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琳
摘 要:通道費現象隨著中國零售業的快速發展逐漸成為行業內部的潛在規則,隨之而來的是生產商與零售商因此引發的大量爭論甚至沖突。從新制度經濟學的角度出發,一方面對通道費產生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另一方面又討論通道費導致的零供沖突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給出一些緩和零供沖突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通道費;買方勢力;交易費用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1-0004-02
一
近年來,零售行業發展迅速,對促進商品流通、擴大消費發揮了積極作用。在從前生產型的經濟社會形態中,供應商的產量和價格決策決定了消費者購買什么以及消費者如何購買,零售商則對消費者購買決策的影響微乎其微,這在客觀上促使賣方市場勢力形成和鞏固。然而隨著服務型經濟社會形態的形成,居民收入提高,買方市場形成,零售商在銷售終端逐漸占據優勢地位,零售商往往利用其優勢地位,在交易中對供應商的利益有所損害和侵占,形成了所謂的買方勢力。
零售商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屬于產業鏈條上的縱向關系,縱向關系分析是產業組織理論中重要的內容,縱向限制是指它是處于同一產品或服務的生產或銷售階段上的經營主體之間為實現其限制某一方經營活動的目的而簽訂的長期的、具有約束力的契約。
二
隨著中國商品市場的繁榮,零售商和供應商在產業鏈中的地位發生轉變,買方市場隨之形成,零售商的壟斷性逐漸顯現出來,買方勢力是指市場的需求方直接影響市場供應方的市場變量的能力,包括控制價格,使其低于供應商的正常銷售價格或者控制交易條件,使其優于供應商的正常交易條件的能力,并且該需求方能在較長時間保有這種能力。
買方勢力體現在很多方面,包括下游零售商對終端零售市場的控制能力、對上游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買方勢力的直接表現形式以通道費為典型,通道費最早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是隨著發達國家大型零售企業的興起而出現的普遍認為它是越來越多的產品競爭有限的銷售渠道的一種必然結果,首先被綜合性超市所采用,后來逐漸擴展到其他市場,如電器、醫藥、圖書等。國內的通道費收取自家樂福超市首開先例后,其他連鎖超市紛紛效仿,無形中使通道費的收取成了業內行規。通道費并不是固定明確的一項收費,往往由各種名稱體現出來,如“進場費”、“贊助費等”、“條碼費”、“堆頭費”等等。其收取一般是企業私下協商確定的,其規模和特點比較難以估計。
理論與實踐說明,通道費來源于零售商與生產商的對市場支配力量的控制能力,即在產業鏈的縱向控制中,他們各自對產品市場中的價格、銷售量等方面的控制能力。如果生產商有充足的市場支配力量,那么將很容易產生在產品市場上的寡頭壟斷,此時零售商只能接受制造商的壟斷定價,而無法收取通道費;反之,當零售商擁有較強的市場支配力量時,相互競爭的制造商就必須支付一定的通道費來購買零售商有限的貨架空間。
三
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經典論文《企業的性質》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交易費用的概念,并通過這一概念來解釋企業存在的原因,這一概念為經濟學界的研究拓寬了視野,交易成本很快就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它還討論了企業規模的確定問題。所謂“交易成本”,就是通過市場機制組織交易所支付的成本,包括搜尋交易信息、談判及履行合約所需的監督而支付的成本。零售商所擁有的交通便捷的商店店址、專業的管理經驗、深受消費者信賴的經營特色和用戶忠誠度、以及較為穩定的供應鏈和銷售渠道,特別是在商品信息搜集與商品品質鑒定方面進行的大量專用性資產投資,形成了潛在進入者進入零售產業的經濟性壁壘,增強零售商的買方勢力的正是其相比于生產商與消費者直接交易更低的交易成本。可以說買方勢力的存在是一種可供選擇的組織制度,能夠就零售商和供應商的經濟行為進行一定的合理調整,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新的意義上的均衡結構。
威廉姆森對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進行了發展,認為組織交易的不同制度形式主要有三種:(1)企業組織;(2)市場;(3)中間組織形式(存在于企業與市場之間的各種契約安排)。可以看出,供應鏈零售商—供應商合作伙伴關系就是威廉姆斯所謂的中間組織形式。供應鏈合作伙伴的建立就是為了尋求一種節約交易費用的制度安排,順應了企業節約市場交易費用的需要,通過建立較為穩固的合作伙伴關系,從而穩定雙方交易,減少簽約費用并降低履約風險。
威廉姆斯森還總結了交易所必需的三個維度,即資產專用性、不確定性和交易頻率可以更為充分地解釋作為交易費用的通道費何以存在。
資產專用性是指某項資產能夠被重新配置于其他替代用途或是被他人使用而不損失其生產價值的程度,包括場地專用性、物質資源專用性、人力資本專用性、專項資產和品牌資產專用性。可以看到大型零售連鎖企業的所有資產從這幾個方面分析,其專用性都是非常高的,轉移到其他的用途或供其他人使用會使得收益降低,對于整個社會而言,經濟效率也會嚴重損失。
