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云鵬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510006)
解讀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
賈云鵬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廣州510006)
隨著時代的發展,培養大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已經成為高校英語改革的主要方向。但是現今的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嚴重的語言輸入與輸出脫節問題。文章根據當今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實際情況對英語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進行分析,提出相關的研究和選擇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設計并開展多種語言實踐活動幫助學生,以期提高大學生的英語學習水平。
英語教學理論;教學方法;英語教學模式
語言理論與外語教學法關系密切。縱觀國外的語言學理論研究法可以得出,英語教學的理論方法主要有: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認知法和交際法等等。對于我國來說,在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來,國內英語教學工作者在進行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積極的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外語教學法,這些教學方法以不同的方式強調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興趣和需要。并且這些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的影響方興未艾,進而推進了我國大學的英語教學。
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英語成為國際的通用商用語言,只有掌握英語,才能夠更好的參與激烈的國際競爭。大學英語是國內所有高校開設的一門公共必修課,教學時間長,課時多,所占學分多,師生投入較多,但是效果常是事倍功半。“高分低能”、“啞巴英語”的現象十分突出。這一現狀表明我國大學英語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可以說,它已經嚴重的落后于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因此,應當加以改革。
近幾年年來,不少英語理論的工作者在借鑒多種英語教學理論的基礎上,對大學英語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特點及方法進行改革,并取得了重要成果。本文就前輩研究的基礎之上,對大學英語教學理論與教學方法進行重新探究,以期提高對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提高大學生英語的學習水平。
(一)翻譯法
翻譯法可以說是最早的一種英語教學方法。其主要的英語教學思想認為語言與思維同步,不同的語言的語法是想通的。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目的就是實現兩種語言的互譯。20世紀80年代,在改革開放初期,學習外語的目的是為了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最為重要的是學習語法與翻譯。語法的學習既要有助于理解和翻譯英語,還能夠培養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能力,因而,翻譯教學法被廣泛的采用,教師在授課時主要是按照語法授課的語法規則進行授課,而后舉出具體的事例進行說明。在講解英語課文時,主要是圍繞語法的重難點進行講解,最后在逐句進行翻譯。
(二)認知法
認知法的主體強調的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讓學習者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和鍛煉,進而提高自己的聽、說、讀、寫能力。改革開放后,我國與國外的交流日益密切。在高校內,對非英語專業的學生開始每年舉辦四、六級的外語考試,四、六級英語考試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的重視程度。教學中采用認知法,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他們的學習態度,增強學習信心,開發智力,倡導聽、說、讀、寫并進。為了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備課和授課,分科教學的方法被采納。
(三)交際法
交際方法的主要目的是著重的培訓學生交際能力的教學方法。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外開放的步伐進一步的深入,在經濟迅猛的發展下,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交易日趨頻繁,而社會各個方面對英語的要求能力逐漸提高。此外,新的英語教學大綱對英語提出新的規定。因而,交際法在這一大環境中應用而生,并且著重的提高了對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傳統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理論研究成果雖然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是隨著高校英語教學的改革,大學英語教學理論及方法已經不能夠適應當今高校英語的發展。如下具體分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理論與教學方法的不足。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大學英語作為一門應用型課程,其英語存在的基本要求便是指導學生通過聽力、閱讀訓練來提高英語的理解能力,通過口語的方式表達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思想,這一特點便決定了學生必須在實踐中培養英語的綜合能力。但是,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學課堂中,教師的授課方式仍舊是滿堂灌輸的教學方式,教師在每節課中都滔滔不絕的講解英語知識點,沒有留給學生時間進行有效的英語訓練,導致他們即便是聽懂了英語,也不會開口表達,最終使得自己的英語學習走入“啞巴式”英語學習的誤區。
