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后富,劉 艷
(中共宣城市委黨校,安徽 宣城242000)
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是黨自身建設的一部分。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指導地位,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意識形態問題一直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極其重要的問題,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有助于黨執政地位的鞏固,有助于黨執政能力的提高。因此,堅持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意義。
意識形態的概念最早誕生于法國,它是由法國哲學家特拉西在19世紀初提出來的。意識形態是指與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相聯系的觀念和概念的總和,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學等,[2]它是政治發展的產物,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因此,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是黨的職責所在。馬克思主義學說認為,人類社會是由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構成的,社會存在指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意識指的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能夠反映人類的精神形態,是由社會心理、社會思潮和社會意識形態構成。社會意識形態不僅包含執政黨的意識形態,還包含其他方面的意識形態。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就是政黨通過對自己意識形態的構建、傳播來貫徹自己執政意圖的政治活動,它有助于黨整合社會利益關系、戰勝敵對勢力、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執政黨的意識形態在社會意識形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對于一個政黨而言,掌握國家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至關重要,它不僅關系到黨在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同時也會影響到黨的執政地位,尤其是對中國共產黨來說更是如此。在社會劇烈變化和轉型的新時期,堅持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地位是增強全國人民凝聚力、共同團結奮斗的精神保障。
意識形態領域的戰爭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它一直是我黨同敵對勢力斗爭的重要陣地,敵對勢力要想搞亂社會奪取政權,往往都是先從意識形態領域開始,也就是先從搞亂人們思想開始。[3]由此可見,意識形態問題是關乎國家興亡的重要問題,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這一問題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確立和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新時期的思想道德體系也逐步形成,社會意識形態正在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但同時,中國傳統的封建思想還有殘余,外國資本主義腐朽思想也涌入中國,各種思想在中國的土地上相互碰撞,由此產生的矛盾十分突出。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長期面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更加引起西方國家的重視,一些國家更是加快了在中國的文化擴張和思想滲透,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警惕,因此黨必須牢牢把握在思想文化領域的領導權,這將會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命運。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無論是西方資本主義觀念的入侵,還是中國傳統的社會觀念,都對意識形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也決定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復雜性。
1.個性崛起。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逐漸加快,西方追求自我的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中國,中國人越來越注重自我意識的張揚和追求個人利益的實現。個體意識形態在中國的崛起一定程度上反應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2.階層產生。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的社會階級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新階層隨著經濟的發展而迅速崛起,另一方面原有的階層內部也發生了新的變化。這些不同階層存在著不同的利益需求,[4]也影響了思想觀念的變化。
3.國際安全意識增強。無論在任何時期,意識形態都是國家安全體系中一個重要的部分,[5]隨著國家安全意識的增強和安全內容的擴大,意識形態安全越來越受到國家安全部門的重視,它甚至在某些時刻可以超越經濟和軍事成為主要的安全問題。
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三種思潮: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壟斷資本主義思潮、新崛起的中國傳統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國外的社會主義思潮,[6]這三種意識形態在本質上都是企圖動搖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雖然在中國還未形成重大的影響,但仍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
首先,我國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和理論宣傳還不夠,甚至還經常受到干擾。其次,有些領導干部犯了教條主義錯誤,僅僅是能夠掌握書本上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常識,[7]對馬克思主義沒有更加深入的理解。第三,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時還出現淡化情況,也就是在宣傳時只做做表面功夫,對關鍵問題一掠而過。最后,腐敗現象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毒瘤”,它不僅危害人們的生活,也嚴重阻礙了國家的發展。然而中國的腐敗現象仍然屢禁不止,這些腐敗人士嚴重影響了黨與群眾的關系,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最終致使人民群眾對黨和祖國失去信心。
黨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執政黨經過不斷奮斗獲得的,因此,面對新時期新形勢,執政黨要不斷增強自身對于意識形態的主導力。
1.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執政黨已經成功構建了屬于我黨的科學意識形態,這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黨要想不斷發展和創新這一意識形態,就需要堅持其科學性和主導性,以此獲得人民大眾的廣泛認同。
2.加強執政黨意識形態宣傳。黨要想固定自身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就要利用各種媒介手段進行廣泛的宣傳。在當今新興媒體環境中,意識形態的宣傳要遵循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同時要講究傳播方式和手段,不斷創新意識形態傳播媒介,加快廣播、電視和互聯網等多種媒體的融合,[8]努力探索多樣化的傳播渠道,積極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網絡優勢,增強黨的意識形態傳播效果,不斷提高黨的吸引力和說服力。
3.加強黨意識形態教育。教育是黨對意識形態宣傳的最直接媒介,黨要想使自身的意識形態有效的融入到百姓的思想中,就要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黨要做的是利用執政黨的優勢,不斷創新意識形態的教育方式,將顯性方式和隱形方式相結合,在全社會開展意識形態教育,使黨的意識形態融入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思想,[8]這為思想意識形態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將會使我國社會法制更加完善、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鄉區域發展更加協調、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良好的道德風尚進一步形成、改革發展更加全面。
在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之上,應更加注重和諧文化的建設,使人民能夠更加理智的關注社會熱點問題,更大限度的促進和諧發展;使社會安定有序,為意識形態建設奠定深厚的基礎;增強人民對中國發展的信心,增強人民對中國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還要緊跟時代步伐,重視實際情況和發展條件,一定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意識形態領域先后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并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一系列理論體系都是我黨意識形態領域發展的重要成果,是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新創造。
我國要想加強意識形態的宣傳就要改進宣傳方法和手段,現如今,思想政治領域的宣傳工作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后性,因此,改進思想政治領域的宣傳方式十分緊迫。
首先,在宣傳內容上要緊貼實際,注重內容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避免原則性錯誤。社會意識形態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在宣傳時不能強行灌輸,也不能放任自流,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對群眾耐心宣傳、積極引導。
其次,在宣傳方式上也要注重科學性和靈活性,隨著社會的發展,意識形態的內容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宣傳方式也應隨之調整。對于一些思想保守、無法扭轉的人要耐心疏導,幫助他們排解不好的情緒。同時也要深入基層群眾,真正去了解百姓思想活動的特點和規律,這樣才能使意識形態的宣傳更加有效,從而增強意識形態的吸引力。
意識形態在國際社會發展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它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穩定和繁榮,因此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在新的形勢下,加強黨對意識形態的領導將是中國社會不斷進步的根本保證,是國家繁榮昌盛的基礎,因此我們要堅持社會主義信念,緊跟黨的步伐,為中國的繁榮昌盛做出貢獻。
[1]鄭惠英.改革開放以來黨領導意識形態轉型的戰略研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2,(2):12-16.
[2]楊剛.切實加強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J].活力,2015,(1):21-21.
[3]潘旭.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領導的研究[J].商情,2012,(49):176.
[4]李艷艷.意識形態:如何從觀念轉化為能力——《新時期領導干部意識形態能力建設》評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6):108-110.
[5]如何加強和改進黨對文化工作的領導?[J].理論導報,2012,(5):60-60.
[6]劉飛.中國共產黨黨的建設與社會穩定關系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4.
[7]王維.新時期我黨意識形態領導權問題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
[8]侯惠勤.意識形態能力研究凸顯理論和現實的雙重價值——兼評《新時期領導干部意識形態能力建設》[J].理論探索,2014,(3):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