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躍
2014年6月,四年一度的世界杯將在巴西舉行,但從2007年國際足聯將世界杯舉辦權交給巴西后,當地人出人意料地由期待轉為反感。2013年的6月,作為世界杯預演的聯合會杯在巴西舉行,很多“桑巴軍團”的球迷并沒有去球場為主隊加油,而是走向街頭,抗議在聯合會杯期間漲價的公共交通費用,最后抗議活動升級成對糟糕的基礎設施和政府的一場控訴。
這不是巴西民眾第一次或最后一次走向街頭對足球賽事提出抗議,2014年4月17日,數百名巴西民眾聚集在圣保羅街頭,他們高舉標牌,上面寫著:“今年不會有世界杯”,“國際足聯(FIFA)滾回老家”。
除了這種顯而易見的抗議之外,巴西人也似乎失去了對足球的熱情。巴西調查機構Datafolha的數據,2014年2月份的時候只有48%的巴西人贊成舉辦世界杯,遠遠低于2008年79%的支持率。
在巴西國內也看不到世界杯臨近帶來的喜悅,4月份的圣保羅街頭上有關世界杯的物件寥寥無幾;除了幾個外國廠商推出的大屏電視,人們幾乎看不見任何有關世界杯促銷的廣告;報紙、Twitter以及人們關注的焦點也不是巴西隊奪冠的概率有多少,而是“又有世界杯場館建設工人死亡”、“世界杯期間啤酒稅上調我們該怎么辦”以及“巴西為世界杯花了多少錢”。
投資過高惹人怨
實際上,巴西人并非不愛足球,他們只是覺得世界杯不值得政府投入這么多錢。“看看這里的窮人,政府更應當把錢投入到改善民生上,而不是什么國際足球比賽,”一位參加4月17日抗議活動的圣保羅居民表示。
巴西政府為世界杯的預算額是130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新建或改造12座足球場以及機場、碼頭、城市交通等設施的升級改造。這筆預算比南非2010年世界杯35億美元的投入要高得多。而根據穆迪(Moodys)的估算,這130億美元的投資僅僅是巴西2010-2014年總投資的0.7%。真正的“大頭”是為了世界杯而進行的基礎設施升級等其他準備工作。
民眾并非覺得130億美元舉辦世界杯不能承受,至少在2011年前不是如此。這是因為那時的巴西經濟一片欣欣向榮。2007年,身為“金磚四國”之一的巴西GDP增長率達到6.1%,2010年更是達到7.5%,當時的巴西總統盧拉認為國際足聯將世界杯的舉辦權交給巴西是對拉丁美洲以及發展中國家的信任和肯定。
但是到了2011年羅塞夫接任總統時,巴西經濟卻風云突變, 2011到2013年,巴西的GDP年增長率分別為2.7%、0.9%、2.3%。巴西央行預計今年的巴西GDP增長2.5%,2015年的增長率則為2%——不出意外的話,巴西經濟將連續五年陷入增長緩慢的尷尬境地。
巴西經濟的不景氣在國內的表現之一就是龐大的貧困人口。雖然盧拉和羅塞夫已經在削減巴西貧困人口方面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根據路透社2月份的報道,目前仍有70萬巴西家庭生活在極端貧困中,并且沒有納入政府的社保體系中。同樣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12年巴西2億人口中有15.9%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因此,反對舉辦世界杯的人都表示政府更應該將130億美元的資金投入到提高社會福利、改善民生等方面來,而不是來舉辦一場只有32天的足球賽事。
“我們已經意識到有很多資源被浪費在無用、夸張的工程上,但我們的公共學校還是一團糟,下水道也污水橫流。”專門分析巴西公共預算的Contas Abertas機構負責人基爾·卡斯特略·布蘭科(Gil Castello Branco)說,“到處都有失敗案例,無序的安排充斥著每個角落。”
“巴西經濟的放緩并不是因為世界杯,而是因為全球經濟形勢的不景氣。”巴西財政部長吉多·曼特加(Guido Mantega)說,“羅塞夫政府已經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大規模經濟刺激政策,來讓巴西經濟避免出現更大的滑坡。世界杯不應當被政治化,它是一場全球的盛宴,將會給巴西帶來足夠多的曝光率和利益。”
失敗的國家資本主義
巴西政府的說辭并不能讓民眾滿意,實際上,他們對于世界杯的抱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對巴西政府的不滿意。
“效率低下一直是巴西政府和社會的通病。”巴西前總統盧拉表示,“在我上任之前已經有20多年沒有興建或發展公共基礎設施。”
盧拉任期內巴西開展了多項投入巨大的基礎設施工程,但是他在2014年3月份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其中有很多工程面臨著長時間的延期。分析家認為巴西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國家資本主義”,是導致巴西政府和社會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巴西政府給予國家控制的企業、銀行和基金太多的影響力。”當地媒體報道說,“這樣的模式導致了競爭的缺乏和效率的低下。在過去的很多工程中,一些投資實際上毫無必要,它們被完完全全地浪費掉了。”
