回到從前狀態,膝腱反射無明顯改善。總有效率=(有效+顯效+治愈)/每組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包進行分析統計,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正態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156例中,臨床治愈96例,顯效41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達到97.4%。對照組144例中,臨床治愈65例,顯效17例,有效10例,無效52例,總有效率達到63.9%。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發病機制至今未明。據相關文獻報道大概主要是代謝紊亂、血管損害、神經營養因子缺乏、氧化應激和免疫損傷因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5]。其病理改變以神經纖維發生階段性脫髓鞘改變,軸索再生能力受損,同時有雪旺細胞損害及不同程度的軸突再生能力受損,累及感覺神經,影響四肢感覺及運動功能[6]。糖尿病患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生率可達47%~91%[7],可累及感覺、運動及自主神經,以混合性損害多見,表現為肢體遠端及軀干部位的麻木、疼痛、灼熱感、蟻走感,手套樣及襪子樣感覺損害,運動無力,行走時有踏棉墊感或有踩雪感,有的人手足及四肢劇烈疼痛,穿衣褲、蓋被子時可加重疼痛;甚至出現肌肉萎縮等,現代醫學除控制血糖外,多采用血管擴張劑、活血化瘀劑、神經營養劑、理療、按摩、康復等治療,尚未發現特效療法,能達到理想的效果。
中醫認為本病應屬“消渴”、“痹證”、“萎癥”等范疇,病屬本虛標實,而“肝陰不足、脾氣虧虛、絡脈瘀阻”為其主要病機,治療“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通絡”應貫徹始終,根據這些特點,本研究自擬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的方子隨癥適當加減。黃芪、當歸補氣養血,茯苓、山藥、白術、枳殼益氣健脾,川牛膝、透骨草、伸筋草、桂枝祛濕通絡,黃芩、丹皮、麥冬、白芍清熱養陰。根據臨床癥狀的輕重進行適當加減及劑量的調整,辯證與辨病相結合,靈活采用清熱養陰、益氣養血、化濕祛痰、活血通絡、滋養肝腎等治法[8]。外治法主要疏利四肢絡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經過近幾年的臨床觀察,采用中西醫合治法,能很快緩解病人的疾苦,療效顯著,應該發揚光大。若配合按摩、針灸等治療,療效更加顯著。
[1] 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7 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70-793.
[2] 陳利平,劉梅.黃芪桂枝五物湯加味聯用彌可保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34 例療效觀察[J].新中醫,2006,38(6):56-57.
[3] 張蜀平.彌可保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作用研究[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1998,14(2):130-133.
[4] 武淑梅,劉蘭英,武濟華,等.中藥浴對40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癥狀及危險因素影響[J].河北中醫,2011,33(10):1463-1465.
[5] 王國鳳,徐寧,尹冬.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診斷和治療新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1661-1667.
[6] 蔡少雄,胡子俊,朱建勛,等.甲鈷胺聯合銀杏達膜注射液治療老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療效觀察[J].實用糖尿病雜志,2013,9(6):47-48.
[7] 范志平.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治療[J].醫學綜述,2001,7(6):350-351.
[8] 吳勉華,王新月.中醫內科學[M].7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83-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