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蘭
摘 要: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節奏的加快,當今社會對情商愈發重視,這就需要現今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學會運用語文所特有的美質和感染力對學生的情商進行培養和引導,讓學生真正擁有自主自發、待人友善、堅強、勇敢等全方位的良好情感品質,讓每個學生都能時刻體會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對其人生的影響,從而積極健康地面對學習,也使學生在以后走向社會時能夠更輕松地面對生活中的壓力。
關鍵詞: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語文教學;情商培養
情商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質,主要表現在認識自我、管理情緒、自我激勵、認知他人、交際管理等五大方面,也是一個人能否取得成功的一大重要因素。當孩子成長到青少年時期,腦部和生理發育以及思考方式都發生重大轉變,是發展情商的最為關鍵的時期。本文對語文教學中情商教育面對的阻礙以及提升方法進行分析。
一、語文教學中情商培養存在的問題
1.老師的教學方式傳統陳舊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許多語文教師還未能改變生澀古板的傳統教學方式,即:我講你聽、聽懂就背的方式,僅僅注重對知識和技巧的傳授,從而缺少了和學生間情感的交流,使得師生間的距離越拉越遠,在師生間產生了一條難以逾越的心靈溝壑,情商培養無從談起。
德國哲學家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說過:“真正的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這句美麗的教育格言告訴我們,教師只有打開學生心靈的窗口,才能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敬,才能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2.學生對語文學習不感興趣
很多學生坦率地表示對語文的學習毫無興趣,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方面:教學方法的趣味性不足,難以吸引學生、調動學生聽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語文學習的渠道過于單一,課堂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場所,語文課本成了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語文的唯一用具;
教師自身對教學沒有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課堂教學缺乏足夠的激情,學生又怎么會滿懷激情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呢?另外,有些理科學生本身對語文不感興趣,大量的數理化練習擠占了學生課外閱讀和實踐活動的時間。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語文的熱情。
3.忽視語文教材中的情商因素
語文教育其實就是對學生人文素養和人格的培養,語文教材中有不少情商教育因素,可是大多卻被老師和學生忽視。語文課程標準認為:“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構成一堂課的三個維度。而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成績高于一切,高考高于一切”的背景下,語文教學往往忽略了情商教育,只注重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訓練,認為教學中的硬件是知識、智能,硬指標是分數、升學率。這種弊端嚴重地削弱了對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培養,使語文的人文價值、情感作用流失了。
二、在語文教學中多方面滲透情商培養
1.開發學生多種情感的潛質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教師要善于安排課堂活動,并力求使每一位學生都積極參與課堂上的學習活動,還要通過活動給學生以表現自己的機會。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喜歡表現自己,以取得教師和同學的尊重與注意。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需要,如果長期得不到表現的機會,有的學生就會產生壓抑、自卑、消沉的心理。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揚教學民主精神,相信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讓他們“各抒己見”,培養他們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同時引導學生積極去探究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多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學習,自我發現,特別是討論過程中學生出現障礙而中斷或錯誤時,要多啟發點撥,盡量讓其自己完成,使學生享受到獲得知識的喜悅和成功的快樂,認識自我,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從而更加佩服教師,激發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
2.培養學生的興趣
正如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學生對語文產生了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尋幽探勝。所以,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作為語文教師,應不失時機地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多開展朗誦比賽、文學知識比賽、課本劇表演等趣味活動;恰當利用多媒體創設生動真實的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入情入境;設置適當的合作競爭小組,在合作學習中,學生要與同伴交流溝通,傾聽他人意見與想法,為了共同的目標進行探討研究,然后與其他小組競爭搶答,這就能使枯燥、單調的教學活動沉浸在熱烈、高昂的情緒氣氛之中。如此,讓學生從以往的被動、消極的“要我學”變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學會對教材進行挖掘
“文章不是無情物”。現行語文教材文質兼美,形神俱佳,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包含著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忠,對事業的追求,對信念的執著;包含著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手足之情,朋友之誼……讀一篇文章就是在和許多人對話,可以被許多情緒感染。例如,學習《廉頗藺相如列傳》,通過藺相如的一言一行培養學生“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思想。又如,《我與地壇》一課,從作者史鐵生身上,引導學生意識到每個人對自我的認識是要經歷一個痛苦的過程的,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克服情緒中的膽小和自卑。只有培養學生對自我情緒認識的能力,才能使他們對自己意識到的不良情緒進行調整,保持一個健康、穩定、平和的心態。再如《游褒禪山記》,作者從游覽山洞半途而廢后悔自己沒有堅持下去,總結出做成一件事情需要有志有力,堅持才能成功,說明堅定的意志力對成功的重要作用。等等。
教師不僅要教其“文”,還要教其“義”,深刻透徹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歷、寫作背景,力爭把作者創作時的全部激情重新釋放出來,做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對字、詞、句、修辭的潛在意義的領悟中,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與作品中的人物一起體驗感受喜怒哀樂,真正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為了真正做到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情商培養,就需要教師對學生傾注全部愛心,關心愛護每個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以滿腔熱情對待每一個學生,時時給學生以微笑、期待和贊許,與學生進行直接的感情交流,讓學生感到教師可信、可親、可愛,產生一種滿意、喜愛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每一個學生的情感,讓學生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讓情商教育水到渠成,真正培養出國家和社會所需要的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巴班斯基.論教學過程最優化[M].吳文侃,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