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榮?楊愛民
【摘要】基于班級創新管理日益受到國內外學術界與學生家長的關注,本文主要論述了中學班級創新管理,主要內容包括:打造班級管理信息化平臺、強化科任老師間信息透明化、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質。以班級為基本單位,打造班級管理平臺主要包括:建立健全班級管理制度與流程;組建班委會,培養優秀、執行力強的學生干部團隊,讓班級管理制度與流程執行具有可操作性;提供科任教師間信息共享等等。
【關鍵詞】創新;班級管理平;家校協同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學校與學生之間需要有一條紐帶進行協調,而班主任作為班級管理者就是起著這種橋梁作用。班主任除了任課之外,還有很大的一個工作重點是承擔學校的一些管理工作,這是教學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班級管理這個重要的工作,是每一個班主任的基本工作,如何去管理好班集體,是各班主任面前的重要課題。
在中學教育,學生一天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學校,有時候比在家庭的時間還要長,而班集就是學生在學校里面重要的活動場所。所以班主任應該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建立一種和諧民主的班級管理制度,讓學生真正擺脫傳統的他律形式。以前,小朋友都是需要老師或者班主任對錯,不按老師話就是錯。但是,在社會上,除了一些基本的法律和道德規范之外,更多的是通過自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所以,和諧民主的班級管理,更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主人翁的意識,學生才會更愿意與老師進行交流,特別是這種情況下,年輕的班主任更能夠與學生成為“朋友”。
創新的班級管理,是在學校教育管理的指導下,以班級為基本管理單位,建立班級管理平臺,科學、全面地建立班級管理制度與管理流程,指導班委會弄開展管理工作,及時有效地與科任老師進行溝通,有效地與家委會溝通,讓班級管理制度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同時,在執行過程中不斷提煉與完善班級管理制度與流程。為此,班級創新管理歸納為以幾個方面:
首先,打造班級管理平臺,建立健全班級管理制度與流程。
通過班級微信平臺,無論學生與家長都能更加主動地參與到班級的各項活動來,家長可以更清楚了解學生每天在學校的情況,學生通過平臺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不僅是通過平臺增加學生參與班級活動的積極性,也是能夠培養學生自律的行為。每位學生都可以把自己的想法,通過文章等方式進行表達,鍛煉寫作能力。在每個模塊,可以考慮挑選學生作為主要管理者,根據他們的想法對該模塊進行改造,使功能更加完善,而且主要管理者還可以招募自己的協助管理員,讓他們形成一種團隊工作氛圍,這是在日后步入社會非常需要的一種能力。班主任就作為一個監管者的角色,在適當的時候,給學生進行指導和提出一些意見,讓微信平臺更好地運作,讓其在班級管理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微信平臺上還可以進行一些評比,讓學生評出各種班級優秀人物。這個優秀人物并不是說考試要考多少名,或者成績有多高。而是希望評比不同才華的學生,讓他們多方面發展,學習成績不是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
其次,建立強執行力的班委會。
班主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有需要有好的班干部協助班主任搞好班級工作,這是班級工作的基礎。班主任需要調動全部同學的積極性,支持和配合好班干部的工作,除了能夠較好地實現班級工作之外,還可以培養優秀的班干部。班主任應該鼓勵班干部主動開展工作,不需要畏手畏腳,這樣才可能使班干部成為班主任的好助手。
再次,建立與各方溝通及時與共享。
傳統的班級管理,更多繁雜的工作需要由人手來完成,包括一些學籍管理等,導致了班主任很大部分的精力花在這些工作上面。通過現代信息平臺,可以使班主任減負,把更多的時間投入到教學和管理工作上。而且通過信息平臺就可以加強班主任、任課老師、家長、學生等各方面的溝通和互動,通過班級社區、論壇、網絡課堂等手段,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立體的開放式班級管理。
最后,提高班主任的素質,展現出其人格魅力。
班主任這個角色既是管理者,又是指導者、參與者,還是聯系者。本來班級管理就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班主任需要調動一切能夠調動的資源,包括學校的支持、任課老師的支持、家長的支持、學生的支持,才能夠管理好班集體。班主任在人格上受到學生的尊重,更加有利于班級的管理,學生對班主任信任,心悅誠服,自覺接受班級管理者的管理。班主任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質,用人格和行動感染學生,創建和諧的班級管理。
從以上對班級創新管理研究表明:基于班級創新管理的價值創造主要體現在班級管理價值和戰略價值兩個方面。其中,班級管理價值主要體現為信息共享,培養優秀班干部,以及建立溝通平臺和提升班主任的素質等四個方面;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對班級內部協同與外部協同形成班級內部治理與外部治理,密切關注核心班級與家長之間的治理關系,同時有效支持學校優秀班級創新管理模式的戰略擴張,成為優秀班級管理模規模化復制與擴張中的管理工具。
參考文獻
[1]白銘欣.班級管理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杜錦紅.淺談班級管理中對學生自我管理的培養[J].教師,2010(33).
[3]孫錦濤.中國教育管理學30年:成就、特點與問題[J].教育研究,2009(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