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公眾輿論與輿情的關系辨析

2015-03-25 11:49:35季乃禮
桂海論叢 2015年1期

季乃禮

摘 要:“public opinion”在中國主要譯為公共輿論、輿情,甚至有學者要將輿情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由“public opinion”在西方的發展來看,翻譯為“公眾輿論”更能契合原意,指因議題產生爭論,最終經過討論而形成的結論。中國的輿情和公共輿論的解釋均與西方有著明顯的差異,建立起中國特色的輿情學是可能的,但還需要發展出中國獨有的概念、術語和理解。

關鍵詞:公眾輿論;公共輿論;輿情

中圖分類號:C912.63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1494(2015)01-0087-06

“Public Opinion”國內主要有輿論、民間、公共輿論三種譯法,有學者主張公共輿論最為準確,因為“public”與“public sphere”(公共領域)中的“public”同義[1]。國內許多學者遵從了這一譯法。但近年來,又有學者把該詞譯為“輿情”,并大有取代前者之勢[2]。甚至有學者提出輿情研究應該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3]。那么,中國學者對“public opinion”的翻譯是否準確?西方的“public opinion”是與中國語境下的公共輿論、輿情是一個意思?輿情能否發展為一門獨立的學科?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擬論述以下幾個問題:西方傳統學者對公眾輿論的解釋;現代西方學者對公眾輿論的發展;中國學者對輿情的解釋;最后通過對二者的比較,討論中國語境下的公眾輿論、輿情的含義以及輿情能否發展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問題。

一、西方傳統學者對公眾輿論的解釋

19世紀以前,西方學者對“公眾輿論”僅有零星的論述。在古希臘時期,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對“公眾輿論”的評價截然不同,前者否認公眾輿論的價值,而后者則高度評價了群眾的政治能力,認為多人對真相的評判要勝過單獨的個體。法國思想家帕斯卡則把公眾輿論提高到一個高度,稱為“世界的女王”,被后來的學者多次征引。之后,許多學者在探討公眾輿論時,與他們的政治思想結合起來。洛克在探討法律時,把法律分作了神法、公民法和輿論法,強調了公眾輿論對統治者決策的影響。盧梭也提出了接近現代公眾輿論概念的“公意”,認為人民的聲音即是上帝的聲音,人們的最普遍的意愿即是最正義的。他批評帕斯卡的“世界的女王”的論斷,因為把公眾輿論定位于女王的層次,盡管體現了輿論的重要性,但同時把輿論置于國王的控制之下。在他看來,公眾輿論并不屈從于國王的權力,公眾輿論本身即是王者,只屈從于它自己。對公眾輿論進行高度贊揚的還有邊泌,把公眾輿論看作是防止暴政的重要力量,是民主政治的標志[4]3-13。

但也有學者在肯定公眾輿論的同時,看到了公眾輿論的另一面。黑格爾強調既尊重公眾輿論有利的一面,同時要輕視公眾輿論不利的一面。昂西雍(Ancillon)也說,公共輿論有時像明燈指引政治的方向,但有時則是虛假的、隨意波動、轉瞬即逝的,甚至會篡奪權力。一次世界大戰之時,學者們對民主政治的有效性產生了質疑,由此影響了對公眾輿論的判斷,塔爾德(Tard)等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認為,民眾受情感的控制,容易產生暴力,因此政治家必須極力控制。20世紀初,有的學者批評公眾輿論一詞的含義不清晰,一群美國學者開會討論什么是公共輿論,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因此有些學者提出了用“態度”替代“公共輿論”[4]3-13。

由此,可以看出西方傳統學者對公眾輿論的研究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公眾輿論與政治理論相關。即把公眾輿論與法律、政治制度聯系起來,公眾輿論能夠影響統治者的決策。二是對公眾輿論的肯定大于否定。有的認為公共輿論可能隨意波動,容易被假象所蒙蔽,但多數學者肯定了公眾輿論的作用,認為公眾輿論代表正義的聲音,對政府的施政進行監督,是民主政治的標志。三是對公眾輿論的概念依然沒有闡釋清楚,學者們都在談公眾輿論,但什么是公眾輿論?并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

二、西方現代學者對公眾輿論的發展

西方現代學者對公眾輿論的研究基本尊重以上的思路。其一是試圖對公眾輿論做出明確的解釋;其二是在探討公眾輿論對政治的影響時,既注重利用公眾輿論有利一面,也研究如何防止公眾輿論對決策所產生的不利影響。

