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如儉
【關鍵詞】 課堂教學;語文本體;學生主體;教師主導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03—0048—0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那么,如何充分發揮這一主陣地的作用,把素質教育引向縱深呢?實踐告訴我們,必須建立一種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功能的課堂。依據新《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價標準,必須涵蓋如下三方面的內容。
一、以語文為本體
1. 注重知識能力的評價。語文學科有其特有的知識,學習這些知識是學習語文課程的基本任務。以往的課程評價標準只在學習理解上下功夫,諸如理解字、詞句等內容,這是遠遠不夠的,其重點應該是學習表達,即將理解升華為運用。表現在課堂上,主要包括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等等。因此,課堂教學評價要在“學習理解”和“學習表達”兩方面下功夫,即知識與能力兩方面的評價。
2. 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評價。新《課程標準》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人文教育是課堂評價的重要內容,人文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上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二是學生理解和應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態度。三是學生的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
3. 注重習慣與方法的評價。習慣指養成良好的識字、寫字、讀書、看報、觀察、積累、閱讀、質疑問難和使用工具書等習慣。方法是指通過大量的語文學習實踐,使用自己“悟”出的,帶有明顯個性特征的方法,即反映學生對語文學習規律的掌握程度。
4. 注重實踐與創新的評價。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的理解程度,其目的是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潛能。
二、以學生為主體
1. 評價學生的群體參與程度。首先要衡量參與學習的人數。如果一節課只有一兩名或三五名優等生不時舉手發言,大多數學生處于被動狀態,“兩耳不聞他人事”,不動腦、不動手、不動嘴,這樣的課不是一節好課。其次要衡量參與學習的質量。這里指的是反對那種形式主義,表面熱熱鬧鬧的虛假主義,反對那種在課文表面徘徊,語言和思維水平低下的膚淺形式。
2. 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生的學習態度主要表現在學習的興趣上,如果學生在課堂上感到索然無趣,不是來自本身內在的興趣,而是來自教師給予的暫時的滿足感和壓力感,這就不能確保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評價要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基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到教材內容固有的樂趣。
3. 評價學生的學習方式。課程標準順應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強調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性。其實,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是完成這一任務的最佳途徑。評價時首先要評價學生的自主性,如果學生是在自主的學習,這無疑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其次要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生愿不愿意和他人合作,合作的效益怎樣都要列入評價指標。
4. 評價學生的自學能力。一要給學生提供自學的時間和方法。教師要把一切能讓學生自學的內容放手讓學生自學,給學生留有充裕的時間,讓學生不走過場,真心實意地放開手腳去自學。在此基礎上,還要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使學生按照科學的方法自主進行學習。二是注重學生的自學效益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三、以教師為主導
崔戀老師說過:強調學生的“學”不是說教師的“教”可有可無,在語文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指導不得力,學生的活動就帶有很大的隨意性,真正意義上的學習的主人就難以實現。那么,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1. 創設學習情境。在學習一篇課文時,教師應幫學生創設一種情境,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是激昂的語言,動聽的小故事等,它能使學生一下子進入情境,很快入情入境地學習,能夠激發起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本堂課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堂課也就成功了一半。
2. 歸納討論要點。學生對一篇課文的學習要有層次。教師要想培養學生思維的縝密,就要要求學生主動學習、自己提出問題。但是,這不等于對學生放任自流,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把有代表性的問題提煉出來,供全班學生討論學習。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