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悅 丁怡清
摘 要: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公約》開始,多個國家致力于控制各國的碳排放量。碳稅就是對燃燒后的化石燃料按排放的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征收碳稅有利于完善中國的稅制,具有積極的作用。碳稅是控制減排的有效途徑,對中國社會、經濟、環境方面都會造成很大影響,實施起來有一定難度。碳稅在中國的發展狀況以及推動碳稅發展的具體舉措。
關鍵詞:碳稅;低碳經濟;中國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5)06-0087-02
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展,碳排放量也在不斷地升高,引起了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等氣候現象,導致生態環境急劇下降。就目前而言,減排工作刻不容緩,而碳稅將是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方法。
一、全球低碳環保潮流下的碳稅
(一)國際上的低碳潮流
從1992年《聯合國氣候公約》開始,多個國家和地區,一直在進行多方談判,致力于控制各國的碳排放量。2003年,英國在能源白皮書中首先提出了“低碳經濟”一詞。2005年2月6日,在俄羅斯的推動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2008年,英國率先利用統一標準,對溫室氣體的排放進行評估。2009年2月,奧巴馬簽署《復蘇與再投資法案》。2010年90%的英國家庭使用碳標產品。現在英國通過英國排放權交易制(UK emission trade group)形成了規范的碳排放交易市場。
(二)碳稅的釋義
所謂碳稅,顧名思義就是對燃燒后的化石燃料按排放的碳含量比例所征收的稅,來實現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這一舉措使外部成本內部化,在沒有實施碳稅以前,廠商通過污染環境使自己獲利,卻給社會帶來了不利的影響。通過征收碳稅將二氧化碳排放者所增加的社會成本進行自我承擔,也符合3p原則(污染者付費原則)。
(三)碳稅的演進
碳稅于1990年首先在芬蘭開征,而后,在丹麥、瑞典、荷蘭、挪威等地也相繼開征碳稅。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開始對石油天然氣和煤進行征稅,而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的波爾多市,進行碳稅的試點征收。美國和日本,關于碳稅的全國性征收還在醞釀之中。中國于2009年開始研究征收碳稅。
二、中國發展碳稅的意義
(一)發展碳稅的影響
征收碳稅有利于完善中國的稅制。從經濟角度來看,短期會導致邊際成本的增加而影響企業的投資性,對經濟有抑制作用,碳稅盡管沒有對個人進行開征,但是,通過產品價格升高,轉嫁到消費者身上,導致重復征收的可能,多從生產者處征收會造成區域經濟的差異,影響了經濟的協調發展的目標。從長期來看,促進了煤炭清潔能源利用技術的創新,使用低碳強度的能源,使能源往清潔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加快了對高能耗粗放式管理和生產的企業的淘汰,優化了產業結構。從國際角度來看,有助于中國塑造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從民眾角度有利于低碳理念的深入人心。從環境保護角度,隨著二氧化碳的減少,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的量也會隨之減少形成二次收益。
(二)發展碳稅的作用
首先有節能減排的作用,碳稅的征收額可致力于中國的環保事業。第二,有利于行業的綠色轉型;替代能源、新能源的開發和利用。第三,有利于對歐盟美國碳關稅的規避。在2012年歐盟欲對中國航空業征收碳關稅,這對中國有一個警示性的作用,中國出口大多為低端產品,利潤本就不高,而根據WTO雙重征收原則,在國內征收,可避免貿易壁壘的形成。
三、目前碳稅在中國的發展狀況
(一)碳稅的現狀
2009年,中國開始研究碳稅。2010年,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拋出碳稅專題報告指出,中國推出碳稅比較合適的時間是2012年前后,且應先針對企業征收暫不針對個人。2013年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決定中表述,應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對領導干部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制,并加快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編制,編制全國和地方資產資產負債表。2014年,中國政府在APEC會議期間發布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文件:《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在中美碳減排協議中,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二)面臨的問題