湯普森(George Carslake Thopson)認為公眾輿論只是一個比喻,就象國家的意愿一樣,公眾輿論只是類型的聚合,換言之在一個社會中,公眾輿論不是一類,可以大致歸為有限的幾類[5]。洛維爾(A.Lawrence Lowell)除了強調傳統的觀點,認為公眾輿論對現實能夠進行評判,公眾輿論作為對政治事務的控制手段外,也基本贊同湯普森的判斷,認為一個社會中,公眾輿論完全一致是不可能的,只可能有多數和少數之分[6]。

早在20世紀40年代,傳播學的奠基人物拉斯韋爾(Harold D.Lasswell)提出了公眾輿論是民主目標實現的手段。既然從正面評判公眾輿論,勢必對公眾輿論進行限定。采用的方式是排除法,即把屬于負面的輿論排除在“公眾”的范圍之外。在解釋“公眾”一詞時,特意與群眾(crowd)作了區分,兩者區別的標準在于前者所形成的群體是具有討論性的,如果不具有可供討論的議題,那么群體就不再扮演“公眾”的角色[7]。受此影響,布魯姆(Herbert Blumer)作了更為詳細的解釋,在比較公眾與群體的區別時,又加上了人群(mass)。在他看來,這三者都屬于群體的一種,都與受傳統規范約束的社會相區分。但三者之間也各自有特定的含義,人群的特點是:成員來自各個階層,他們是冷漠的和異化的,對世界充滿困惑,成員之間很少互動或經驗交流,組織是松散的,缺乏協調一致的行動,他們往往根據各自的需求尋找答案。譬如淘金熱、移民熱的人們組成的群體基本屬于人群的范疇。但是人群一旦被組織起來,協調一致地行動,人群的行為即終止。與人群不同,群眾的成員經歷過磨練,成員間進行過互動,從而最終導致成員間的關系變得和諧,行動變得一致。而公眾是圍繞某個議題而形成,他們對該議題產生不同的意見和主張,經過討論最終達成一致,一致性的結論即是公眾輿論。討論的過程意味著爭議的各方對議題本身的理解,意味著共享他人的經歷,愿意做出妥協和讓步。經過討論之后所形成的對該議題的共識不一定是明智的,但一定是理性的。布魯姆指出,公眾輿論最終有效與否,取決于傳媒機構能否提供充足的信息,以及提供信息的角度多樣,以及人們能否自由討論這些信息[8]。布魯姆對公眾輿論的重新解釋,進一步明確了人們對公眾輿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回應了傳統的公眾輿論正反兩方面的問題,如何防止公眾輿論的虛假、情緒性的沖動,他的回答是討論,以證據說服他人,最終達到一致。endprint

麥庫姆斯(Max McCombs)等在解釋公眾輿論時,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公眾作為群體的一種,與人群和群眾相對,具有明確的邊界,對于影響他們群體的主要議題能夠積極參與。公眾的目標在于允許各種決策過程提出自己的意見,最終符合理性的共識,盡管短期意見出現分歧,但長遠來說,公眾作為一個群體是完整的。公眾輿論的形成即是一個社會過程也是一個傳播過程,所謂公眾輿論是“在一個較大的共同體內的群體,就政治和公民事務所達成的集體性共識?!惫娸浾搹娬{的是過程而不是結果,在共識形成過程中的對話和思考是公眾輿論的核心要素。公眾輿論形成和改變依賴傳播(communication),在他看來,如果沒有傳播,既沒有公眾,也不會有輿論。因為公眾的形成在于每個個體與他者就主要的議題相互交流,而我們的輿論則反映了我們希望將我們的立場傳播給他者[9]。

哈貝馬斯則在公共領域的背景下來探討公眾輿論。他認為,公共性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它是和私人領域相對立的?!坝行r候,公共領域說到底就是公共輿論領域,它和公共權力機關直接相抗衡。有些情況下,人們把國家機構或用來溝通公眾的傳媒,如報刊也算作‘公共機構。”[10]2所謂的公共領域最主要的特征即是以公眾輿論的形式向政府施加壓力的。何謂公眾輿論?他提出了與布魯姆類似的觀點,即議題的討論。他認為,在公共領域中,完全是以觀念、意見為中心的,這里的觀念和意見也必須經過一個討論的過程,通過論證來說服他人?!爸挥挟敼娸浾摶蚨嗷蛏偈墙涍^討論,即根據重要信息、具有充分的理由,以及是人的自發活動,能夠由下層形成時,才是有價值的?!盵11]

