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偉康 侯軍岐
摘 要: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不僅僅是新技術的推廣過程,更關系到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關乎國計民生,因此必須重視農作物新品種在技術擴散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有效解決。通過研究農作物新品種技術的擴散機理與新品種擴散的幾種常見模式,并針對現行的幾種模式提出建議,為新品種的技術擴散提供借鑒。
關鍵詞: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擴散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1-0031-03
引言
農作物優良品種的大面積推廣應用對農業生產發展有極大的促進作用。近年來一大批優質高產穩產和專用型優良新品種出現在種子市場中,既豐富了種子市場,也為農民選擇良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但從實際情況看由于新品種推廣工作中一些環節未做到位,有明顯增產潛力的新品種并不能很快為農民接受、推廣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另一方面,近年來,轉基因技術的迅速發展,也為農作物品種的改良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從品種改良的角度看,轉基因技術的發展仍然為農作物新品種技術創新提供了一個巨大優勢。然而社會對轉基因技術的認知不夠全面,加之轉基因品種在技術擴散中遇到的許多問題,也對農作物轉基因新品種的技術擴散產生阻礙。
本文著重分析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的過程機理,理清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中的主體與影響技術擴散的因素,并分析現行的幾種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推廣模式,嘗試在既有模式中找到新的突破點,為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提供借鑒。
一、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機理
(一)技術擴散的一般過程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認為,技術擴散過程分為技術發明、技術創新和技術擴散三個不同階段,技術擴散發生在發明和創新以后。成功的技術創新在給創新企業帶來超額利潤的同時,必將產生強大的示范作用,引起其他企業的競相模仿,導致技術創新擴散和超額利潤的消散。技術創新是一種新技術或者新發明的第一次商業化的應用或一種新方法的使用。而將技術創新的大面積或大規模的模仿視為技術擴散。
在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中,新品種技術的發明即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研發;技術創新的過程則是農作物新品種的第一次實踐性種植,即采用一種新的方法;新品種技術的擴散過程是農作物新品種技術的大面積、大規模推廣,直至新品種帶來的技術優勢逐漸消散的過程。由此,根據技術擴散的三個過程,我們能夠找出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過程中的各階段擴散主體,并找出其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和修正。
(二)新品種技術發明—技術擴散過程機理
1.新品種研發機理
農作物新品種的研發主體主要有非營利性的科研院所、半營利性的高等院校、營利性的農業企業三個。
新品種研發的科研院所,如農業研究院、作物培育中心等,一般由國家設置,政府出資支持,為發展農業提供良種保障,科研機構的研發方向受國家政策的影響與農業發展方向的要求,受本級農業主管機構的領導。一般來講,公立科研院所的新品種研發可靠性高,資金充裕,技術力量雄厚,新品種質量能夠得到保障,但研發進程緩慢,研發效率相對較低,受政策的影響明顯。
半營利性的高等院校對于新品種的研發一般由院校下設的農學院來承擔,高等院校的農業研究機構對于新品種的研發一方面受國家、院校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受研發成果的商業價值影響。高等院校的新品種研發具有研發資金不穩定,受研發項目與院校政策影響較大的特點,但具有新品種研發機構的高等院校,一般都具有完善的技術力量與配套設備,研發效率也相對較高,新品種的市場投入也比較迅速。
營利性的農業企業一般由下設的企業研發中心來執行研發新品種的任務,也有專門的種子企業只從事新品種的研發與銷售業務。由于企業的營利性特點,企業進行的新品種研發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農作物的市場表現與新品種的應用前景是最大的兩個影響因素。此外,國家給予的政策性補貼也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而農業企業的企業主體地位也導致了一般的農業企業新品種研發具有技術力量相對薄弱、資金支持不穩定、受市場影響大等缺點,但是企業的主體地位也決定了農業企業在研發作物新品種時具有最高的研發效率與高資源利用率的特點。
