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體系對于人才的培養有著關鍵的作用,在大學四年的教育生產線上,課程體系的設置是最為關鍵的一環,其合理與否,直接決定了人才的質量,在“依法治國”的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中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一、我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現狀
目前,我校法學本科專業課程體系主要由通識必修課程、通識選修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及實踐與實驗課程這六大部分構成,總學分173,總學時3114,專業理論課程共計78個學分,1404個學時,占總課程45%,理論性通識課程共有71個學分,1278個學時,占總課程41%;而實踐與實驗課程中與法學專業緊密相關的僅有四門課程:(民事訴訟法)模擬法庭、(刑事訴訟法)模擬法庭、(行政訴訟法)模擬法庭以及中期實訓(法學專業實習),共有5個學分,僅占總課程3%。
二、對我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現狀分析
(一)目前我校法學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優勢
1.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中,加入了實踐性教學環節
模擬法庭是我校法學院最先開設的實踐課程,模擬法庭為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供了一個平臺,具體而言,其具有以下意義:
第一,模擬法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模擬法庭克服了傳統教學的弊端,注重發揮學生的創造力,激勵學生思考實際問題,真正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宰;第二,模擬法庭是一種系統而全面的訓練。模擬法庭訓練期間,學生必須要經歷尋找爭議案件、分析法律事實、適用法律規范、書寫法律文書、出庭辯護這一系列過程,模擬法庭打破了傳統教學中以部門法劃分法學主干學科的人為藩籬,要求學生同時對實體法和程序法進行綜合的考慮,這樣能促使學生的法學知識系統化。
2.中期實訓利于法律人才培養且時間安排恰當
與其他高校不同,我校將法學院的實習安排在大二結束后的暑假,在這期間,學生沒有司考和考研的顧慮,可以專心實習。中期實訓拉近了理論與實務之間的距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務能力,具體而言,其具有以下重要意義:
第一,理論聯系實際的啟蒙。積累的專業知識需要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知道學習的是否到位,將理論運用于實踐是學習法學的最終目的,實習是完成一種結合,“矢”與“的”的結合,如果把學生在課堂上學得的理論知識比作“矢”,那么解決實踐生活中遇到的糾紛就是“的”,只有當“矢”與“的”完美結合,才能實現法學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學改革的楔入點。實習既是大學生面向社會的學習成果展示,也是檢驗教學質量好壞的測試。實習對于教學有些類似“刨鎬效應”,只有刨的準,才會越刨越深,但如果刨不準,就會出現“啃幫”現象。同理,如果本科教育培養的人才與實踐需要的人才相差甚遠,那么學生的實習也會出現“啃幫”現象,這也為教學模式的不合時宜提供了最有力的證據,因此,實習的意義之一就是通過實習發現本科教學模式的不足,進而改善教學,也就是要造成法律事務向法學教學傳導震動的效應。
(二)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1.模擬法庭形式化,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模擬法庭在我校還處于剛起步的階段,無論是教學計劃還是學生的認識都沒有達到相應的高度,導致模擬法庭形式化,其在實際操作中主要存在有下列弊端:
(1)案例選擇依賴劇本,模擬法庭表演化。很多同學選擇案例的標準是看資料是否齊全,因此,劇本成了同學們爭相選擇的對象,因為劇本已經把法官、檢察官、律師的話安排好了,甚至把最后的判決和理由都寫得清清楚楚。在正式開庭前,學生要做的準備工作便是熟記自己的臺詞,學生不是劇本的創作者反倒成了演員,與其說是模擬法庭,倒不如說更像演一臺獨幕話劇。
(2)教學目的單一,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模擬法庭是本應是一種系統的訓練,但在實際操作中,學生用孤立的眼光看待模擬法庭教學,理論與實踐并沒有得到結合,因而模擬法庭雖然能達到熟悉訴訟程序的目的,但對學生運用實體法分析案件的能力、程序操作能力的培養嚴重不足。
2.實習面臨困境
(1)對實習的重視度不夠。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第一,學生對實習重視不夠,很多學生參加實習的目的只是為了獲取相應學分,沒有完成“矢”與“的”的結合,使得實習失去了其本身存在的意義;第二,學校對實習重視不夠,受傳統教學的影響,學校更加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沒有以總結反思為目的去聆聽實習生實習過后的真實感受,沒有形成法律事務向法學教學傳導震動的效應;第三,實習單位對實習重視不夠,很多實習單位往往把一些與專業無關的、毫無技術性的、單純重復性的工作交給實習學生以減輕自己的工作壓力,只有任務的分配沒有業務的指導,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很難從實習過程中獲取實踐經驗。