但與布魯姆不同的是,哈貝馬斯把公眾輿論更多地看作是政府的對立面。相對于古希臘的公共領域來說,“現代公共領域的主題由本來的市民的共同政治使命(對內是自我判斷,對外則是自我維護)轉變成了進行公開討論的社會的市民使命(保障商品交換)。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政治使命在于調節市民社會(和國家事務不同);憑著關于內在私人領域的經驗,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敢于反抗現有的君主權威。從這個意義上說,它一開始就既有私人特征,同時又有挑釁色彩。”[12]55這種政治公共領域對政治批判的武器是公眾輿論。哈貝馬斯說:“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當中形成了一種政治意識,針對專制統治,它提出了普遍而抽象的法律概念和要求,最終要認識到應當將公眾輿論當作這種法律的唯一合法源泉?!盵12]57

換言之,如果公眾輿論被政府或是某些利益集團所操作,公眾輿論就失去了其固有的本質。哈貝馬斯敏銳地觀察到,現在的輿論管理者吸取了廣告的因素并遠遠超過了廣告。如他們在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時,不是重點宣傳自己主張的合理性,而是側重于考慮如何讓公眾接受,操縱公眾輿論的變化過程。“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它有計劃地制造新聞或利用有關事件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在此過程中,它嚴格運用心理學和特定技術、形象宣傳技術,與大眾媒體結合,這些媒體已屢試不爽的人類基本話題:浪漫愛情、宗教、金錢、兒童、健康以及動物?!盵10]229廣告的技術遵循一個基本原則:廣告絕對讓人看不出是私人利益的展示。而輿論的管理者也是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時,“賦予了所宣傳的對象一種公共利益物品的權威——這是一種有待制造出來的幻影——讓具有批判意識的私人組成的公眾自由地形成對它的看法。”[10]229就像消費者受到廣告的宣傳,以為自己決定購買廣告的商品一樣,公眾贊成輿論管理者所宣傳的主張,以為是自己的決定,實際上這是一種精心策劃的“公眾輿論”。哈貝馬斯認為,這種人為造成的“公眾輿論”與經過相互長期啟蒙而最終達成的共識并沒有太多的共同之處?!耙驗椤毡槔媸枪_競爭的輿論據以理性地達成一致的基礎,而特殊的私人利益的自我宣傳把這種‘普遍利益拿來為自己服務,因而這種‘普遍利益已經徹底消失了?!盵10]230歷史仿佛又回到了從前,這種表面上是為公共利益,實際某些特殊的公共領域帶有了封建的形式:“‘供應商在準備追隨的消費者面前披上了代表型的外裝。公共性仿造了過去那種代表型公共領域賦予個人魅力和超自然權威的神圣光環?!盵10]230由此,民主政治遭到了歪曲。哈貝馬斯認為,這種操縱公眾輿論,政治意志形成于組織和政黨的過程,“與其說是適合社會民主法治國家,不如說是適合開明專制下的極權主義社會福利國家:一切為了人民,但一切都沒有經過人民?!盵10]252

正常的狀態應該是,公眾輿論對行政權力進行監督,但是這種監督權,哈貝馬斯稱之為交往權力。這里所說的交往是指人們面對重大的議題時,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通過討論、交流,通過一定的程序形成公眾輿論,權力不是指帶有明確制度規定的權力,而是具有權力的影響,即公眾輿論形成的壓力影響政府的決策。非正式的交往權力不但是社會敏感的傳感器,而且還是社會問題的放大鏡,只有對某些問題放大,才能對權力體系尤其是對議會施加影響。哈貝馬斯說:“從民主理論角度來看,公共領域還必須把問題壓力放大,也就是說不僅僅察覺和辨認出問題,而且令人信服地、富有影響地使問題成為討論議題,提供解決問題的建議,并且造成一定聲勢,使得議會組織接過這些問題并加以處理?!盵13]

