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KeyLogic
企業培訓需要體系化,這已經是中國企業培訓界的共識,也是成為一所優秀企業大學或者培訓部門的必要條件。對于中國的大中型企業來說,非體系化的培訓是無法持久的。企業不能零散地搞培訓課程,而是需要一套符合商業邏輯的培訓體系,從而使得整個企業的培訓有層次、目標、計劃和管控。
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培訓系統
培訓是服務于組織并作用于員工的工作,組織和員工是培訓的內部客戶,所提供的培訓本身就是其產品。因此,培訓體系的本質是形成一套符合組織和員工需求的培訓產品組合。好的培訓體系在于,其培訓產品組合能夠與需求很好的匹配,從而達到“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的狀態。而相對較差的培訓系統,可能處于“我們有什么,就提供什么”的水平。另外,一個組織的培訓體系還需要形成一個有章可循、一目了然的系統,并能夠有序地服務于不同崗位、不同層級的員工。
因此,體系化培訓建設的主要挑戰在于兩個方面。
培訓需求系統
如何能夠有效地挖掘組織內對不同崗位條線、不同層級員工的培訓需求,并將其整合成有序的架構系統,最終形成一個組織培訓需求系統。
培訓供給系統
如何能夠提供與培訓需求系統所匹配的培訓產品組合。
這需要體系化的方法和工具去完成,而學習地圖這個概念和方法的成型,正是為了應對企業培訓體系化的挑戰,為企業建設體系化的培訓。
學習地圖的概念由KeyLogic(凱洛格)咨詢公司最早提出,最初是一套系統性挖掘培訓需求、并設計培訓課程體系的方法,隨著逐年的實踐、研究和改善,已成為一套成熟的方法工具。其概念本身所含的范疇和其方法能夠解決的問題在不斷地延伸。經過多年的實踐總結和持續探索,現將“學習地圖”這一概念拓展至三個類型,分別稱為“學習地圖I型”“學習地圖II型”和“學習地圖III型”(見圖表1)。本文將重點介紹學習地圖I型。
學習地圖I型方法論
學習地圖I型,是最基礎、最常見的學習地圖,也是KeyLogic最早應用于培訓體系建設的方法論。學習地圖I型在面對“什么人需要什么培訓”的需求系統梳理時,其體系架構的設計是以組織的崗位序列為維度的,以崗位序列中職涯發展層級為子維度,形成的分條線、分層級的培訓路徑。在企業的學習地圖中(見圖表2),每個崗位序列(如銷售、技術、行政序列等)、每個職位層級(如助理客戶經理、客戶經理、高級客戶經理、資深客戶經理)的學習內容都一目了然。相互聯系在一起,就使得員工無論朝向哪里發展,都有一個相匹配的培訓與學習的路徑。
學習地圖I型的建立要從培訓體系建設的兩個方面——需求和供給——來梳理和設計。在設計學習地圖I型時,主要是對崗位培訓需求作梳理,力求提升上崗和在崗員工的勝任力,縮短勝任時間。這一方面主要分成兩大步驟完成——崗位勝任力梳理和學習。
內容梳理
崗位勝任力梳理,對于員工而言,為了能夠更好地勝任崗位工作,要找到勝任崗位工作所需的勝任力,作為設計學習內容的核心依據。其勝任力包括以下要素(見圖表3)。
關鍵工作任務(Key Task)
首先是需要完成崗位所需完成的任務,因此,需求梳理的第一步是根據崗位工作情況,找到這些關鍵工作任務。能夠完成這些任務、甚至是更快更好地完成這些任務,是該崗位產生績效的關鍵,是崗位勝任力的基礎。在梳理時,每項關鍵任務的應用環境、目標、成果、主要步驟都要調研清楚。這一步是學習地圖需求分析的根基。
知識(Knowledge)
為了能夠完成關鍵任務,需要員工直接掌握很多相關知識,比如行業知識、產品知識、技術知識、公司流程制度等等。員工對這些知識的掌握,必然需要培訓發揮主要作用。
技能(Skill)
