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郭慈

摘 要:自國際分工理論創立以來,國際分工實踐上經歷由產業間的國際分工到產業內的國際分工,再到產品內國際分工的發展歷程。伴隨國際分工的不斷深化,各國按照其制造業競爭力分布在國際分工價值鏈的不同環節,制造業競爭力強的國家分布在價值鏈的高利潤環節,制造業競爭力弱的國家則分布在價值鏈的低利潤環節。在研究中國制造業和國際分工的基礎上,試圖運用經濟與貿易的知識,從新興國際分工體系的視角探討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增強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新興國際分工;制造業;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1-0046-03
一、現代國際分工的發展趨勢與特點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深化和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的快速發展,傳統的垂直型國際分工正向混合型國際分工轉變,呈現出產業間分工、產業內分工以至產品內分工的多層次發展格局。產品內分工是指產品的研發等關鍵環節在發達國家進行,而組裝等技術含量低的環節則在發展中國家進行,即按價值鏈增值環節進行國際分工。與國際分工向產業內、產品內深化發展的新趨勢相對應,新興的國際分工呈現出如下幾個特點。
1.跨國公司成為當代國際分工要素的主導
跨國公司是國際要素分工的主體,其實質是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整合資源配置。為了更好地利用生產要素,越來越多的企業發展成為跨國公司。據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發表的《世界投資報告(1990—2006)》數據顯示,跨國公司全球母公司的數量由1990年的3.7萬家增長到2005年的7.7萬家。跨國公司一般從事處于價值鏈上游的研發工作,而對于增值較弱的非核心環節,跨國公司一般會“外包”給其他廠商或者全球采購。
2.生產環節向發展中國家轉移
生產環節一般屬于勞動密集型過程,由于發達國家的勞動力成本高,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將生產環節向勞動力成本低、租金廉價的發展中國家轉移。例如,蘋果公司的產品iPhone由英業達、富士康和華碩等企業代工。以富士康為例,在大陸的深圳、北京、昆山、太原、煙臺等地設有20多個工業園區,超過100萬人雇員,主要負責組裝蘋果的iPhone。
3.發展中國家積極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
在價值鏈中,產品的研發環節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位于整個價值鏈的上游,同時也是整個價值鏈增幅最大、利潤率最高的環節。一方面,為了提高本國競爭力,獲得更多的經濟利潤,廣大發展中國家更多地注重科學技術的進步。例如,一些發展中國家效仿美國硅谷建立高新技術產業的集中地,如印度的班加羅爾、中國的中關村等。另一方面,迫于成本壓力,跨國公司將其生產環節向成本較低的發展中國家轉移,生產環節中的一部分技術就形成了向發展中國家的轉移,從而推動了發展中國家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
二、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
改革開放至今,中國逐步轉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階段,中國制造業連續快速增長。根據《國際工業統計年鑒》發布的數據,截至2008年,中國從事制造業的機構已超過40萬個,100多種制造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2009年,中國制造業產值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制造大國。中國制造業的產值已大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3(見下頁表1)。
中國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不只體現在各種數據上面,在日常生活中“Made in China”的字樣亦是隨處可見。現今,雖然中國制造業已有100多種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絕大多數的制造業的產品都來自外商直接投資的企業,自主的制造業品牌微乎其微,因此,中國的制造業的競爭力不強。
1.中國制造業的優勢
中國制造業已經連續二十多年增長速度位居世界第一,主要得益于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勞動力成本、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優勢。中國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廉價的優勢在將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存在,這為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地位。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加之經濟發展持續快速的增長,國內市場需求巨大。尤其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實施各種措施“拉動內需”,巨大的國內市場需求使得中國制造業相對發達國家而言,更快地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拉動了世界經濟的發展。
2.中國制造業的劣勢
在新興全球分工體系中,制約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資源、中國制造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和產品缺乏知名品牌效應。中國人力資源現狀是:一方面缺少現代經濟所需要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導致中國制造業在核心技術的研發和企業管理上與跨國公司有一定的差距,在產業價值鏈中只能從事裝配生產等低附加值的環節;另一方面是中國制造業工人的勞動生產率較低,人均產值不及美國的5%,造成對資源和能源的巨大消耗。而且,中國加工制造類企業多處在價值鏈中附加值最低的生產、裝配等環節,技術管理含量低而勞動密集程度高,不僅附加值低,而且容易被取代。再者,根據《2011年世界品牌500強》顯示,中國僅有21個品牌入圍。缺乏知名品牌不利于中國制造業在新興國際分工中提升競爭力。以汽車產業為例,中國汽車的產銷量已經連續四年位居世界第一,但由于自主品牌缺乏競爭力,外資和合資品牌占據中國汽車市場90%的份額,因此中國汽車市場的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外商收入囊中。
3.中國制造業的機會