此外,不少教師深受傳統英語教學理論的影響,在教學方式上采用的是講解課文、解釋語法為主,注重對英語句子的翻譯,或是讓學生死記硬背英語課文。這一教學方式造成的結果便是學生對英語語法掌握的精準到位,但是在英語表達上卻出現不少錯誤。
最后,對大學英語的學習,離不開的是聽、說、讀、寫。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現狀是聽、說、讀、寫四個部分都存在于高校的英語教學中,但是這四個部分沒能形成較好的銜接,甚至可以說四個部分是斷裂的。四個部分的斷裂使得學生在聽力課上只是簡單進行聽力訓練、在閱讀課上只是簡單的進行閱讀、在口語和寫作上經常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倘若將這四個方面的教學內容進行很好的結合,學生便能夠對聽力和閱讀上所獲得內容信息進行結合與整理,因而,自然而然會有話可說,內容有話可寫。
(一)分析當今大學英語教學理論
1.隱喻認知理論
隱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亞里士多德的《論修辭》中。在傳統的英語理論中,隱喻被簡單的認為是一種單純的語言學現象,是修辭格類型的一種。近些年來,隨著人們對隱喻知識研究的不斷深入,在隱喻研究中引入了哲學、邏輯學、語言學,使得隱喻從狹義的英語隱喻理論轉變為人類認知高度的隱喻理論認知。Lakoff·Johoson的《Metaphor we Live by》的出版標志著隱喻研究突破了傳統研究的界限,使得人們開始用概念隱喻來進行研究。隱喻的認知語言學認為,通過一個概念隱喻來理解另一個概念隱喻方式就是概念隱喻,隱喻不僅是語言現象,而且還是一種思維方式,被稱為人類生存和認知的基本方式之一。在語言交流中,約有70%的表達方式具有隱喻的概念,語言的本質就是隱喻。從隱喻認知理論的角度出發,隱喻是詞匯教學中運用抽象概念具體化的一種手段,所學詞匯的意象化與具體化可被稱為當今詞匯教學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方法中也存在隱喻理論的應用,但在運用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單純的列出該詞的兩種及多種含義,并用例句的形式將這幾種含義表達出來,而沒有將隱喻的認知理論更進一步的引入。語言學家在研究中發現,語言符號的多義性與創造性同隱喻在概念上的形成和使用關系密切,認為詞與詞之間的意義聯系并不是隨意的,它是在特定的語義之上形成的,各個詞之間的聯系都是有根據的。以bank為例,bank的最為基本的含義是“堤”、“岸”,此外,還有“銀行”的意義。可以說,“堤”、“岸”和銀行這兩個看似毫無關系的解釋其實從隱喻的角度可以看出二者意義上的關系:堤岸儲水,銀行存錢,河水中的水流為current,銀行的流通為currency,因此,堤岸與銀行在功能上并無太大的區別,其中最為主要的功能便是儲存,并且,在這一功能的延伸過程中,bank可以被表示為“聚合體和組合庫”,還被延伸為數據庫和內存體。通過對隱喻的講解,能夠使得大量的詞匯得到掌握與理解。
2.ESA理論
21世紀,隨著英語教學的不斷發展,出現了一些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其中ESA理論就是在這一教學環境中應運而生。ESA理論最早由英國著名的教育家哈默(Harmer)提出,根據語言習得原理,ESA教學三要素——Engage(投入),Study(學習),Activate(活用)——是教學理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哈默本人認為:“ESA的教育理論使得學習者能夠在社會生活的學習中具有幾種優勢:學習者在社會生活的學習中能夠運用外語接觸外語素材,更加直接的增進外語學習;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著明確的學習目的;社會生活中學習外語,能夠獲得充足的機會進行外語的練習”。
我國的英語教學,大多的教學模式是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此可以看出,大學英語教學的模式與ESA的教學模式是不同的,但是,當我們為學習者創造某種學習環境、某種適當的學習條件,便使得學生學習外語。學習英語離不開英語實踐,因此,ESA教學模式在大學的英語教學中具有較大的利用價值。ESA?教學理論中哈默認為,學生對所學到的外語知識沒有做到良好的掌握的根本原因就是學生沒有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如果在課堂教學中能夠良好的吸引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具有良好的啟發性或者挑戰性,那么就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到的知識。在此,為了使得學生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環境中,哈默認為教師可以設計各種有效、生動的教學方法,選用多種多樣的教學素材在課堂教學中加以應用。
在ESA的教學理論中,采用投入、學習及運用進行不同的組合來變換順序得到不同的課堂教學方法,如:直線教學法、反彈性教學法及雜拼型教學方式。可以說,ESA英語教學模式的提出,為我國英語教學指明了教學理論的道路,并提出適應新時代高校英語教學的教學方法。
3.多元智能理論
加納認為,智能可以被理解為解決或是制造產品的能力。對傳統的智能觀而言,它把智能局限在數理邏輯和語言上,忽視人的自覺能動性的發展。多元智能包括眾多部分,其中影響力較大的幾種多元智能為:語言文字智能、數理邏輯智能、視覺空間及自我認知等技能。
