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韌舟
(江蘇省蘇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江蘇 蘇州 215000)
據調查,在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中,痛性神經病變發病率可達17%左右,其臨床特征一般為自發性疼痛、異常性疼痛以及痛覺過敏,和炎性痛以及其他痛性神經病變相比,其發病基礎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筆者就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發病機制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一般情況下,正常神經纖維以及末梢均不會出現自發性電活動,當其受到損傷時,則受損胞體以及軸突區就會出現自發性的放電,所產生的這種電活動通常無序且不停頓,當脊髓長時間在這種活動的刺激下,很容易引發脊髓背角次級傷害,造成感受神經元敏化以及高度興奮,同時對非傷害性刺激產生反應。曾有學者研究發現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損害的纖維主要為Aδ 纖維以及C 纖維[1]。外周神經受損對DRG 以及軸突細胞膜電壓門控各通道的功能與表達容易產生影響,造成自發性異位放電以及痛性神經病變。曾有學者發現患有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者Ca2 +離子通道以及Na+通道的表達明顯上升,同時還觀察到該類型患者神經節Na+電流明顯增加,且血紅蛋白Alc 水平下降以及感覺神經動作電位幅度降低明顯減小,該結果提示在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慢性疼痛中Na+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鑒于此,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所對應的離子通道阻滯劑能使異位放電得到減少,已達到鎮痛的目的,比如加巴賁丁或者利多卡因等。
曾有文獻報道指出慢性病程比較長的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者于靜息狀態下功能核磁成像模式中,患者大腦和顳葉精細感覺區域皮質之間所具聯系功能下降,可見慢性疼痛能夠使丘腦皮質之間的聯系發生改變,使丘腦負反饋調節受到影響和破壞,所以當丘腦皮質之間功能發生紊亂時會表現出慢性疼痛[3]。在皮質抑制環路興奮性的評價中一般應用皮質靜息期。Turgut 等學者曾于靜息狀態下假用右腦全球腦磁圖與左側第一背側骨間肌表面肌電所發生的變化對運動誘發電位幅度以及潛伏期進行評估,觀察發現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者運動誘發電位閥值下降,且皮質皮質靜息期縮短,運動誘發電位幅度和皮質靜息期之間比值下降,可見若糖尿病患者伴有痛性神經病變,其皮質抑制功能可能受損[4]。
在交感神經以及感覺神經的生長與發育中神經生長因子作為不可或缺的營養因子,不僅可增強神經再生,同時還可對神經遞質表達進行有效地調節等。當前有關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中神經生長因子的研究還存在著爭論。在以往的研究中發現患有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者,其皮膚神經生長因子與P 物質含量降低、感覺功能受損程度有關[5]。在糖尿病大鼠的研究中,當其早期產生機械性異常疼痛的時候,DRG 中P 物質和降鈣素基因有關肽的基因表達呈上調。當神經生長因子的表達逐步上調時,DRG 中原肌球蛋白激酶A 磷酸化也會相應的得到增強,以此促進降鈣素基因有關肽以及P 物質的表達。應用神經生長因子抗體能抑制機械性疼痛,同時使實驗鼠SP 陽性DRG 神經元數量得到下降,說明在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臨床中可采取抑制神經生長因子活性的方式進行治療。
所謂中樞敏化是指傷害感受過度刺激造成的脊髓背角神經元興奮性不斷上升現象,其表現主要為感受野擴大,且對于刺激的反應程度增強,持續時間加長,閥值下降。在大部分痛性神經病變維持中中樞敏化十分重要。中樞敏化引發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主要表現交感神經芽生,即正常條件下交感神經節后神經元和外周傳入感覺神經元間在功能上無聯系,兩者相互獨立。于DRG 內存在少量沿著血管走行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對血流量進行調節,和DRG 神經元之間沒有接觸。經動物試驗發現,患糖尿病大鼠C 纖維以及Aδ 纖維再生以及變性的同時,其交感神經節后纖維出現側枝,即芽生現象,此時交感神經節后纖維處于興奮狀態,其末梢所釋放的去甲腎上腺素就會選擇性對腎上腺能a2 受體以及P 物質受體產生作用,使DRG 激活且傳入神經元,讓其敏感化以及興奮,繼而表現出灼性神經痛以及痛覺過敏,在臨床中一般采取交感神經切除手術或者經腎上腺素a2 受體的阻斷治療疼痛。
綜上所述,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所涉及到的范圍非常廣,同時其神經學改變也相對比較復雜,當前尚無其確切且完整的發病機制。基于高血糖病理,下行性抑制通路功能受損、神經出現異位放電、中樞神經敏化、神經生長因子的改變以及皮質抑制功能喪失等均參與了該病的發生,對此,在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臨床治療中,應根據其發病機制,應用相應的藥物予以治療,充分利用各藥物所具作用靶點明確鎮痛方案,以有效緩解和消除疼痛。
[1] 王宏利,樊東升,張朔等.角膜共焦顯微鏡對于痛性糖尿病神經病變早期診斷的價值[J].中華醫學雜志,2014,94(33):2602 -2606.
[2] 金星.糖尿病痛性神經病變的研究進展[J].醫學研究生學報,2013,26(5):556 -558.
[3] 李艷君,孫金昊(綜述),馮彥景等.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J].河北醫科大學學報,2014,(8):986 -989.
[4] 胡春華,王麗宏,于海靜等.痛性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臨床治療進展[J].臨床薈萃,2012,27(21):1925 -1930.
[5] 馬躍華,邊蓉蓉(綜述),趙志剛(審校)等.糖尿病痛性周圍神經病變[J].中國醫師雜志,2014,(2):152 -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