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君
(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31)
以人為本視域下的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研究
陳燕君
(馬鞍山職業技術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31)
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兩支重要力量,但是目前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協同配合的現狀卻不盡如人意。思想政治教育重在“以人為本”,這就要求從“以人為本”的視域從觀念、制度、實踐層面重新解讀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
以人為本;輔導員;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一)符合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
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認為,各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歷史合力是社會發展的終極原因,他指出,“歷史是這樣創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而其中每一個意志,又是由于許多特殊的生活條件,才成為它成為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而這個結果又可以看作一個作為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的產物’。”[1](P697)
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和智育相輔相成,而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就分別承擔著德育與智育的主要工作。雖然德育和智育分工不同,但是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不可分割,任何時候德育和智育都要統一起來,不能只重德育不重智育,更不能只重智育忽視德育。只有將德育和智育相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教書和育人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才能夠最大程度上優化思想政治教育。
(二)有利于實現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優勢互補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等文件都在強調,高校各門課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師都負有育人職責,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學生專業學習的各個環節,在傳授專業知識過程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由于專業背景的不同,一個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專業知識的傳授。一個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掌握著教育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知識,一個是學生專業學習的引路人,和學生在專業學習乃至今后職業發展有著共同的話題,能讓學生在專業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這兩支隊伍各自的優勢不同,在教書育人時各自的著重點也不同,一旦形成合力的話,將能達到1+1>2的效果。
(三)有利于實現“三全”育人
黨在十六大會議精神中提出了“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員育人,是指由學校、家庭、社會、學生組成的“四位一體”的育人機制。全程育人,是指學生一進校門到畢業,從每個學期開學到結束,從雙休日到寒暑假,學校都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始終。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種教育載體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其中。
自學生入學到畢業,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作為與學生聯系最密切的兩大群體,一直都在影響著學生一言一行。通常我們都說,有什么樣的老師就會有什么樣的學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所以要想更好的實現“三全育人”,必須要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形成合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始終。
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曾經明確指出:“一個學校能不能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關鍵在教師。”[2](P183)教師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于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甚至影響深遠。總體來說,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各自承擔的工作都完成的相當不錯,但是,常常是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兩者的協作配合很少,沒有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或者說合力的張力不夠,深度不夠,協調配合的力度很低,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從觀念層面上看,高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視意識不夠
過去長期以來有很多人一直認為,輔導員就是做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教學無關;專業課教師就是負責專業教學的,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無關。這種觀念將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強行割裂開來,將教書與育人人為地分開。不論是輔導員或者專業課課教師都沒有對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引起足夠的重視,在實際工作中危害巨大。
(二)從制度層面上看,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交流溝通的體制機制不健全
由于社會上普遍對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視不夠,也就很難出現推進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交流的組織機構,更別說推進交流的規章制度。沒有制度保駕護航,僅憑個人自覺,談兩者的協同合作有如水中月鏡中花,難以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
(三)從實踐層面上看,高校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配合的平臺、隊伍等皆不完善
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由于專業背景不同,經歷不同,對于學生工作的關注角度不同,輔導員習慣性只從自己的工作角度出發去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極少與專業課教師協同配合;專業課教師更是只關注授課,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上課時只授課,但是對于學生的到課率、曠課率、學生是否聽課以及課堂秩序等很少過問。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更是很少同時出現在學生的集體生活中。這就形成了一種奇怪的現象,作為在高校里與學生接觸最密切的兩大教師群體,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一直以來就像兩條平行線,雖然都圍繞在學生周圍,但是卻很難有交集出現。兩者之間的交流溝通既缺乏了解的平臺,又缺乏實際操作的隊伍渠道。
(一)“以人為本”的內涵
“以人為本”是指:以人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的本位,把人的生存與發展作為最高的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3](P23)“以人為本”不僅符合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精髓,同時體現了新形勢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
(二)結合陳曙光博士關于“以人為本”的觀點來解讀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問題
陳曙光博士在其論文《對“以人為本”的哲學解讀》中提出,以人為本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解讀:(1)以什么“人”為本?(2)以人的“什么”為本?(3)“什么人”以人為本?(4)以人為本的“本”是什么?[4](P19)
參照陳博士的觀點,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這樣解讀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問題:
以每個人為本。這里的每個人指的不僅是學生,還包括教育工作者。在由應試教育轉為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學生已經由原來單純的受教育者轉變為主動的教育對象,由原來的被教育、被灌輸轉變為主動性和積極性地去享受教育的過程。學生已經能夠主動地去選擇接受教育的施教者、教育的內容及形式等,并按照他們自己的方式內化為自身的理念。
以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本。教育要以每個學生的自由全面發展為本,不僅只是專業知識或者思想情況某一方面的發展完善,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每個教育工作者都要努力實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的一切為本。每個教師都負有教書育人的職責,這是不可推卸的責任。
以人為本的本在這里就是說學生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第一位的,第一性的,學生是最重要的。任何時候教育都不能背離了這一點,否則就會失去了教育的意義所在。所以為了更好的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須要形成合力,才能真正體現出教書育人的精神。
(三)以人為本視域下的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研究
通過剛剛的解讀,我們可以從觀念層面、制度層面、實踐層面對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提出建議:
1.從觀念層面上看,我們必須要重點加強對輔導員和專業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合力的理念培養。不僅社會學校重視,而且學生、教師都重視。只有思想上重視了,才能在實際操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從制度層面上看,我們迫切呼喚新制度的出臺,只有制度予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機制才能真正啟動。比如說建立一套“基于專業課教學過程,考評指標需涵蓋備課、授課、輔導、考試、實訓、實習、論文指導等各個環節的切實可操作的教學考評機制”。[5](P17)將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等納入到考評指標中并給予相當的比重,實現定量考評與定性考評相結合,教師自評、學生考評和系(部)考評相結合。[6](P88)
3.從實踐層面上看,需要積極搭建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交流溝通的平臺。既要有平時細小工作的相互交流,更要配備一支強大的涵括專業教師的德育隊伍。如很多高校都開始實行了導師制,讓輔導員和專業課教師都兼任導師,每位導師限定所帶學生人數,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通過各種形式加強聯系,將德育工作做實,將思想政治教育由原來的直線結構變成網狀結構,讓思想政治教育在互通有無中更好地協同配合,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袁貴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J].求是,2006,(22).
[4]陳曙光.對“以人為本”的哲學解讀[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09,(1).
[5]劉以兵.高校專業課教師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實現途徑[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5).
[6]陳曦.高職院校輔導員與專業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協同配合的路徑初探[J].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