中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濟的發展,溫室氣體的排放增長速度也在加快,但是中國的溫室氣體排放屬于生存型排放,碳稅確實是控制減排的有效途徑,對中國社會、經濟、環境方面都會造成很大影響,牽一發而動全身,實施起來有難度。
1.由于燃料支出在各個家庭的比重不同,征收碳稅之后造成的影響也不同,對于恩格爾系數較大的家庭,燃料支出比重相較更大,若采取統一稅率征收,對低收入群體產生更大的沖擊。
2.地域差異,中國東部中部和西部產業結構明顯不同,在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三大經濟圈,多為第三產業,企業外貿金融產業居多,而西部多為第一第二產業,無論是在生產環節還是消費環節征收,必將產生明顯的地域性差異。
3.若開征碳稅,對不同行業影響程度不同。相對于其他行業而言,能源密集型產業首當其沖,且遭到沖擊最大。若實施碳稅很難實現產業節點間的平衡。
4.與其他稅種的銜接。碳稅是單獨設置為一個稅種,還是歸為環境稅或資源稅的稅目。車輛購置稅的設置,間接地促進了節能減排。目前,國內環境稅、資源稅和能源稅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節能減排的作用,但是他們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而碳稅恰恰可以彌補這個問題。
資源稅的計稅依據是根據銷售量或者是自用數量來確定的,然而在此過程中還會存在一些積壓庫存,而這些通過采礦或者其他形式形成的積壓庫存在產生過程中仍然會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
四、碳稅在中國的發展策略
(一)促進碳稅在中國發展的關鍵
節能減排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增加氣候變化問題顯著的情況下,各國相繼出臺一系列減排政策,而中國作為二氧化碳排放大國,目前仍沒有明確的碳稅制度,僅將節能減排的目標通過一些零星分散的稅種完成,在國際減排壓力下中國想要樹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必須開征,這也順應了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二)推動碳稅發展的具體舉措
碳稅的發展有利有弊,我們應該盡量地減少不利因素。從以下六點,對推動碳稅的舉措進行描述。一是實行補貼政策,因為燃料的支出占低收入家庭支出的比重較大,若在全國范圍內征收碳稅對中低家庭的造成的損失更為巨大,如果不進行補貼會導致貧富差距的懸殊,這也間接地進行了收入的再分配。二是征收環節差異化,對于煤炭、石油原油等應該在生產環節征收,而對于成品油等應該在消費環節征收。三是實施區域間差異稅率,中國的西北與中國東部的經濟結構,有著顯著差異,西部多為一些生產型產業,中國東部多為消費型產業,如果采用同一稅率必將會對西北地方的經濟造成很大的沖擊,這和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也是有悖的。四是行業稅率差異化,對能源密集型的產業,如果不加以照顧地實施稅收優惠政策,而是采用同一稅率將會對其有致命性的打擊,甚至不得不退出該行業,盡管這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稅的實施效果,但是它有助于碳稅的推行且使整個產業競爭力能夠得到保障。五是留有緩沖期,在實行高稅率碳稅之前應該逐步累加,留有一定的緩沖期以便于各企業、民眾對碳稅的接受。六是對于碳稅的課稅對象,在測量手段沒有提高,不能以碳排放量為依據之前,應以含碳量為課稅對象,而對于稅率的確定,可以按含碳量、對自然環境的危害程度和減少這種危害所需要的成本綜合進行考慮。
結語
習近平總書記在APEC峰會上強調,中方計劃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同時將設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國碳稅的發展將會日漸明朗。通過實行碳稅補貼,多環節征收,以及行業稅率、區域稅率差異化等手段,一定可以使碳稅在中國早日確立,實現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佚名.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人就《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年)》答記者問[J].中國經貿導刊 PKU,2014,(28).
[2] 高鵬飛,陳文穎.碳稅與碳排放[J].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10).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