針對有學者偏愛態度而舍棄公眾輿論的作法,卡茨(Daniel Katz)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比較了輿論與態度的差異,在此基礎上探討了公眾輿論的性質。態度指個體的行為傾向,以一種贊成或反對的方式用來評判他的世界中的某些象征、目標或方面。輿論是態度的言語表達,但輿論也可能通過非言語的方式表達。態度包括情感,或喜歡或不喜歡的感覺;認知,或信念;行為傾向[14]。注意的是,態度和我們所理解的公眾輿論有所區別。前者指個體層面,后者指集體層面。公眾輿論的四個階段:議題的突出,討論,形成路徑,解決[15]。盡管卡茨看待公眾輿論的角度有異,但是得出的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現代西方學者對公眾輿論的論述基本繼承了傳統學者的看法,譬如把公眾輿論看作是民主政治的標志,是對政府的監督。針對之前對“公眾輿論”的消極看法,他們則用排除法,即把積極的方面歸于“公眾”,消極的方面歸于“群眾”。在肯定“公眾”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解釋了如何獲得積極的意義。具體說來,公眾是圍繞議題而形成,他們因議題而產生分歧,但由分歧通過討論達到相互理解,最后達成一致的結論,這種結論就是公眾輿論,這樣就防止了公眾輿論不利的一面。因此,這些學者在對公眾進一步厘清時,也不知不覺地把公眾輿論的概念縮小了,公眾輿論逐漸變成了一種評判民主政治的標準,變成了一種政治理想。endprint

但理想化也可能帶來另一個結果:變得高不可攀,現實中很難找到符合的對象。基于此,有學者對公眾輿論表達不同的看法。W·蘭斯·本奈特與羅伯特·M·恩特曼在解釋公眾輿論時,認為公眾輿論是一種假設,“指的是一些顯著的、由媒體塑造的現象。塑造輿論的過程—選擇、強調、提煉、進行完整連續的表述并刪除那些不相關的內容,是形成這種假定的前提?!痹谶@里,他刻意用人數的多少來解釋公眾輿論,“公眾輿論指個人參與社會活動時所持意見的多數(有時也指少數意見),即一項政策旅行時,觀察家們所認為的多數意見所形成的社會力量?!奔匆粋€社會中代表了大多數民眾所認可的意見即是公眾輿論。他們同時承認,公眾輿論一詞意義較為含混,上至政治人物下到普通百姓都在使用。為此,他從公眾輿論中抽出四個參照項,意在說明公眾輿論如何在20世紀形成并進而影響政策決策和立法。其一,民眾意見,指的民意測驗、投票、選舉中個人意見的總和;其二,活躍的公眾意見,指的是積極參與政治、信息豐富、有組織的公民的意見,這些公民在競選中最容易被發動起來;其三,潛在的公共意見,指當政策辯論結束后形成的公共意見,或人們在民主政治活動正進行到白熱化時在照此混亂的、變化不定的意見之下所感到的真實的內容;其四,感覺到的多數,指的是大多數觀察家們,包括記者、公眾成員對公眾立場的感知[16]。兩位學者并沒有過多強調圍繞議題所產生的分歧和討論,而是刻意描述了公眾輿論與媒體的作用,以及與政策間關系,可以說,他們的解釋更具操作性。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差別,在于兩者的角度是不一樣的。本奈特與恩特曼之前的學者所發表的都是研究性的文章和著作,追求的是觀點的創新,寄予某種理想,以及尋求某種對策。因此可能導致解釋公眾輿論時帶有理想的色彩和針對性的建議。而本奈特與恩特曼所寫是一本教材,教材的編寫要力求概念的準確,基本能夠反映學術界的研究狀況,基于這種考量,他們既要關注公眾輿論的積極方面,也要關注消極方面。這點我們在卡羅爾J·格里恩(Carroll J· Glynn)等所編寫的《公眾輿論》中也可以看到,他列舉了五種解釋:公眾輿論是個體觀點的聚合;多數信念的反映;建立在群體利益沖突的基礎上;是媒體和精英觀點的反映;是一種虛構。其中最后兩種觀點明顯反映了公眾輿論的消極方面。那么,究竟哪一種解釋更合理呢?他們認為,應該根據研究類型和當時的歷史條件等來確定[17]。換言之公眾輿論是情景性的,隨著條件的改變公眾輿論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早期有學者把“輿論”與“態度”等同,但兩者還是有些差別的。文森特·普萊斯(Vincent Price)談到了三點區別。格里恩等認為輿論是情景性的,這點普萊斯也認同,并將其作為與態度的重要區別,態度是綜合的、固定的,不是根據情景的改變而展現一面。除此之外,他還談到了其他兩項區別:其一,輿論是可觀察到的,是對某一議題或問題的言辭反應,態度則是隱蔽的心理傾向;其二,態度更多地指向情感,而輿論更多側重于認知(如支持或反對某些政策、政治家或政治團體的理性決定)[18]。