完成關鍵任務除了需要知識的支持,也需要員工應用一些技能。一項關鍵任務完成得好壞,與員工對這些技能的應用能力相關度很大。
素質(Attitude)
最后,所有工作的背后,都需要一些“底層素質”的支持。這里的素質,包括了性格層面、心智模式層面、情緒層面和意識層面。
學習內容
基于勝任力分析結果,下一步是要梳理學習內容。請注意,分析出的這些勝任力不完全等于學習內容。并不是每個崗位勝任力都要對應一個學習內容,否則,建設出來的培訓及課程體系會龐雜而繁多,實施起來難以落地。
這個時候,就要辨別這些勝任力,哪些要培訓,哪些不需要培訓,哪些是培訓重點,哪些是非重點。培訓內容的梳理和設計,需要對崗位勝任力的各要素進行重組和加工。
現在所應用的學習地圖,已經將兩者相結合(見圖表4)。作為一個完整而有效的學習地圖,崗位勝任力中的關鍵工作任務(KT)、知識(K)、技能(S)、素質(A)都應有一席之地。針對不同類型的崗位和員工,培訓內容的側重不同。一般而言,崗位序列可分成四個層級,即初級、中級、高級、資深。為了更好地勝任各個層級的工作,知識類(K)內容都是需要學習的。對于初級員工,培訓最重要的作用是幫助其快速上手,因此培訓內容要以關鍵工作任務(KT)為主。對于中級員工,培訓要發揮更多的作用,讓他們工作更加熟練、高效,此時則需更多地對員工的技能(S)進行培訓。而高級員工則需要在工作中上升一個境界,這就不僅僅在知識和動作上有所要求,而是要提升背后的素質,因此需要增加能力素質類(A)的培訓。
學習地圖I型的供給設計
建設學習地圖I型,應在需求系統明確的基礎上,來架構和設計供給系統,即培訓產品組合。企業大學或者培訓部門,能夠提供的產品在形式上有很多,當今培訓界最不缺培訓形式,如面授課程、e-Learning課程、行動學習、素質拓展、沙盤模擬、教練輔導等。這些培訓形式的真正效果取決于這家企業培訓部門的影響力和管理能力,更取決于企業自身的學習氛圍和一把手對培訓的重視與參與的程度。
學習地圖I型的供給設計,是將所需要的培訓內容和培訓形式相匹配,并通過初步設計,形成培訓課程大綱。每個重要的培訓需求所定義的學習內容,都設計成培訓課程大綱,即可形成整個學習地圖。一般來講,重要的關鍵工作任務(KT)、技能(S)、素質(A)更多地采用面授課程,而相對次要的工作任務(T)、知識(K)更多地采用e-Learning。這個步驟完成后,學習地圖I型便成形了,之后可以按地圖來做課程引進或者課程開發。
學習地圖I型建設的挑戰
學習地圖I型建設中,主要會碰到兩大挑戰:需求分析中對業務理解的挑戰以及地圖成形后資源建設的挑戰。
在需求梳理中,培訓管理者不能僅僅用以往常用的調研問卷的方式來做,這種做法有兩大弊端。第一,業務部門和學員都不會認真填,最多花幾分鐘應付一下,很多領導干脆讓秘書填;第二,業務部門和學員根本不了解培訓,不能準確地給出應該培訓什么內容的建議。
作為培訓管理者,不能寄希望于簡單地詢問內部客戶需要上什么課、需要提升什么能力、需要怎樣的學習方式。這些都是培訓專業人士需要告訴內部客戶的。需要問的應該是,內部客戶的業務和工作處境,碰到的挑戰以及典型的情境。通過這些信息,分析解碼,得出需要培訓的人群和內容,考慮采用何種培訓方式。這些都是一個培訓管理者最應該具備的核心專業能力。
對于多數企業,學習地圖成形后,后續要做的工作依然很多。課程體系建設后,體系里的課程就需要被放入,這些課程資源可能缺口很大,需要培訓管理者有較強的課程資源整合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特別是企業內部很多課程都需要借助于內部專家或者內訓師來開發,這就要求培訓管理者具備輔助他人開發課程的能力和影響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