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紅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澤東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由此,新中國按照“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及“站在社會主義一邊”三大外交方針,迅速清除帝國主義從舊中國攫取的政治和經濟勢力,建立新型對外關系包括領事關系之后,便首先同印度和緬甸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中國和印度就西藏地方與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在北京進行談判,周恩來總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后來調整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1954年4月,“關于中國西藏地方與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在北京簽訂。經雙方協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被載入了該協定。
印度是第一個通過談判同新中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緬甸是第一個宣布承認新中國的非社會主義國家。1954年6月,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總理在應邀訪問印度和緬甸期間,分別同印度總理尼赫魯、緬甸總理吳努舉行會談并發表“兩國總理聯合聲明”,共同倡導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不同社會制度國家間關系包括領事關系的準則。
早期“護僑”工作
1953年元旦,中央人民政府通過《人民日報》社論宣布,新中國將開始執行國家建設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同年7月,朝鮮停戰協議簽訂。從此,中外人員往來數量日益繁多。據統計,1953年前11個月中國內地的因公出國人員為8516人次,比1952年全年多出3倍以上。中央人民政府要求在外交方面展開積極活動,為新中國剛剛開始的大規模經濟建設爭取一個較長時期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倡導,可謂恰逢其時。
在五項原則精神的指引下,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領事理論和實踐的梳理和總結,1954年外交部首次制定的《關于領事工作任務的初步規定》明確了領事職務的六項內容,其中第2條規定:“對華僑的正當權益,采取積極保護措施”。同年公布施行的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98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國外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盡管它們都是原則性規定,但標志著新中國早期“護僑”工作的制度化和法制化,并為此后的領事保護實踐奠定了理論基礎。
由于保護中國公民海外權益工作的對象多為“華僑”,因而稱之為“護僑”,這是新中國領事保護理論和實踐的早期表現形式和重要組成部分。
中美為互換人員多次談判
新中國成立之初,美國不予承認。朝鮮戰爭爆發后,中美處于敵對狀態。1953年7月,朝鮮停戰。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為尋求朝鮮問題的和平解決并討論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由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倡導的國際會議在日內瓦召開,周恩來總理兼外長應邀率團與會。
1954年5月,英國駐北京談判代表、英國代表團成員杜廉,在同中國代表團顧問宦鄉就改善中英兩國關系問題進行接觸時表示:愿以個人身份居間斡旋中美雙方僑民及相關人員回國問題。當時,在5000余名旅美華僑和留學生中,有一些華僑科學家要求回到中國,但遭受美方百般阻撓。為有效解決問題,中國代表團發言人黃華向多個國家的記者發表談話。
他說,“美國政府對于在美國境內的中國僑民、尤其是對于5000余名中國留學生,自1950年以來,橫加壓迫,強迫扣留。有許多留學生和僑民,當他們申請離美返國時,他們接到了美國移民局的通知說:‘無論你是否已有離境證,命令你不得離開或企圖離開美國,直到你接到通知取消此項命令為止。美國移民局并威嚇他們說,如果他們違犯這一命令,‘將被判處5000美元以下的罰金或五年以下的徒刑,或同時予以兩種處分。他們有不少人竟因要求返國而遭受虐待、逮捕、監禁。”他并且強調,“美國政府如果尊重國際法原則和人道主義,就應該立即停止強迫扣留和虐待中國的留學生和僑民,恢復他們離美返回祖國與家人團聚的不可被剝奪的權利。”
1954年6月,中國代表團秘書長、外交部部長助理王炳南作為中方代表,同美國代表團成員、美國駐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約翰遜在會議外就上述問題進行四次接觸。中方提議:一是就雙方人員回國問題發表一項聯合公報;二是委托第三方代管雙方僑民利益。美方未予接受。
1954年7月,中美雙方聯絡員又進行兩次接觸,美方再次拒絕中方的上述建議。不過會議閉幕當天,中美兩國代表商定:將通過各自駐日內瓦總領事館繼續就前述問題保持溝通。
1954年9月2日至1955年7月15日,中美兩國駐日內瓦總領事館先后舉行了17次會談。中方繼續要求美方尊重中國僑民回國的權利,美方對這一建議仍未接受。其間,北京中國紅十字會為在華犯法美僑和被俘美軍事人員轉交了來自美國的包裹和信件,但美方卻拒絕接受“中方愿為欲來華探視美方人員的家屬提供簽證”的善意,做出“不為任何愿來華訪問的美國公民頒發護照”的決定。
長達15年的談判
1955年8月1日,通過多方努力,中美開啟了長達15年歷經136次的大使級談判。同年9月10日,雙方就僑民及相關人員回國問題達成協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美利堅合眾國)承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美國人愿意返回美利堅合眾國者(在美利堅合眾國的中國人愿意返回中華人民共和國者),享有返回的權利,并宣布已經采取,且將繼續采取適當措施,使他們能夠盡速行使其返回的權利。”
這是中美大使級談判所達成的唯一協議。據此,1955年下半年至1965年底,錢學森、趙忠堯等130多位著名華僑科學家從美國回到中國。周恩來總理對此評價說:僅就爭取到被美國人比喻為值五個師的錢學森博士返回中國這一件事,我們為中美談判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很值得的。新中國領導人對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履行護僑職責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總之,根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代表團抓住時機據理力爭,就中美兩國相關人員回國問題同美方與會代表進行六次接觸,開啟了中美雙方代表在兩國尚未建交的情況下就重大領事保護問題直接商談的大門,進而開創了新中國同未建交的美國通過談判成功“護僑”的先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