語言文字技能指的是語言思維、語言表達、語言欣賞的深層內涵能力,語言文字技能在使用口語和書面語言上具有創造性的發揮。語言文字技能能力較突出者,能夠采用生字詞進行思考,這類學生善用通過一定的閱讀、寫作提高自己的語言文字技能,用所掌握的詞匯與人進行交往;數理邏輯智能指的是使用數字和符號進行的學習,指的是具有強烈的探索欲望,敢于接受、解決問題的挑戰。一般而言,數理邏輯能力較高的人是科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視覺空間智能,指的是采用色彩、形狀及空間位置的準確感受及表達能力。采用空間和視覺手段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及思想力,空間思維能力能夠引導學習者通過想象感受到外在和內在的圖像,并用圖形的思維去表達想象的能力,進而增強學生們自由想象的空間,及時調整物體的空間位置,增強創造圖形、解釋圖形的信息。學生的空間智能能力的強弱決定了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強弱,使得學生更能夠把握空間關系;自我認知智能,指的是關于了解自己、約束自己以及辨認自己與他人不同和相同之處的能力,可以意識到自己的內在情緒、意象及動機,并用這種意識的動機去指引人生。自我意識較強的學生在給予充分的時間內,能夠在獨處的環境中得到較高的工作效率。
(二)當今大學英語教學方法
1.培養學生自主的學習能力
英語學習最為主要的是“學”而不是“教”。筆者在調查中發現,課堂前10分鐘的聽力,有95%以上的學生都在堅持聽,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師會督促和檢查,而對于教師布置的課外聽力題目而言,即便是教師不斷的提醒,但還是有60%的學生忘記聽,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教師的監督。針對這一現象便可以得出,教師的督導能夠培養學生養成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英語的課堂教學中,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長,采用不同的策略,取長補短,全面發展自己的語言技能。此外,當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在沒有英語教師的督促下,仍然能夠根據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需要繼續提高。
2.交際教學法
交際教學法是指在培養學生學習技能的同時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堂實踐活動。實踐活動開展的目的便于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機會。交際教學法的運用基礎是具備一本較好的英語教材,英語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最佳的語言樣本。與此同時,還提供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調動他們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從而為教師的交際活動準備了豐富的素材和施展才能的空間。
3.良好學習氛圍的創設
在國內,學習英語本身就缺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在課堂之外,很難接觸到真正的英語學習環境,因此,就必須使得教師在具體的教學課堂上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具體而言,學校應該為學生創造一個生動逼真的英語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的指引下使得學到的英語更加準確、完整、規范。此外,有能力和條件的高校應該邀請國外的專家,在高校內定期舉辦英美文化、歷史、教育及生活習慣等方面的講座,使得學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英語學習水平。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同時也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英語的各種學習技能是通過學生個人的學習實踐獲得的。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學生的主管能動性,因此,英語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的研究和選擇應當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在學校、教師、學生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才能探究出適應英語教學改革的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
(注:本文系廣東省教育廳大學英語教改項目:高職英語任務型教學模式的實證研究成果;廣州市教育局教育教學改革項目:高職院校外語專業任務型教學模式應用研究成果)
[1]劉潤清.論大學英語教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劉文英,王監龍.Improvement of Students'Ability of English Listening and Speaking[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 (增刊).
[3]蔣武林;呂晨陽.“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述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6).
[4]孫芳.隱喻認知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1,(27).
[5]邰茜.淺議互動式教學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才智,2014(9).
[6]王怡菲.大學外語教學中ESA理論的運用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J].2014(5).
[7]Jeremy Harmer.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2001.
[8]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