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同萱,陳卓
(安慶師范學院,安徽安慶246000)
淺析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吳同萱,陳卓
(安慶師范學院,安徽安慶246000)
審美教育是構成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也應將審美教育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本文通過挖掘英語語言自身的形式美和內容美,結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和諧的審美氛圍和使用現代的教學工具等策略,從而使審美教育能夠滲透入大學英語的教學之中。
審美教育;審美因素;策略
在現代教育中,以德、智、體、美、勞為內容的素質教育已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審美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正如我國著名學術界泰斗蔡元培所言:“教育家欲舊現象世界而引以到達實體世界之觀念,不可不用美感教育。”[1]審美教育已逐漸滲透于各門學科之中,其中在大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更是如此。英語語言自身蘊含了眾多的審美因素,作為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去發掘其中美的特性,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情趣,同時還要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方法讓美育更好地滲透貫穿于大學英語的教學之中。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產生學習動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英語這門語言的審美因素主要體現在它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兩個方面。其中形式美主要包括語音之美,詞匯之美,句式之美和規則之美。
(一)形式美
1.語音之美
英語的語音之美指的是英語的韻律和節奏之美。[2]作者通過重復某個特定的音素,使整個句子乃至整個篇章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達到了對稱和平衡的效果,與讀者產生了一種和諧的共鳴,給人以悅耳動聽之審美感受。英語的語音修辭包括頭韻(Alliteration),尾韻(Consonance),半諧音(Assonance)和擬聲(Onomatopoeia)。如:The downtown area is a scene of hustle and bustle.(市區一片熙熙攘攘的景象。)這個句子中“hustle and bustle”就運用了尾韻,讀起來就具有悅耳的節奏感。英語的這種韻律之美不管是在日常對話中還是書面表達中都會被大量運用,總是會給大家帶來強烈的視聽刺激。
2.詞匯之美
英語的詞匯之美主要體現在英語僅有的26的英文字母形成了千萬的詞匯,其中不乏一些多音節的長詞,難詞何生僻詞,這些大詞和小詞組成了一句話以及一篇文章,有時給讀者一種正式文雅之感,有時能傳達一種婉約委婉之美,而有時又具有幽默諷刺之情。另外,近幾十年來,縮略詞也越來越多,在周如龍主編,1980年出版的《英漢縮略詞典》[3]中統計縮略詞已達六萬三千多個,再有近年來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衛生等領域又出現了眾多的新詞匯。如:UN(United Nations聯合國),GDP(Gross Domestic prsduct國內生產總值),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FLU(Influenza流行性感冒),這些縮寫詞簡明易記,充分體現了英語詞匯的簡潔之美。
3.句式之美
英語的句式之美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與漢語不同的是,英語慣用非人稱主語句(impersonal subject sentence)。這種句式一般是用“無靈主語”(inanimate subject)+“有靈動詞”(animate verb)所構成。“無靈主語”指的是用一些表示心理感覺,抽象概念,事物名稱或時間地點等詞來做句子的主語。如“My watch says it is 3 o’clock.”(我手表顯示是三點鐘了。)這種句式一般帶有一種擬人的修辭色彩,予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二是與漢語相同的是,英語也慣用平行和對偶的句式,這種句式不僅形式工整劃一,而且在內容上更是平衡協調。
4.規則之美
英語的規則之美在于盡管英語的詞性轉換多種多樣,句子的構成也較為復雜多變,但歸根到底都是有規則可循的。英語的這種變化規律能給人帶來和諧、對稱、簡潔和協調的變化之美。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引導學生去發掘英語語言的形式美,那么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提高,學習熱情勢必會高漲。
(二)內容之美
英語的內容之美主要體現在英語作品中所表達的情感美和所蘊含的文化美之上。
1.情感之美
英語作品的情感美是指作品中所展現的情感能給人以身心愉悅的審美感受。在大學英語的教材中不乏有很多蘊含了如喜怒哀樂,愛憎分明等豐富情感的作品,描繪了如愛國情,師生情,親情,友情等等珍貴的情感。教師在教會學生弄懂字面含義的同時,更重要的還是要發掘這些作品中的情感之美,誘發學生的積極情感,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從而更好地去探索英語這門語言的奧妙。
2.文化之美
英語作品的文化美是指作品中眾多的文化背景中所展現的科學之美,風光之美,冒險之美和情節之美等審美因素。而文化背景通常囊括了政治、經濟、科技、文學、藝術、建筑、歷史、地理、宗教、風俗習慣等領域。在大學英語的教材中就有眾多的篇章都涉及了這些知識。如《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三冊中有一篇“Five Famous Symbols of American Culture”的文章。通過學習這篇文章,學生們不僅僅是簡單地掌握了詞句意思和語法知識,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美國文化的五大象征,學生們對美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又能學到美國人骨子里的那種不卑不亢,堅忍不拔的精神。在英語的教學中了解了外國的文化,并懂得取其精華,舍其糟粕,讓學生們學會辨別美和欣賞美。
在了解英語語言自身所蘊含的審美因素之時,我們又將如何把美育滲透入大學英語教學之中呢?
(一)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進行審美教育
要將美育運用于大學英語教學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注重師生角色的轉換。[4]教師應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創造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教師應遵循“通過生動的教學活動來進行教學”這一原則,在課堂上可用游戲,表演,對話等比較輕松有趣的方法來教學,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同時教師還要因材施教,尊重每個學生的審美情感,將知識與審美融匯起來,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心情中高效地學習。
(二)通過構建和諧的審美氛圍進行審美教育
良好的語言環境是建立形成和諧審美氛圍的關鍵,而英語特有的語言環境正是現今大學英語教學中所缺失的。針對這一現象,教師可在課堂上和課外盡可能地為學生多創造一些這種機會和氛圍。如在課堂上,每節課可花10到15分鐘的時間,讓學生用做演講或討論的方式對所學課文進行學習,也可以選取一些熱門的新聞話題或有趣的故事,讓學生們用英語來進行講解和討論。這樣不僅訓練了聽說能力,更重要的是為學生創造了一個自由發揮和發言的語境。在課外,教師可鼓勵學生在校園內開設一些特殊的專欄,用以介紹英美文學,科技,人文和風俗習慣等知識,還要鼓勵學生多參加“英語之角”,,組織學生參加英語演講比賽,唱英語歌,看英語電影等。讓學生用輕松愉悅的心情去學習,并且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從而構建和諧的審美氛圍。
(三)通過使用現代教學工具進行審美教育
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抱著書,拿著粉筆對學生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這種落后的教學手段與審美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與如今的教育形式也是格格不入的。而現代的教學手段如PPT,多媒體教學就能改變這一現狀。它將生動的圖像,規范的發音直觀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們在感受和欣賞美的同時學會發揮想象力,然后用自己的語言去創造美。
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審美教育,這就要求我們要按照美的規律,依據人的審美心理特點來組織教學活動,挖掘英語語言自身的形式美和內容美,同時還要通過改革傳統的教學理念,構建和諧的審美氛圍和使用現代的教學工具來進行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讓審美教育根植于英語教學的土壤之中,讓學生感覺到學習英語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個發現美,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歷程。
[1]高平叔編.蔡元培美學文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174.
[2]張慧惠.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科教文匯,2007,(5):59.
[3]周龍如.英漢縮略詞詞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0.
[4]夏育文.基于審美教育的大學英語閱讀教學策略探究[J].高教論壇,201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