這次的世界杯籌辦過程也不例外,有關場館建設延后的消息時不時傳出,國際足聯多次對巴西發出警報,甚至有人開始擔心世界杯能否在6月12日準時開始。而場館之外的配套設施建設更令人失望:德國隊在考察了小組賽城市后,干脆做出了自己與當地德國企業合作修建一個球員住處的決定;英國球迷團體在參觀了當地的機場后悲觀地表示,計劃從英國到巴西來為英格蘭加油的6000多名球迷可能要經歷自己一生中最糟糕的看球經歷。“從機場到酒店再到球場,每一個地方都在維修,到處都是工地,坑坑洼洼的情況隨處可見。我簡直不敢相信世界杯在兩個月之后就要開始了。”一位球迷團體負責人表示。
如果說延遲的場館建設和不如人意的基礎設施損害了巴西的形象的話,那么路透社有關“4-8座球場在世界杯結束后會變得毫無用處”的報道無疑引起了人們對于巴西政府更多的質疑。
以瑪瑙斯(Manaus)和庫亞巴(Cuiaba)為例,這兩座城市各自修建了價值2億多美元的新球場來迎接世界杯小組賽,但是人們都不明白巴西政府為何要在這兩座人口稀少又沒有本國頂級聯賽球隊的城市修建新球場去舉辦幾場比賽。endprint
“巴西世界杯后的球場設施重復利用率無法與德國世界杯和北京奧運會相比。”路透社報道說,“很顯然,政府沒有充分考慮這一點,這也證明了羅塞夫政府并沒有改變巴西政府效率低、目光短淺的毛病。”
盡管瑪瑙斯市長維爾吉利奧·內托(VirgilioNeto)強調說“瑪瑙斯會在世界杯后變得舉世聞名”,但有批評家嘲諷說:“順帶也讓全世界知道這兒糟糕的道路和公共設施吧。”
“世界杯效應”難以實現
內托與批評家之間的意見相左代表著不同人之間對于巴西世界杯能夠給巴西經濟帶來什么樣的影響有著不同的理解。巴西政府和國際足聯認為“世界杯將成為巴西經濟的引擎,能為巴西帶來大量的游客,促進當地的消費”。
根據巴西旅游部門的預測,2014年世界杯能夠為巴西帶來621億雷亞爾(約277億美元)的收入,是去年聯合會杯時期旅游收入的三倍。巴西旅游部長維尼休斯·拉熱絲(Vinicius Lages)表示,“能夠享受到巴西世界杯帶來的好處的不僅僅有12座主辦城市,還有巴西其他所有地區”——根據巴西基礎經濟研究所的報告,其中有58%的收入來源于有比賽的12座城市,巴西的其他地區則貢獻42%的收入。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認為世界杯能為巴西帶來如此多的收入。美國馬里蘭大學經濟學教授丹尼斯·科茨(Dennis Coates)就是其中一位,他指出像世界杯這樣的大型活動并不會給主辦方帶來大規模的旅游人數增長,因為盡管有很多球迷會被吸引而來,但也有一般的游客為了避開人流或升高的酒店價格選擇不來。
“2006年德國的旅游收入只比2005年多了6000萬歐元,這樣的增收與德國在場館建設方面10億多美元的花費相比并不算多。”科茨說,“2002年韓國舉辦世界杯期間旅游人數幾乎與2001年同期差不多,由此可見世界杯并不會對當地旅游業帶來很大的刺激。更何況,巴西落后的基礎設施以及之前反對世界杯而發生的暴力事件可能讓很多球迷選擇在更舒適、安全的地方看球。”
科茨觀點的對錯現在還無從考證,但是即使巴西真的從世界杯獲得了270多億美元的收入,對于巴西經濟的現狀來說也毫無用處。“對于巴西這個年GDP達到2.2萬億美元的國家來說,270億的世界杯收入真的算不了什么,它只能起到短暫的作用,如果巴西政府指望憑借世界杯來讓本國擺脫經濟增長緩慢的困局的話,那它就大錯特錯了。”穆迪圣保羅投資服務部高級咨詢師芭芭拉·馬托斯(Barbara Mattos)說。
在她看來,巴西世界杯的確能夠讓巴西獲得很高的曝光率,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曝光率并不是意味著利益。除了各支球隊外,只有國際足聯和可口可樂、阿迪達斯等贊助商才有可能成為世界杯的贏家。“世界杯實際上就是將一部分財富從巴西轉移到國內外一系列利益群體的手上。這對巴西來說不是一場經濟盛宴,這更像是巴西犧牲了自己的一小部分未來舉辦一屆世界杯。”經濟學家西蒙·庫珀(Simon Cooper)和史蒂芬·司曼斯基(Stefan Symanski)在兩人合著的《足球經濟學》(Soccernomics)中寫道。
因此,巴西經濟真正地想要擺脫泥潭,還是要看政府的作為。巴西經濟學家、巴西前財政部長梅爾森·達-諾布雷格(Mailson da Nóbrega)認為羅塞夫的經濟團隊將之前巴西經濟的三大法寶——制定通脹目標、降低負債率和浮動匯率——扔進了垃圾箱,導致了巴西目前的經濟增速減緩。
盡管如此,最新的民調顯示羅塞夫的支持率雖然有所下降,但還是高于競爭對手,因此她有希望贏得10月份的總統選舉。人們希望獲得選舉勝利的羅塞夫在沒有連任壓力的情況能夠采取一些改革措施,比如降低預算赤字、削減國家控制企業的影響力、減少政府干預等。
“2014年預算赤字很有可能占GDP的4%,高于過去10年的平均水準。”達-諾布雷格說,“世界杯的確不應當為巴西經濟增速減緩承擔責任,但是巴西政府必須了解,4年一次的世界杯和本國經濟前景相比,顯然后者要重要得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