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鷺軍
(中共江西省委黨校,江西 南昌330003)
2009年12月1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標志著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到國家區域發展戰略層面,為該區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根據規劃,該區被定為: 建設全國大湖流域綜合開發示范區、建設長江中下游水生態安全保障區、加快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帶動區、國際生態經濟合作重要平臺。實現發展定位,關鍵是處理好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問題,有效途徑就是產業生態化,因此該區農業必須走農業生態化之路。所謂農業生態化是指把農業系統視為生物圈的一分子,根據原料的循環、生物和農業共生原理,建立閉合的農業生產鏈,實現不同農業業態之間,甚至是農業與工業之間,能量、物質的閉合循環,也就是要構建“資源—產品—廢棄物—再資源化”的反饋式循環路徑,合理優化農業生態系統,建設效率更優、污染更少的農業體系。
鄱陽湖地處江西北部,內與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五河)相連,外與長江相通,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生態系統,流域面積16.22萬平方公里,占江西國土面積的97.2%。鄱陽湖是江西人民的母親湖,也是長江水系的天然調節器,鄱陽湖濕地是我國首批加入世界濕地公約的濕地之一。鄱陽湖及其流域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農業資源,是江西省水稻、棉花、水產、水禽的傳統主產區,是全國聞名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具有良好的農業發展基礎和前景。2013年該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071.31億元,同比增長4.5%,占全省44.65%;糧食總產量為1010.91萬噸,同比增長5.1%,占全省48.49%;水產品產量為142.55萬噸,同比增長5.4%,占全省60.15%;生豬年出欄為1457.38萬頭,同比增長4.8%,占全省46.55%。但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多為分散經營的傳統農業業態,附加值低、面源污染嚴重,對該區的生態保護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因此,對該區傳統農業的改造非常必要,筆者認為該區農業發展應走農業生態化道路,一方面,可提高農業產量和經濟效率;另一方面,可降低農業污染,生產綠色無公害農產品。
1.優良的生態環境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屬鄱陽湖水系,鄱陽湖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有信江、贛江、撫河、修河、饒河(以下簡稱“五河”)等主要河流均匯入,區域內河流縱橫交織,淡水資源十分豐富,濕地資源非常豐富,植被茂盛。水質長年保持在Ⅲ類以上。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多年平均降水量1426.4mm,人均水資源占有量3362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35倍,優于三類水的江湖面積占80%以上。生態環境質量指數等級長期為優。因此,豐富的淡水資源和廣袤的肥沃的農田資源奠定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生產優勢,也奠定了農業生態化的生態環境優勢。
2.農業發展勢頭良好
肥沃的鄱陽湖平原,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和良好的農業生產條件,歷史上鄱陽湖流域地區人民從事農業生產,農業養育了一代代鄱湖人。該地區物產豐富是我國著名的魚米之鄉和重要的商品糧油基地,其中稻米種植、生豬養殖、水產養殖、油料生產、蔬菜種植、水果種植、茶葉生產、藥材種植、蠶桑養殖等是該地區主要農業業態。江西是農業大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是江西經濟發展的增長極,該區農業在江西農業大格局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戰略以后,該區農業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政策措施,促進農業發展,形成了許多省優、部優免檢產品,注冊了一系列著名品牌或商標,多項產品榮獲國家“無公害農產品”稱號,例如,從玉無公害蔬菜種植標準高,遠銷港澳地區。贛南臍橙、南豐蜜桔、軍山湖大閘蟹、彭澤鯽魚、泰和烏雞、余干辣椒等農產品區域品牌遠近聞名。
3.良好的政策環境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上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綠色生態農業開發工作,建立健全財政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每年安排財政預算農業發展特色資金,用于扶持獎勵規模生豬養殖、能繁母豬、無公害蔬菜、優質果業、無公害水產等農業特色產業;出臺了一系列獎勵政策,對獲得綠色食品標志和無公害農產品產地或產品標志的獎勵。省委、省政府也非常重視農業污染問題,例如,對生豬養殖的面源污染,加大了巡查力度,督促養豬場建設污染物治理和分解設施,對不達標的養豬企業采取更為嚴厲的懲處措施,如勒令整改,甚至關停;鼓勵農業企業進行立體式農業開發,形成不同農業業態之間的物質和能量循環,變廢為寶,降低農業污染程度。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由于處于中部省份的欠發達地區,綜合經濟實力總體較弱,加快發展,做大經濟總量仍然是經濟區面臨的首要任務。與此同時,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也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和挑戰。因此,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農業生態化發展面臨一些制約因素。
1.基層政府對農業發展重視不夠
省委、省政府比較重視農業發展,但基層政府卻對發展農業熱情不高。盡管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但在工業主導區域經濟發展模式之下,各級政府對工業重視程度較高,但對農業發展卻重視不夠。究其原因,一方面來自農業的稅收少,農業對GDP和財政手貢獻率低,另一方面農業規模經濟效應不顯著。基層政府鮮有對農業發展制定詳盡的規劃和出臺有力政策加以扶持,從而難以有效地組織農業生態化活動。此外,基層政府認為本地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總量低是本地區發展的主要矛盾,做大經濟總量是破解發展難題的重中之重,生態保護要為經濟增長讓路,應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農業生態化發展的思想氛圍沒有形成。