(2)學校缺少固定的實習基地,分散實習監管困難。由于學校缺少固定的實習基地,統一安排很難實現,實習基地是專業實習的基本載體,固定的實習基地沒有建立起來,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大部分學生只能自己去聯系實習單位,這種分散實習狀態不利于學校的集中監管,學生利用分散實習的機會,自由安排自己的時間,在實習單位蓋個章之后,就草草收場。
3.課程體系設置不合理
(1)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定位不清。我校在2014年法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的課程中有律師事務、刑事司法實務、民商事司法實務與行政司法實務,這些司法實務課程與模擬法庭必然存在著重復部分,但二者劃分在不同的板塊,前者劃分在專業理論課程,后者劃分在專業實踐課程,二者間的關系十分模糊,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關系定位不清,將影響著學生能力的培養。
(2)理論性通識課程占據太多課時,實踐教學環節力度不夠。目前,我校法學專業主要的實踐性課程有模擬法庭和司法實習,這些實踐法律課程的總學分約占整個應修學分的3%左右,所占比重相當低。
三、完善課程體系的建議
(一)杜絕模擬法庭形式化
1.教學形式:從表演走向實踐
案例由老師提供,既可以避免學生自行尋找案例不佳,達不到預期效果的局面,也可以防止學生借助于劇本,使模擬法庭形式化。指導老師在實驗前提供給學生的僅僅是詳細的案例,與此案例相關的一切資料如庭審筆錄、判決書等一概不給學生,這樣才能激勵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挖掘出與此相關的所有理論知識,一次又一次的“頭腦風暴”讓學生感受到模擬法庭的真正魅力,面對開庭時一切不確定因素,鍛煉學生靈活處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從一元走向多元
一是培養學生用理論知識分析案件的能力,在模擬法庭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深入地分析實體法律關系,從而提高學生運用實體法分析案件的能力;二是培養學生的程序操作能力,在模擬法庭實驗教學中,指導老師通過要求學生嚴格地按照訴訟法規定的訴訟程序進行模擬審判,從而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程序正義才是實體正義的保障。
(二)探索靈活多樣的專業實習方式,調動實習學生的積極性
1.采取“委托實習”的方式
委托實習就是基于學校與實習單位間的委托協議由實習單位對實習生進行實習指導的一種模式,將實習單位的資源納入到人才培養中,打破了人才由學校獨立培養的傳統慣例。由于委托協議中已經將雙方的權利義務明確地規定下來,因此委托實習明確了實習單位的責任,而在傳統的實習關系中,正是由于沒有經過平等的協商,雙方的權利義務沒有明確下來,都太過散漫,實習單位對學校的實習進行敷衍也是常見的事情。采用委托實習后,他們成了協議的雙方當事人,變成了教學上的一種合作關系,實現了利益共享,學校可以根據委托協議來嚴格要求實習單位,確保實習質量,實習單位在利益的驅動下,也會投入更多的精力對實習生進行指導,把實習扎扎實實地落到實處。
2.采用“柔性”管理措施
柔性管理是相對于剛性管理來說的,根據專家分析,以非強制方式,能在人們心中產生一種潛在的說服力,從而把組織的意志轉變為人們心中的自覺行動。當前,每次實習,學校總是事先制定較為詳細的實習計劃和實習管理制度,并對實習生提出相關實習紀律、實習要求,于是,實習成為一個“規定動作”,這種剛性管理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無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關注的是控制與形式,但忽視對實習生的說服與指導,對學生實習的內容缺乏關注;采用柔性管理制度,一方面,以交流互動的方式鼓勵學生自主管理,調動學生實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實行管理方式的網絡化,借助互聯網的信息傳播優勢,在學校,指導老師與實習生之間建立網絡化的合作機制。
(三)完善課程體系的設置
1.將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準確定位
理論教學的目的在于夯實理論基礎,實踐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實踐能力。理論知識是實踐的基礎,面對我們院專業課中律師事務、刑事司法實務、民商事司法實務、行政司法實務與模擬法庭模糊不清的關系,應將司法實務課程開設在前,老師向學生講授實務知識,因為它畢竟劃分在專業理論課程之中,模擬法庭開設在后,老師可以放心的將平臺讓給學生,憑借學生已有的實物知識,相信學生可以完美駕馭。
2.減少不必要的理論性通識課程,加大實踐教學環節的力度
我校在2014年法學院人才培養方案中新增設了高等數學等一系列的通識必修課程,開設在的第一和第二個學期,學分為5分(相當于專業課程中的刑法學),類似于“高等數學”這樣的學科,其本身與法學專業并沒有太大的關聯性,且難度系數相當大,學生對其毫無興趣,對法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并沒有太多實效,所以這樣的課程可以減少學時甚至不要開設,將空余的學時讓給專業實踐課程。
總而言之,法學專業是一個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法學本科階段的教育任重而道遠,其承載著素質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雙重重任,而實現這一雙重任務的核心是完善法學課程體系,開展法學實踐教學,使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有效結合,提高學生的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法律人才,以此適應市場經濟、法治建設的需要。
(注:指導教師:潘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