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安國
面對知識經濟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作為在未來經濟與社會發展中肩負著使命的現代中職教育,應該怎樣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這是需要中職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傳統觀念,學歷崇拜、輕視技能的人事管理制度,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偏愛”普通教育等現狀,導致了職校學生社會地位較低,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吸引力。
眼下,中職教育仍然存在著招生難和就業難問題,關鍵是就業難。中職畢業生若能如愿就業,使自己所學的技能有用武之地,那么,中職學校就對學生有了吸引力,招生難的問題也就會迎刃而解。多年的職業教育實踐經驗證明,只有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才能有效增強中職教育吸引力,提升中職學生就業率。
一、樹立正確的人才培養觀念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加快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轉變的關鍵時期,實用性技術人才短缺仍是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作為培養實用性技能人才的中等職業教育,在人才觀念上,亟需破除輕視技能型人才的桎梏。我們要認識到:中等職業教育正承載著“服務產業建設、促進人的發展”的雙重歷史使命,成為造就我國現代化建設高素質產業大軍的主要力量。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數以百萬計的高水平專業人才,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不僅是為中職生就業、實現人生價值搭建了一個平臺,更是為了承載未來國家經濟發展的使命。
為此,我們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始終追求“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的職業教育終極目標,立足校情多策并舉,積極實施“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從思想認識上,樹立中職生也能成才、也是人才的觀念。
二、積極探索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和規律
學校應根據人才市場的現實需要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潛在要求,積極尋求與所開設的專業課程相對的企業和廠家;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合作企業和技能崗位。
“訂單式”人才培養應是讓學生進入學校后以企業準員工的身份接受職業教育,形成招生與招工結合、實習與就業同步的校企“零距離”合作教育模式。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合理地將企業人力資源開發計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對接,使企業人力資源開發和學校教學環節緊密結合,教學針對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
“訂單培養”模式一般有以下幾種形式:①一個專業對應一個企業的培養形式。②一個專業對應一個行業協會的培養形式。③多個專業對應一個企業的培養形式。④多個專業對應多個企業的培養形式。采用何種“訂單式”培養形式,都要根據專業設置、學生規模以及企業的實際需求而定。
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中職教育的發展方向,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目前,我校所開設的專業已與10余家企業實行了校企合作,并實現“訂單培養”。例如:機械制造專業已與河南駿通車輛有限公司合作,電子電器專業已與三門峽鵬飛電子有限公司合作,食品加工專業已與鄭州益輝食品有限公司(臺資)合作,汽車專業已與三門峽瑞通汽車銷售服務有限公司合作,計算機及電子電器專業已與上海晨興希姆電子有限公司(日資)合作。學生到校后,校方與合作單位簽訂培養協議,畢業后,由學校辦理畢業證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由對口單位接收上崗。近年來,我校已有300余名畢業生進入數十家聯合辦學企業就業,學生就業率達到97%,就業鞏固率達95%,實現了良好的就業率。
三、完善“校企合作、訂單培養”長效機制
實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要求校企雙方通過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協議(“訂單”),形成一種法定的委托培養關系,進而明確校企雙方的職責,學校保證按照企業需求培養人才,企業保證錄用合格人才。“訂單”教育在根本上不是訂數量,而是訂質量和特色,實施“訂單”教育擺在學校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培養出真正受企業歡迎的高素質人才,這是“訂單”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
為此,我們必須建立一種“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長效機制。特別應在學生的選拔機制、校企雙方的激勵機制以及學生、學校和企業三方的責任共擔機制等方面進行大膽探索和有益嘗試 。
總之,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優質的人才資源,也給學校辦學帶來新的機遇,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要充分認識“校企合作、訂單培養”的重大意義,不斷創新思路,完善工作機制,努力開創中職教育工作新局面。(本文系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立項課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項目編號:ZJB14228 項目類別:規劃項目)
(責編 李亞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