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公共演講技巧在口譯中的具體應用問題,提出口譯實踐中公共演講能力體現的幾個方面以及應該注意的口譯問題,以期對中國的口譯學習者和口譯愛好者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字:口譯;公共演講技巧;口譯技能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口譯,顧名思義,就是指譯員依靠口頭表達的方式來達成跨文化、跨語言的交際, 因此掌握適當的演講技巧對于口譯員來說就顯得格外重要。 特別是當口譯員以連續傳譯的方式進行工作時,往往同演講者一起處于聚光燈下, 其譯語產出亦被認為是公共演講的一種形式。 在這樣的情況下, 如果演講的方式有問題, 或者因為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譯語產出不流暢、 節奏混亂, 會降低聽眾對譯員的信任度, 即便從內容的角度來說信息忠實完整, 仍然無法達成順暢的溝通。 ?因此,一名成功的口譯員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須是一名優秀的演講者。口譯員作為次級講話人, 必須將發言人的發言效果體現出來, 這不僅僅指語言內容要準確, 也指口譯員要合理運用聲音、 姿勢、 動作、 眼神、表情等, 出色的口譯員能通過良好的演講表現增加聽眾對其翻譯能力和譯作質量的信任度。 但是, 口譯員與一般演講者有所不同。 口譯員對于發言的題目、 內容和發言目的沒有決定權, 也不能隨意更改發言內容, 只能通過口譯盡量達到講話者想要達到的發言效果。筆者在大量的口譯實踐中發現,演講中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儀態要求與成功口譯過程密切相關。
口譯員的口頭表達的重點在于發聲和吐字,通常所說的“字正腔圓”指的就是這兩個方面。 譯員是通過聲音搭建溝通的橋梁,對聲音科學地控制和藝術地使用是所有口譯工作者的第一門必修課。聲音的藝術主要體現在音色、音高、音量、音調、語速、連貫、停頓、變化等。
1.音色: 口譯員要具備良好的嗓音條件, 圓潤清亮是最理想的。 嘶啞或者尖細的聲音讓人聽了不舒服。
2.音高: 音高即聲音的高低,有高、中、低之分。聲音的高低取決于口腔肌肉的緊張程度, 也取決于聲音的大小和快慢。 對口譯員來說, 適中的音高是最理想的。
3.音量:口譯員可以通過控制講話時使用的氣流來控制聲音的大小。毫無疑問, 想要達到成功的交際, 口譯員首先要保證其譯語產出能夠被每一位聽眾都能聽見。一般來說, 口譯時聲音要響亮,送音有力。 使用麥克風時切忌大聲喊叫,要保持聲音的平穩和清晰。
4.音調:過高的音調會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 然而,過低的音調會造成一種死氣沉沉的感覺。 通常來說, 中音會讓人覺得較為舒適。 譯員也可以根據不同場合、 不同的發言主題來進行適當的調整。穩重而富有激情的聲音是每位口譯者需努力達到的
目標。
5.語速: 口譯速度要避免太快和太慢兩個極端。普通人講話的語速一般在每分鐘120-150個單詞, 口譯員要盡量控制自己講話的快慢, 做到不快不慢, 張弛有度。 職業譯員必須保持心態平和, 語速適中。同時, 譯員要注意適當的語速變化, 一成不變的譯語產出會造成沉悶的感覺, 不利于交際目的的成功達成。
6.連貫: 連貫指的是能夠流利地、具有邏輯性地進行表達。 結結巴巴地口譯是口譯員的大忌, 當口譯員在組織譯文碰到障礙時要學會用重復、 重復等技巧為自己贏得思考的時間, 調整節奏, 而不應語無倫次。
7.停頓: 停頓不只是口譯員在生理上正常換氣的需要,也是表情達意的需要。 口譯時要流暢連貫, 適當停頓。
8.變化: 同樣一句話, 由于語調輕重、高低長短等的不同變化,在不同的語境里, 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利用音高、 音量、 語調、 語速等的變化可表示強調或引起聽眾特別注意, 避免單調乏味, 能更準確地表達思想感情, 加強譯文效果, 保持聽眾的注意力。
吐字強調的是口齒清楚、 發音準確。 吐字的技巧不僅關系到音節的清晰度, 而且關系到聲音的圓潤、 飽滿。 要吐字清楚, 首先要熟練地掌握常用詞語的標準音。 其次, 要力求克服發音含糊、 吐字不清的毛病。
口譯員的儀態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一個方面,然而大方的儀態能大大提高主辦方和觀眾對口譯員的接受度,為成功的口譯奠定基礎。儀態包括著裝、身體姿勢、眼神交流、 手勢、表情等。
1.著裝: 口譯員的著裝必須符合相應的場合, 做到大方得體, 讓人賞心悅目, 不可招搖, 有損專業形象。 研究表明, 觀眾對于著裝跟自己相似的講話人比較容易產生好感, 也就是說, 如果你的聽眾是職業裝束, 那么他們也希望你身著職業裝, 并且服裝的樣式和顏色最好保守一些。
2.身體姿勢: 無論站、 坐、走,口譯員都要穩重、自然,舉止應體現出沉著、 自信和良好的教養。 站時兩腳自然平立, 體形端莊, 精神抖擻; 切忌低頭彎腰, 扭捏局促或將收插在衣袋里, 左搖右晃; 且不可斜肩、 偏頭、 曲頸。 入座時聲音要輕,要坐正坐穩, 不宜前探后望, 左顧右盼。
3.眼神交流: 口譯員在進行眼神交流的時候要兼顧每一個位置的聽眾,要自然、從容, 表現出信心和活力。 口譯員不能只顧埋頭看筆記或材料,必須通過眼神交流觀察聽眾的反應,接受聽眾的信息反饋。
4.手勢: 口譯員要盡量控制手勢的使用。 當然,口譯員使用肢體動作的多少要視具體的工作環境而定。 在名勝古跡從事導游翻譯的時候, 口譯員有時需要用到大量的手勢來指點和描述沿途的景點風情; 在身處莊嚴的會場或者宴會廳時, 則應避免幅度過大和不恰當的夸張手勢。
5.表情: 口譯員的表情應體現出莊重大方、 從容自信、 親切熱情。 口譯員一般應面帶微笑以示從容、 友好。 為了有效地傳遞信息、 交流感情, 要盡量避免傲慢、 沮喪、 苦惱、 不耐煩和無可奈何的表情, 如皺眉、 做鬼臉、 吐舌頭、 嘆氣、 一臉苦相等, 這些都會在聽眾中產生不良影響, 形成離心效應。
總之,口譯員在平時訓練和實際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聲音控制和恰如其分的儀態表達,避免出現不得體的儀態和不當的聲音影響口譯效果。
參考文獻:
[1]鮑剛.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
[2]雷天放 陳菁. 口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3] 任文. 英漢口譯教程[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
[4]仲偉合. 英語口譯基礎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胡青松(1980—),男,漢族,陜西安康人,安康學院外語系教師,翻譯碩士, 主要從事翻譯與英語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