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霞
【摘要】當今時代,信息技術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展望未來的語文教學,網絡等信息工具不僅將帶來課堂面貌的變化,還可能引發一系列學習方式、教學策略甚至教育體制的革命。本文就如何有效開發和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展開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開發;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課程改革的亮點之一,就是教師由教科書的講授者變成了課程資源的開發者。語文作為母語,課程資源十分豐富,下面就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方面比較關注的兩點談談筆者的一些思考。
一、對語文教材學習功能的再認識
教材是課程資源里最重要的學習資源,我們要尊重教材,但不能把教材作為“圣經”解讀,而是注重對教材的補充、延伸、拓展、重組,同時敢于對教材質疑和超越。現代課程論認為,教材一般應具有三大功能:信息承載功能、結構呈現功能和學習指導功能。以往的語文教材編排,往往把主要精力用在兩個方面:一是精選課文并進行組合編排;二是研討課文的主旨、課文所體現的語言特點等。這兩個方面的內容都在課后練習題有所提示,以便于教學能抓住重點,這都是教材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但是,這樣的教材編排,著眼點重在教材的“信息功能”和“結構化功能”,而教材的“學習指導功能”則體現得不夠充分。
對教材功能的認識,我們經歷了從教本到學本的轉變。這樣的轉變,使教材的“學習指導功能”顯得尤為重要,教材不僅只是學習內容的載體,還應該明示出學習的推進過程。準確地說,教材的“學習指導”既包括學習目標,又通過課文后面的練習題提示學習重點,還應該預設學習路徑,引導學習過程。而學習過程正是把學習目標——文中主旨與語言知識等有價值的信息與學習活動聯系起來的基本保證。
傳統語文教材的課后練習題承擔的多是“指要”功能,即以問題的形式指出課文隱含的思想和語文知識要點。多是關注學習內容,缺少處理對象的學習方法引導。再加上我們對課后練習題沒有一個清晰的定位,不清楚課后練習題目與課文是什么關系,幾道課后練習題之間是什么關系。不少教師像無頭蒼蠅一樣到處尋找學習的突破口,這也是“教師不知道教什么,更不知道怎么教”的原因之一。
我們理想中的課后題設計應該有兩個原則可以堅持:一是練習題不應為訓練而訓練,而應該為學習者提供一定方法去閱讀理解文章;二是練習題之間應該形成一個有機序列,能引導與約束學生學習流程,即教材通過練習體系,把學習流程和方法相對固定下來,學習者按照練習題目安排的臺階一步一步深入課文,一層一層接近學習目標,一點一點實現學習任務。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
信息技術在教與學中的角色和功能是多樣化的,大致為:一是作為學習對象,即提供學生學習的信息技術知識、技能及所包含的信息文化,只要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內容;二是作為學習中介,即通過信息技術來查找、獲取和傳送知識,加工和處理知識內容,建構知識和培養能力;三是作為學習材料,即通過信息技術將學習內容和包含的知識信息化,擴大學習資源的范疇,有效存貯、組織和呈現學習內容。
信息技術的發展過程,也是信息技術不斷融入各個層次的教學實踐,促使語文基礎教育課程形態產生變化過程。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程的教學,大致經過這樣三個階段:多媒體輔助課件在語文課程中的應用、個人網站——網頁創建與語文教學改革試驗、基于網絡的語文創新教學活動。
審視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歷程,按照目前的現狀,我們認為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應呈現如下狀態:
(一)從學習內容的拓展轉向學習功能的延伸
傳統語文課程把課程功能定位在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讀寫能力和積累人文素養上。聽說讀寫是語文學習的基本目標,但同時也是最低目標。現代社會要求語文課程應該承擔起更多的職能,而基于網絡的語文課程能夠使語文學習的功能得到延伸,即由原來的培養聽說讀寫能力向信息材料檢索、篩選能力、綜合研究能力、合作學習能力、思維品質等延伸。這正是基于網絡的語文課程所能勝任的。
(二)從學習工具的豐富轉向學習方式的變革
信息技術與課程結合有一個互相適應、融合的過程。以前,語文課程——包括許多校本課程,已經注意把網絡作為一般學習工具使用,但許多只是把它當成課堂教學的輔助工具,就像以往用掛圖、幻燈、投影儀、電視機等手段一樣,是為了在課堂上講授更方便、氣氛更好、知識傳授更有效。而基于網絡的語文課程把網絡的地位上升到學習方式變革的高度,強調在網絡使用過程中,讓學生養成主動、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從單純的計算機教學工具、教學課件向綜合性學習網頁網站發展
最初的網絡教學實驗,往往只能運用網絡的某一項或幾項功能來幫助教師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如利用網絡展示圖片、文字,利用電子郵件交流作業,利用簡單的課件學習某一篇課文等。隨著信息技術的普及和網絡教學經驗的增加,不少教師和學校已經不滿足于網絡工具的簡單運用,而向建設對學習有更大幫助的各類網站發展。其架構是教與學兼顧,課內外互補,網頁與因特網連通,構成一個生成能力極強的學習空間。
(四)從教師的單兵作戰走向區域性和更大范圍的聯合
將信息技術應用于學科學習,起點是部分教師,其應用動機也往往是從個人興趣愛好開始的。但是基于網絡的課程開發要邁上一個新臺階,必須發揮國家及地區教育行政部門、教育研究和信息技術專家、商業集團、學校及教師等多方面的積極性,如借助由國家基金扶持,專家主持課題研究,學校教師參與合作,與教學實際掛鉤,從師資培訓到聯合試點研究,到評價,形成一個上中下聯動的體系,進入團隊與區域性合作的軌道。
有效開發和利用小學語文課程資源,是漫長而艱巨的過程,我們力求能站得更高一點,看得更深一點,而且始終牢記:作為一線小學語文教師,不做語文教育理論家,而是努力去做教育的實踐者。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