三、中國學者對輿情的解釋

“輿情”一詞,在中國古代就出現過,但作為一個現代意義的輿論范疇的概念,則是在21世紀初提出的,而為大家所廣泛知曉則是在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后。這次全會上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在《決定》中提出了加強輿情管理的要求。

目前,學術界對于“輿情”并沒有形成統一的概念界定。很多研究者對于“輿情”大多是從字面上予以解釋,例如,趙緒生認為“簡單地說,社會輿情是指社會輿論反映的社會公眾具有普遍性的情況?!盵19]除此之外,很多人對于“輿情”只是從感性的層面上加以理解,例如,“我們應注重對社會心態的研究,準確分析把握社會輿情,以群眾情緒為第一信號,時刻關心人們在想什么,說什么,關注什么,找出其心理特征和需求?!盵20]

《輿情研究概論》是我國第一部輿情基礎理論專著,王來華對于輿情下了如下定義:輿情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空間內,圍繞中介性社會事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作為主體的民眾對作為客體的國家管理者產生和持有的社會政治態度[21]。王來華將“輿情”限定為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對于“輿情”做出了一種狹義的解釋。

張克生認為,輿情可以分為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廣義輿情被定義為:國家決策主體在決策活動中必然涉及的、關乎民眾利益的民眾生活(民情)、社會生產(民力)和民眾中蘊藏的知識和智力(民智)等社會客觀情況,以及民眾在認知、情感和意志基礎上,對社會客觀情況以及國家決策產生的主觀社會政治態度(民意)。簡化講,就是社會客觀情況與民眾主觀意愿,即社情民意。而狹義輿情則可相應表達為:在關乎民眾利益的民眾生活(民情)、社會生產(民力)和民眾中蘊藏的知識和智力(民智)等的社會空間內,民眾面對國家決策等中介性社會事項,在認知、情感和意志基礎上產生的社會政治態度(民意)。他認為作為民眾社會政治態度的狹義輿情是作為社情民意(四民)的廣義輿情的構成部分與核心內容[22]。相對于王來華的定義,張克生對于“輿情”的理解更為全面,但兩人都把民眾的社會政治態度作為“輿情”概念的核心,而且兩者的解釋中,均把“態度”與“輿論”的概念相混。

王建龍認為,“社會輿情,是一定時期、一定范圍的群眾對社會現實的主觀反應,有自身產生、發展、傳播、變化的規律。社會輿情一旦產生,就具有波狀擴散的傳播特性,具有同類群體疊加反復、快速擴散的傳播特點。社會輿情的漲落變化與社會矛盾運動相對應,不同群體既因各不相同的矛盾產生不同的輿情,又因不同時期矛盾的轉變交替導致不同輿情的消長?!盵23]相對于王來華與張克生,王建龍的定義更側重于對于輿情發生規律的概括,對于“輿情”的解釋比較模糊。

劉毅認為,“輿情是由個人以及各種社會群體構成的公眾,在一定的歷史階段和社會空間內,對自己關心或與自身利益緊密相關的各種公共事務所持有的多種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交錯的綜合?!盵24]劉毅的定義,把“輿情”中的“情”做了擴大化理解與闡釋,但筆者以為此中解釋的意義不大。endprint

盡管不同學者對于“輿情”的概念界定不同,但是從不同的定義可以歸納出“輿情”共有的特征。其一,社會公眾的主體性。雖然,學者們對“輿情”的定義不同,但是,他們都強調社會公眾是“輿情”的主體。社會公眾圍繞公共事物的主觀情感表達是構成“輿情”的基礎,沒有社會公眾對于公共事物的主觀性評價和情感表達也就無所謂“輿情”。其二,輿情的客體是公共事務?!拜浨椤碑a生于公共空間,但是并不是所有發生于公共空間之內的社會熱點事件所產生的社會反映都是“輿情”。此處所指的“公共事務”是指與社會公眾利益休戚相關的,歸屬政府部門所應管理的事宜。其三,主觀判斷性?!拜浨椤笔巧鐣妼ι婕暗阶陨砝娴墓彩聞盏膽B度與意見,但它更多的是來自于社會公眾的主觀性感受,缺乏客觀的測量體系,它表現為社會公眾的情緒反映。其四,依托載體的特定化。輿論(是否是“輿情”)與傳播工具的關系是考察輿論(是否是“輿情”)的一個獨特的研究角度,在一般的社會輿情中,依托新聞媒體發展的輿情非常強勢,而且成為社會輿情的主要形式。