2.新品種技術創新機理
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創新是指作物新品種的第一次應用,即進入實踐種植過程中,作物新品種技術創新的主體一般是大農場主、承包戶、普通農戶。
大農場主與承包戶類似,兩個都是具有大面積可種植土地的技術創新過程主體。雖然作物新品種已經在研發期間經過多次種植試驗,但是作為農場主與承包戶的第一次采用新品種種植,為避免承擔新品種的種植風險,種植面積一般來說都相對較小。兩者一般都采取試驗的心理進行種植,以驗證新品種是否是良種,是否比原有品種更加具有經濟效益。相對的,大農場主與土地承包戶對新品種的接受度也很迅速,一旦證實是高產高效的作物新品種,其推廣速度也具有高效率,會迅速展開新品種的種植。
普通農戶一般具有有限的作物種植土地,對作物新品種的反應也比較緩慢,對于新品種的第一次應用也往往發生在大農場主與大承包戶的種植以后。對于普通農戶,作物新品種對于作物的經濟效益提升性往往沒有大農場主顯著,新品種的第一次實際種植往往是由于新品種的推廣宣傳與實際種植成果的直接展現,語言傳播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普通農戶對于新品種的接受也不需要經過種植試驗,而是直接在換季種植時采用新品種。從眾行為是普通農戶的直接表現。
3.新品種擴散機理
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的過程主要是將新品種技術大面積、大規模推廣的過程,新品種技術擴散的主體一般有各級農業部門、農業企業、以及農民合作組織。
各級農業部門的新品種推廣是政府對農業支持政策的體現。各級農業部門至各級種子站,都有負責推廣國家選育的良種的責任。由政府支持的各級科研院所或高等院校研發的農作物新品種,在選育、試驗成熟后,由各級政府農業部門負責向大承包戶、普通農戶推廣。各級農業部門一般具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來實施新品種的推廣,通過采取政策宣傳、低價引導等策略來完成新技術的擴散過程,但是也往往存在推廣效率低下、推廣措施接受度不高以及脫離生產實際等缺點。
農業企業推廣的農作物新品種一般是企業自身研究機構研制的或者企業代理的作物新品種,由于新品種的推廣成本與效益直接關系到企業自身,農業企業的新品種推廣一般具有高效快速的特點。但受制于企業的規模與推廣投入,企業對于新品種的推廣一般不會大規模長時間的持續下去,一種新品種打不開市場,往往會被放棄。而且,企業推廣新品種的過程中也存在虛假宣傳、新品種質量可靠性低等缺點。
農民合作組織對于新品種的推廣往往是由組織特性決定的。農民合作組織是一個互助合作組織,組織靠個體實現整體利益,因此組織對于每個種植個體的種植效果都保持關注。對于新品種的接受程度也較高,一旦經過實際種植的農作物新品種產生良好的種植效果,組織便會迅速推廣這種農作物新品種,以提高整體的經濟效益,實現整體利益。但是,農民合作組織對于作物新品種的反應往往比較遲緩。
二、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模式
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并不是由單一單位來實現的,而是經由多方面合作來完成的。在實際中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技術擴散模式:
(一)“科研機構/高等院校+農業企業”模式
科研機構主要是單一的企業性質的新品種研發單位與高等院校的作物新品種研發中心,有時也包括公立科研院所。這些科研機構通過事先與農業企業簽訂新品種研發協議或者在取得新品種研發成果后出讓作物新品種專利技術的方式與農業企業合作,來實現作物新品種的技術研發、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過程。技術推廣的主體是農業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主要承擔配合推廣的角色。這種模式下,推廣的作物新品種一般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優勢新品種,與原有品種相比具有明顯優勢,或者是能夠產生有效的經濟效益,品種的推廣主要靠技術優勢來實現,企業的宣傳推廣行為起輔助作用。由于經濟效益的因素,這種模式的技術擴散效率較高,技術擴散的效果也較好。
(二)“科研院所+政府推廣”模式
政府推廣系統進行的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主要由政府設立的各種單位來完成。新品種技術的研發由公立科研院所完成,技術創新由政府補貼的大農場來實現,技術擴散依靠各級政府的農業部門與各級設立的農業技術推廣站、種子站、農民合作組織來進行。一般來說,由政府主導的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過程具有充足的財力物力保障,作物新品種的品種質量也有可靠保證,但作物新品種的品種優勢往往不明顯,許多新品種的推廣著重提高作物的生長質量、擴大作物生長范圍,并不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多是政策性引導的結果。這種模式下,雖然農作物新品種具有較高的可靠性,也有充足的技術擴散實力,但往往擴散的效率并不高,農民的新品種換代積極性也不能有效調動,新品種的技術擴散過程較慢。
