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剛
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圍繞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根本轉變,出現了許多新的教學模式,影響較大的有杜郎口中學“336”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昌樂二中“271”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等。以上教學模式的提出,是對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流弊的巨大沖擊,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在實際應用中卻往往出現不少的偏差。比如,有的公開課和觀摩課,在某種教學模式的包裝下成了表演和作秀,課堂上學生淪為觀賞者;有的教師忽視了課堂教學的目的和要求,為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刻意回避難點、疑點,降低了對學生的要求;有的教師自身學科素養不高,雖然掌握了某種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課堂教學內容卻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出現知識性錯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事實上,從哲學的角度而言,教學模式是課堂教學的外在表現形式。而一節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包括知識掌握、技能訓練、能力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養成等等各個方面,則是課堂教學的實質內容,兩者之間是形式和內容的辯證關系。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形式和內容是辯證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為內容服務,形式對內容具有反作用。好的教學模式可以為教學內容的有效實施提供良好保障,但若沒有實質性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內容選取不準確,安排不恰當,即使有再好的教學形式,課堂教學仍會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沒有實際意義。
過分夸大教學模式的作用,忽視課程教學的其他方面,對教育教學工作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既要重視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術等形式,又要強調學科知識和教師素養等內容。教師要苦練內功,努力提高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這是搞好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在此基礎上,采用互助合作等先進的教學模式,掌握相應的教學技術,高效快速地傳授知識,提高能力,形成技能,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完成特定的教育教學任務。
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要從全局出發,綜合協調,整體推進。首先要從教師職前教育的源頭上抓起,要加強高等教育教學科目內容與基礎教育學科教學知識的聯系,重視基礎學科教學,重視教育學知識的學習,重視學科課程與教學論課程的學習,重視教育實習。努力提高教師的入職水平和從業標準,從根本上解決教師學科知識和綜合素質的問題。
其次,要精心安排教師繼續教育課程,與時俱進,不斷進步。要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形勢的發展,及時充實教師的學科教學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不斷完善教師的知識結構,使教師學科素養和學科知識成為一渠活水,不斷更新發展。
再次,要鼓勵教師積極自修研習,創造條件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發展。由于教師的個體特征不盡相同,面對的學生千差萬別,不同的教師對學科教學知識和學科素養會有不同的要求。要制定個性化修習計劃,為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服務。
最后,提高教師的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除了本體性知識外,還要注意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和發展。要在實踐中不斷探討總結,形成教師獨特的實踐性知識。研究表明,自我反思、理論幫助、同伴支持,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和發展的三個關鍵方面。
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和學科素養是解決課程改革瓶頸問題的捷徑之一。既重視教學模式和教學技術的推廣應用,又重視教師學科素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兩者兼顧,相互促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的目標才能落實,課堂教學 “靜悄悄的革命”才會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