四、輿情發展成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可行性

輿情能否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關鍵在于是否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并有自己獨有的概念、術語以及有一套成熟的理論。

輿情作為一門學科首先要與公眾輿論區別開來,對西方學者來說,公眾輿論是政治學、社會學、傳播學等諸多學科關注的對象,但現在基本把公眾輿論歸入到傳播學,具體是政治傳播學研究的范疇。如果輿情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要在解釋方面與公眾領域有所區別。

對此我們要做兩方面的分析,如果對照中國學者對公眾輿論的解釋,我們會發現輿情的解釋與之無異,但與西方的解釋相比差別明顯。

中國學者大多探討把公眾輿論稱之為“公共輿論”。他們的解釋也大同小異。劉建明認為,“公共輿論是相對于階級輿論、團體輿論和群體輿論而言的,是不同階級、不同團體和群體的人對社會問題所持有的一致意見,是人類社會中普遍的集合意識和整體知覺?!盵25]該定義中強調了意見的一致性。孟小平認為,“公共輿論是指公眾對其關心的人物、事件、現象、問題和觀念的信念、態度和意見的總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并對有關事態的發展產生影響?!盵26]該解釋不但強調了意見的一致性,也強調了強烈程度和持續性。陳力丹的解釋有些類似:“公共輿論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盵27]

與上述定義不同的是,程世壽認為,“公共輿論是一個歷時性概念,它是一個歷史范疇,應從歷史角度出發來闡釋其內涵”。他把公共輿論定義為:“社會公眾對于公共事務的議論通過公共論壇的擴散而形成的公共意見,它是民意和眾意的反映,是人民的精神、愿望和意志的總和?!盵28]他強調了“公共論壇”這一載體,也強調了“公共事務的議論”,部分與西方所討論的公眾輿論的概念有重合。

從中國學者對公共輿論和輿情的解釋可以看出兩者的共性,即他們所說的無論是輿情還是公共輿論,所研究的都是公眾面對公共事務所形成的公共意見。在中國來說,公共輿論和輿情所探討的基本是同一個對象,他們解釋的內容差別不大,兩者可以混用。這樣,我們很難建立起一門獨立的輿情學。

但是如果將輿情的解釋,與西方的公眾輿論的解釋相比,輿情帶有明顯的特色。其一,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中國的輿情多是政府或科研部門針對部分民眾的態度所進行的調查,中國學者對輿情的重視多是因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而西方的公眾輿論完全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過程,公眾對議題的討論,通過媒體等表達出來。西方學者也重視公眾輿論的研究,但主要原因在于公眾輿論是與選舉密切相關,公眾輿論基本能夠反映選民的心理,最終決定權力的歸屬。其二,公眾的廣義與狹義。中國學者對公眾并沒有詳細解釋,他們基本在廣義上運用“公眾”這一概念,包括了各個社會群體。西方的“公眾”則只是對議題進行討論而形成的群體。其三,議題有無討論。中西方都強調公眾面對公共事務,但西方學者強調面對議題產生分歧之后的討論,中國的學者基本忽略這一環節。其四,對政府有無監督。西方學者一直把公眾輿論看作民主政治的標志,是對政府監督的有效工具,中國的學者基本忽略此方面的內容。因此,中國的輿情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輿情學完全可行。但必須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概念、術語,最重要的是要構建適合中國輿情的理論,這樣才能稱之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在發展中國特色輿情學的同時,不能閉門造車,還需要吸收西方公眾輿論的相關理論知識,其中如何吸收是一個關鍵問題,照搬照用顯然不可行??梢?,中國輿情學要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我們不妨在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輿情學的同時,保留西方學者把公眾輿論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觀點,兩者并行不悖,即公眾輿論、輿情可以得兼。

參考文獻:

[1]郜書鍇.“公共輿論”還是“公眾意見”——兼對public opinion術語不同翻譯的商榷[J].國際新聞界,2009(10):22-26.