(三)農業企業的“育繁銷”一體化模式
這種模式下,整個農業新品種的技術擴散過程由單一農業企業來完成。通過企業下設的新品種研發中心來進行作物新品種的研發、選育,企業自有的種植土地或者與企業有合同關系的、企業自己聯系的農場主、農業合作組織或農戶來完成新品種的技術創新過程,企業自身的宣傳推廣機構負責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過程。在這種模式中,各種農業合作組織也承擔了重要角色,農業企業通過與農業合作組織建立聯系,依靠農業合作組織來進行作物新品的技術創新與技術擴散。由于企業自負盈虧的營利性特性,企業自身負責新品種擴散的整個過程往往具有最高的擴散效率,新品種一旦有切實的經濟技術優勢,一般能夠迅速推廣開來,推廣成本不會很高,經濟回收周期也較快。但是,相應的,如果新研發的作物新品種沒有迅速打開市場,缺乏有效的競爭力,新品種的推廣工作也不會繼續下去,技術創新成果往往不能有效的擴散。
三、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的建議
農業技術推廣具有公共物品屬性。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是公共物品的充分條件,外部性是公共物品的必要條件。因此,農作物新品種技術擴散的公共物品屬性是中國在農業新品種推廣活動需要十分重視的問題。
技術屬性是影響農戶新品種技術選擇行為的重要因素。新品種技術的種植質量提高、經濟效益的顯著改善是影響農戶技術采用行為的重要因素。切實的證明作物新品種的經濟技術優勢屬性有利于提高某一類農作物新品種技術的采用率。
農作物新品種的技術擴散需要充足的資金支持,政府機構不僅僅應該重視公共性的科研院所的研發投入,對于研發新品種技術的高等院校、農業企業,對于采用新品種的農業合作組織、農戶都應給予相應的經濟支持。減少新品種推廣的經濟風險是提高新品種技術擴散效率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 楊沛,葉曉玲.農作物新品種推廣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0,(8):374-382.
[2] 閆振宇.技術創新擴散及其影響因素研究[D].廣州:華南師范大學,2007:5.
[3] 康玉凡,濮紹京.種子企業品種研發及其管理[J].長江蔬菜,2008,(9):53-56.
[4] 陳志興,杜迅雷.借鑒世界先進國家種業經驗推進中國種業發展[J].種子,2004,(3):66-67.
[5] 劉發萬,周立端,等.云南省辣椒品種資源及研究利用現狀[J].長江蔬菜,2007,(3):34-36.
[6] 耿三省,陳斌,等.中國椒類品種研發面臨國外種子公司激烈競爭的態勢及對策[J].辣椒雜志,2004,(2):37-39.
[7] 龐勝群,王禎麗,等.對新疆加工番茄新品種研發的思考[J].長江蔬菜,2005,(6):53-54.
[8] 海外資訊.拜耳公司攜手生物公司研發大豆新品種[J].農化新世紀,2008,(3):43.
[9] 康玉凡.種子經營管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0] 李國芳,趙邦宏,陳華偉.品種權的無形資產屬性簡析[J].財會月刊,2008,(6):18-19.
Abstract:The technology diffusion of New varieties of crops is not only 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new technologies,but also related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relating to peoples livelihood.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problems of new varieties of crops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solve them effectively.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 on diffusion mechanism of new varieties of crops and several common mode of diffusion of new varieties,and made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urrent model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echnology diffusion of new varieties.
Key words:new varieties of crops;technology diffusion;mode of diffusion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