2.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
農業生態化發展需要農業生態鏈的延伸支持,農業生態鏈延伸需要技術研發為保障。但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缺乏實力較強的農業科研院所,農業技術研發資金投入不足,這就導致了該區農業技術創新能力弱。農業沒有科技支撐,就很難從日益競爭激烈的傳統農業中突圍,附加值低、經濟效益差、污染嚴重的困境就不可避免。表現尤為突出的是新良種的研發實力弱,導致農產品品種缺乏,生豬養殖導致的面源污染難題難以破解。另外,農業整體科技素質不高、對新技術吸納能力不足,特別是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科研成果的中試、熟化、示范缺乏依托,科技成果不能及時轉化。
3.農業組織化程度低
區域農村人口眾多,農戶數量龐大,人均、戶均耕地面積小,農戶生產經營規模小而分散。這種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模式必定加大污染物的排放和資源的消耗,一方面,農戶沒有能力研發節能減排和污染物處理技術;另一方面,各農業經營單位封閉運行,難以成為組織化程度較高的生態農業體系。例如,當前農村生豬養殖的面源污染相當嚴重,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低。
各級政府要摒棄先發展后治理的陳舊觀念,樹立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理念,高度重視農業生態化的發展,研究制定各類農業規劃和各類政策措施,運用農業補貼、稅收優惠、低息貸款等政策手段調動農民及農業生產組織發展農業生態化的積極性;同時,規范農業生產行為,嚴厲懲處農業排污的違法行為,提高農業經營單位的自律程度。
傳統農業的發展空間有限,用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是農業的出路。因此,各級政府扶持農業技術創新對農業的未來非常重要。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突破農業技術創新瓶頸制約的關鍵是加強技術創新平臺的建設,要整合資源,形成官產學研相結合的集群技術創新體系,那就是企業出資金、出題目,研究機構和大學搞研究,政府牽線搭橋和提供公共服務。重點研發的技術應為新良種技術、農業種植和養殖技術、農業節能減排技術及污染物的處理技術。同時,要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有效推進技術成果轉化。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要探索立體農業發展之路,立體農業是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科技相互融合的新發展,是傳統農業的升級。立體農業是相互聯系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種群,在空間、時間和功能上綜合配置的優化高效農業結構。發展立體農業的好處:一是可以充分挖掘光能、水源、熱量等自然資源的潛力,提高人工輔助能的利用率;二是可以緩解土地緊張的矛盾,緩解糧食與經濟作物、蔬菜、果樹等相互爭地的矛盾,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例如,利用套作、混作、問作等立體模式,能較大幅度提高單位面積的物質產量;三是提高化肥、農藥等的利用率,緩解殘留化肥、農藥等對土壤環境、水環境的壓力,實現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農業資源豐富,農業形態多為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有必要走立體農業發展之路,對傳統農業業態進行科學改造。例如,“豬—沼—果(糧、菜、林、魚)”、“豬—沼—魚—鴨”、“豬—沼—果—雞(鴨)”、發酵床養豬等模式。
分散經營的農業生產模式下,由于分散經營農戶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資金實力弱、技術創新能力弱,難以承擔農業生態化任務。因此,有必要提高農業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加強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建設,探索完善各類組織的內部管理機制和組織形式,使組織成員的利益連接更緊密,利益分配更公平,保證各類組織健康有序地發展。根據本地農業生產的實際,探索嘗試各類農業生產組織模式,例如,“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農業公司模式,等等。例如,南昌安義縣叢玉蔬菜公司就是比較成功的農業公司模式。政府可以通過財政補貼、借貸擔保、低息貸款、稅收優惠等政策手段引導各類農業生產組織開展農業生態化活動,并加強對農業生產組織排污行為進行嚴格管控。
觀光休閑農業是農業與旅游業的有機結合,是農業向旅游業延伸的新業態。發展觀光休閑農業有利于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增加農民收入,又能促進旅游產品的供給升級,豐富城鄉居民的精神生活,更能節能減排、降低農業污染程度。各地可利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生態農業優勢,大力發展觀光休閑農業,進一步推動農業生態化發展。例如,江西省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江西省鳳凰溝風景區)是較為成功的休閑農業企業范例。
(注:本文為江西省社會科學十二五(2012年)規劃項目課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產業生態化發展綜合評價與實現路徑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2YJ31)
[1]國家發改委.鄱陽湖生態經濟規劃[J].江西新聞網.2010-02-22.
[2]張欲非.區域產業生態化系統構建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中國知網,2007.
[3]郭守前.產業生態化創新的理論與實踐[J].生態經濟,2002,(4)
[4]江西農工黨省委會.關于加快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生態農業發展的建議[J].江西文明網,2009-02-14.
[5]奉梅,周春宇.我國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思索[J].經濟角.2010-1-26.
[6]江西省統計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建設辦公室[J].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統計年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