不確定性包括了事前只能大致甚至不能推測的偶然事件的不確定性和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不確定性,而且包括可以事先預料,但預測成本或在契約中指定處理措施的成本過高的不確定性。零售商的面對復雜的市場環境和瞬息萬變的消費行情,其所承擔的風險無疑是巨大的,通道費的出現正是將這些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在零售商和供應商之間進行分配,不收取通道費就意味著供應商將市場不確定的風險完全轉嫁到零售商的身上,這對于零售商而言也是不合理的。
四
前文已明確了零售商對于自身擁有的、展示產品以供出售的貨位資源的產權,而作為分工深化的結果,產權是可分解的,可以有效地提高資源配置效率,產權暗示人們是否有權利利用自己的財產去損害他人的權益。顯然,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行政規章所規定的權利,實質上是界定了經濟當事人能夠做什么或者不能過做什么的行為邊界,從而包含著一個當事人收益或者受損的權利分配。
也就是說,通過對資源的交易,零售商是有權通過通道費的收取去損害供應商的利益,這是實現經濟效率的代價。零售商承擔了高資產專用性的成本、不確定的市場風險和較高交易頻率帶來的較高交易成本,這也使得供應商可以在這些方面進行較少的成本投入,有效降低了供應商的相應成本。通道費的收取體現著供應商對零售商這些成本的分攤。但是分攤成本的邊界如何規定,也就是供應商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接受零售商對他的利益損害,才是產生諸多零供沖突的關鍵。
其次,按照馬歇爾沖突的邏輯,零售商為了獲得競爭優勢而發展連鎖,擴大經營規模,爭取在與供應商交易中的話語權,然而隨著單位成本的降低,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結果又導致買方壟斷,而壟斷的形成對競爭機制的損害是必然的,零售商利用自己的市場勢力過分擠占供應商的利潤,造成不公平競爭,會引發市場競爭沖突。
五
隨著流通在社會經濟生活中先導作用的逐步體現,零售作為流通的一個環節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也越來越重要。長期以來,由于中國零售行業分散化、小型化的經營模式,使得社會經濟運行的流通環節成本過高,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大型零售商規模化、連鎖化的發展趨勢成為必然。
零售商市場勢力的形成對于社會經濟效率和消費者福利水平的提高作用是明顯的,但為了防止買方勢力的過度膨脹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及相應成本的提高,又有必要對零售商的市場勢力進行規制,建立創造公平合理競爭秩序的制度安排。
對新制度經濟學家有關制度功能的論述加以總結,可以發現可將之歸為以下十種:降低交易費用,幫助形成合理預期,外部性內部化,提供便利,提供信息,共擔風險,激勵,抑制人的機會主義行為,減少不確定性和安全。這些存在著密切聯系的功能為我們解決通道費的問題提供了思路。主要有以下兩個途徑:
1.通過抑制人的機會主義行為或者提供有效信息,起到降低不確定性的作用,也降低了交易費用進而給經濟人提供激勵和約束的作用。在市場經濟中,制定施行禁止坑蒙拐騙的法律規則,抑制一部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市場經濟中的主體合理的預期,減弱不確定性,從而降低交易費用,達到激勵經濟人的目的。
2.通過降低不確定性而降低交易費用,起到提供激勵和約束的作用。交易主體一方對另一方的資產采購制度應當合理,比如在零供關系中,供應商的商品價格制定是容易確定的,但是零售商所承擔的市場風險、專用性極強的資產等等如何應當有一個公平合理的定價方式,然后以通道費的名義合理征收。在明確的制度約束和資產定價規則下,不確定性得到降低,也就約束了買方勢力下零售商對供應商濫收通道費的行為。
參考文獻:
[1] 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M].張維迎,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 科斯.企業的性質[G]//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3] 段文斌,陳國富.制度經濟學—制度主義與經濟分析[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4] 馬龍龍,裴艷麗.零售商買方勢力的濫用及其對策研究[J].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5).
[5] 蘭蕾.“通道費”應受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制嗎?[J].特區經濟,2005,(6).
[6] 洪夙,郁義鴻.排他性和越下的縱向控制:關于獨占交易理論的研究評述[J].產業經濟研究,2005,(4).
[7] 汪浩.通道費與零售商市場力量[J].經濟評論,2006,(1).
[8] 廖成林.通道費與零售渠道中的產品多樣性分析[J].工業工程與管理,2007,(3).[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