在新興國際分工體系下,有利于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國內穩定的經濟環境、相對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產業結構自身不斷升級。第一,中國經濟還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各項經濟指標增長迅速,為中國制造業參與國際分工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后盾。另外,伴隨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國堅持改革開放的“走出去”發展戰略,尤其在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政府鼓勵中國企業積極參與開展各項國際競爭與合作,在政策、經濟、技術上提供支持,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制造業對外投資的發展。第二,2008年以來,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使得西方發達國家制造業的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一方面,“土豆效應”會使理性消費者在經濟衰退時期購買中低端消費品。中國制造業很多產品物美價廉,消費數量將因此增加。另一方面,危機導致發達國家許多企業倒閉或低價出售工廠與其他資產,為中國制造業進入外國市場提供了機遇,特別是許多國家政府為擺脫經濟危機而積極制定出許多政策吸引中國的直接投資,都將進一步提高中國制造業在世界制造業中的份額和地位。第三,這幾年,全球可持續發展的呼聲越來越高,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愿望原來越強烈,很多中小型制造業企業已經感受到壓力,開始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
4.新興國際分工體系下中國制造業的風險
中國制造業未來的健康發展也面臨一些潛在或明顯的風險,這包括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人民幣匯率升值壓力、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等。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使得我們的制造業出口長期受到國外各項貿易保護政策的影響,特別是次貸危機爆發以來,國外的市場需求萎縮,各國為保護本國制造業的發展,紛紛采取各種貿易保護政策,導致中國規模以上制造業的增幅由2008年的16%下降到2009年第一季度的3.8%。并且,自美歐金融危機后,人民幣有較大的升值,為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壓力。由于中國制造業生產的多為彈性較小的勞動密集型和資源消耗性的產品,人民幣匯率上升意味著中國制造業的產品價格優勢進一步削弱,因而會威脅中國制造業在新興國際分工的競爭力。為保護本國產業,發達國家制定了一系列的產品、生產檢測標準,構筑起堅實的技術貿易壁壘。自20世紀80年代起,美國、德國、英國等發達國家國內標準采用國際標準的比重均已超過80%,日本更高達90%,而中國至今才達到40%多。按照他們制定的“游戲規則”參與國際競爭,對中國制造業產品無疑是關隘重重。
三、提升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
經濟危機以后,全球制造業發展低迷,面臨機遇與挑戰的中國制造業也應積極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和策略。
1.擴大出口同時積極鞏固國內市場
在國際分工體系中,中國具有優勢的制造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有勞動成本優勢,也有一定的生產技術優勢。在將來的發展中,應該進一步發揮已有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加強產業的集中化程度,形成規模經濟,擴大出口。同時鼓勵這類制造業加強對國外的直接投資,擴大其在全球范圍內的份額和影響力,使其成長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優勢的全球型產業。
這幾年受到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制造業產品的出口受到重創,政府為了穩定國內經濟的發展,鼓勵擴大內需。中國的制造業應實施鞏固國內市場的發展戰略,不斷擴大其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在發展中,借鑒國外先進技術成果,加大自主創新能力,不斷的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做好各項售后服務工作,鞏固國內市場。
2.加強制造業企業國際品牌建設
中國制造業多為“貼牌加工”或者“代工生產”,這也是位于全球價值鏈中的低端環節的原因,導致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在國際市場上處于不利地位。21世紀是高科技飛速發展,創新品牌競爭的時代,誰的品牌具有市場優勢,誰就能擁有有利的產品利潤分配地位。因此,加強制造業企業的國際品牌建設是提高中國制造業競爭力的一條必然途徑。
首先,要有創建國際品牌的決心與信心。創建品牌不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在品牌成長的過程中還要承受各種風險,因此,必須要有堅持不懈的恒心和決心。
其次,研發有核心技術的產品,打造業界標桿。加強核心技術的研發是中國制造業走品牌戰略的必由之路。而打造業界標桿,則需要企業的生產、經營、服務等各個環節遵守國際標準,以免陷入發達國家的技術壁壘的“陷阱”中。
最后,加強和國外品牌的合作。想要快速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國際分工的地位,中國制造業的企業可以通過戰略并購、向國外購買品牌等一系列與國外品牌合作的方式來實現,加快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建設戰略。
3.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科技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
促進產業升級,就是把傳統的中國制造業從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轉變為以科技、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提升中國制造業在新興國際分工價值鏈中的地位。例如,中國裝備制造業等科技密集型產業與世界發達國家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80%以上的核心技術掌握在外資手中。對此,我們在加大中國科技研發力度的同時,應實施此類制造業“請進來”的發展戰略,鼓勵外商在華的投資,從側面帶動中國科技密集型產業的發展。通過這種雙管齊下的措施,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提升科技密集型產業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杜傳忠,李夢洋.新型國際分工條件下中國制造業競爭力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1,(5):65-71.
[2] 武震.“中國制造”面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1,(2):111-114.
[3] 陶瀅.“中國制造”—國際分工中的位置與附加值[J].科技經濟市場,2009,(3):46-47.
[4] 王恕立,盧平.中國制造業對外直接投資的SWOT分析及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09,(2):229-332.
[5] 任保全.“中國制造”信任危機起因及應對策略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4):109-111.
[6] 江靜,劉志彪.全球化進程中的收益分配不均與中國產業升級[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7,(7):26-32.
[7] 金芳.國際分工的深化趨勢及其對中國國際分工地位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3,(3):4-9.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