[2]王來華.輿情研究與民意研究的差異性[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336-340.

[3]馬獻忠.輿情研究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前景廣闊——關于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輿情研究與學科建設的思考[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9-25(5).

[4]Paul A.Palmer.The Concept of Public Opinion in Political Theory.Bernard Berelson and Morris Janowitz ed.,Reader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Enlarged Edi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1953.endprint

[5]George Carslake Thopson.The Evaluation of Public Opinion.Bernard Berelson and Morris Janowitz ed.,Reader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Enlarged Edi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1953: 14-20.

[6]Thopson.The Nature of Public Opinion.Bernard Berelson and Morris Janowitz ed.,Reader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Enlarged Edi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1953: 21-27.

[7]Harold D.Lasswell.Democracy Through Public Opinion.George Banta Publishing Company,1941: 20.

[8]Herbert Blumer.The Mass,The Public,and Public Opinion.Bernard Berelson and Morris Janowitz ed.,Reader in Public Opinion and Communication,Enlarged Edition.New York: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1953:43-49.

[9]Max McCombs etc.,The News and Public Opinion:Media Effects on Civic Life.Malden,MA: Polity Press,2011:1-3.

[10]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曹衛東,等,譯.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2.

[11]哈貝馬斯,郭官義.現實與對話倫理學[J].哲學譯叢,1994(2):35.

[12]哈貝馬斯.合法化危機[M].劉北成,曹衛東,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3]哈貝馬斯.在事實與規范之間[M].童選駿,譯.北京:三聯書店,2003:445.

[14]Daniel Katz.The Func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Attitudes.The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Vol.24,No.2,1960: 163-204.

[15]Daniel Katz.Supplement: Attitude Formation and Public Opinion,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Vol.367,1966: 150-162.

[16]W.蘭斯.本奈特,羅伯特.M.恩特曼.媒介化政治:政治傳播新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53-156.

[17]Carroll J.Glynn,etc.,Public Opinion,second edition,Cambridge,MA: Westview Press,2004:19-22.

[18]普萊斯.傳播概念[M].邵志祥,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60-61.

[19]趙緒生.構建和諧社會發揮社會輿情的社會化整合作用[J].新東方,2006(2):7.

[20]本刊評論員.講究引導藝術有效引導輿論[J].新聞導刊,2005(2):1.

[21]王來華.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32.

[22]張克生.國家決策:機制與輿情[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17.

[23]王建龍.把握社會輿情[J].瞭望,2002(20):10-14.

[24]劉 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1-52.

[25]劉建明.基礎輿論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8.

[26]孟小平.解釋公共關系的奧秘——輿論學[M].北京: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36.

[27]陳力丹.輿論學——輿論導向研究[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9:11.

[28]程世壽.公共輿論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3:11-14.

責任編輯 凌經球endprint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波多野结衣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亚洲毛片| 国产第二十一页| 免费一级α片在线观看| 国产乱人免费视频| 四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无码| 午夜视频在线观看区二区| 亚洲精品另类| 99精品影院|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 三上悠亚一区二区| 999国内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 精品国产www| 91精品专区国产盗摄| 99人体免费视频| 99在线国产| 欧美午夜理伦三级在线观看| 天天操精品|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免费看一级毛片波多结衣| 日本人妻丰满熟妇区| 国产乱子伦视频在线播放| 99久久精品国产自免费| 国模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免费亚洲成人| 午夜老司机永久免费看片| 无码人妻免费| 国产三级a| 国产无吗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欢| 午夜天堂视频| 在线观看精品自拍视频| 青青青国产视频手机|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99999久久久久久亚洲| 成人免费一级片| 亚洲丝袜中文字幕| 香蕉视频在线精品|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丁香六月激情综合| 99久视频| 最新痴汉在线无码AV| 四虎国产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亚洲人人视频|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视频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网站|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2020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丝袜第一页|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 久久亚洲高清国产| a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精品男人天堂| 色爽网免费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老司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久久国产亚洲偷自| 亚洲综合色吧| 免费一级毛片| 高清码无在线看|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青青久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成人第一页| 老司机精品一区在线视频 | 精品一区国产精品|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