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湖北 武漢430023)
2014年11月9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分析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主要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第三產業、消費需求逐步成為主體,城鄉區域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發展成果惠及更廣大民眾。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基于創新驅動的經濟新常態將會促進知識產權進一步發展,形成新的趨勢,知識產權新趨勢也會助推經濟新常態向更高的階段發展。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在立法、執法和司法等領域還存在不適應之處,需要與時俱進。
1.部分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缺乏體系性。例如,我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商業秘密保護法》,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規定,散見于《民法通則》、《合同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以及《刑法》中,不利于對商業秘密進行充分有效的保護。
2.知識產權制度之間存在著沖突。例如,《著作權法》與1992年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實施國際著作權條約的規定》存在著某些方面的不協調;甚至《商標法》自身條文之間也存在著沖突。
3.部分知識產權法律滯后。例如,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版權、集成電路、含有計算機程序發展的專利等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現有知識產權法律尚未全部覆蓋。
4.部分知識產權存在立法缺失現象。例如,在保護傳統節日上,韓國的相關立法已趨于完善,其以“端午祭”申請世界文化遺產并獲選,我國卻由于缺乏相關立法,在國際訴訟中處于不利地位。
1.職能交叉、易生沖突。我國各項知識產權雖分屬不同的行政部門負責,但是一些知識產權類型可由多個行政部門管理,容易產生權力沖突或抵觸的現象,例如商標權與域名權的管理沖突、商標權與商號權管理的沖突等。
2.多頭管理、難以協調。我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管理機關多達十多家,各管理部門往往各自為政,不僅管理成本高,還常常出現有利爭辦、無利推諉的現象,嚴重影響了各行政執法機關之間的協調與合作,不利于行政執法資源發揮最優效能。
3.大權在握、難保公正。雖然各項知識產權管理分屬不同部門,但是各知識產權行政系統基本上都是集授權、管理與案件查處于一身,在涉及部門利益時,很難確保各項執法活動的公正性,也不易監督糾正。
4.銜接不暢、影響效果。在我國現行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框架下,由于行政機關與司法機關均有權處理知識產權侵權假冒案件,部分案件中存在與司法機關職能的交叉重疊,行政機關執法職能法律性質模糊,法律地位尷尬。
1.知識產權審判體制有待改革。雖然我國有一些法院已經開始了“三審合一”的試點工作,但是大部分法院仍實行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三審分立”模式,容易造成知識產權案件審判標準不統一,進而導致不同法院的審判結果不一致,有損法律的權威性。此外,我國知識產權的審判層級配置也不合理,例如,我國目前知識產權民事審判以中級人民法院和少數實力較強的基層人民法院為一審法院,而知識產權刑事審判與行政審判卻基本上以基層人民法院為一審法院。一般而言,民事審判的審判要求、證據規則等更具有彈性和靈活性,而行政審判與刑事審判則標準更高,層級配置的合理性明顯有問題。
2.知識產權審判標準有待統一。十八屆三中全會雖然明確了要探索建立知識產權法院,但是,目前北上廣三地設立的知識產權專門法院,能否切實解決知識產權案件審判統一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摸索。同時,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了建立巡回法庭的要求,以審理跨行政區域的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有鑒于此,能否通過設立知識產權巡回法庭來解決知識產權審判尺度統一的問題,還需要深入研究。
3.知識產權訴訟中權利人的舉證責任繁重。較一般侵權案件而言,知識產權侵權具有較強的隱蔽性,知識產權訴訟涉及的法律關系以及證據問題也較為復雜。在知識產權侵權訴訟中,原告既要證明自己是權利人,又要證明侵權行為的存在,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舉證不能或不充分,都可能導致敗訴,這對原告來說舉證負擔過重。
4.知識產權權利人維權成本偏高。知識產權訴訟中,權利人若要通過訴訟方式來維權,不僅要預繳訴訟費,還要承擔調查取證的費用和出庭的差旅費,如果要聘請律師還需承擔律師費,而要申請訴前保全和財產保全的一般還要提供財產擔保。即使是最后贏了官司,但是由于知識產權侵權案件賠償數額偏低,使得權利人最終受益較少,甚至出現“贏了官司輸了錢”的極端現象。
圍繞著經濟發展新常態,知識產權事業的改革發展,包括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與知識產權制度建設,都需要與時俱進,作出相應的調整。
1.開展知識產權“法典化”和“基本法”制定工作。在即將開展的民法典編纂活動中,應考慮知識產權制度中的私權性規范作為“一般規定”寫進未來民法典之中。同時,從知識產權政策法治化目標出發,將國家的戰略構想、政策立場等規范化,即制定中國的《知識產權基本法》。
2.加快進行知識產權主要法律修訂工作。以此適應“后《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TRIPs協議)時代”知識產權制度制定變革趨勢和知識革命條件下知識產權保護的新需要。在完成商標法第三次修改后,應加快著作權法第三次修改、專利法第四次修改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修改的立法進程。
3.將知識產權專門法律體系化、科學化和合理化。包括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商號法、特殊標志保護法等。
4.開展民間文藝、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保護的立法工作。民間文藝、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是群體創造的智力成果,只有授予其持有者相應的權利,確立基于這種智力成果產生的利益關系,保護民間文藝、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創造群體的利益,才能從根本上保存、維護和發展民間文藝、傳統知識和遺傳資源。如果只一味強調民間文藝等的保護、傳承與發展,以方便各級政府申遺并進行開發創收,而忽略了創作主體的精神利益與經濟收益,民間文藝等本身的保護必將受到威脅,因此有必要進行立法保護。
5.調整知識產權侵權責任標準。提高知識產權侵權法定賠償下限,建立惡意侵權行為懲罰性賠償制度和惡意侵權敗訴方承擔律師費和訴訟費制度。
1.建立完善的知識產權綜合行政執法體系,明確執法權限,統一執法標準,完善執法程序。建立行政執法決定司法確認制度。探索建立知識產權行政確權執法聯合辦案工作機制,協同處理知識產權確權糾紛和侵權糾紛。加快建設一批快速響應、快速確權、快速調處的維權援助中心。建立專業市場、展會知識產權行政執法快速程序。加強執法力量建設,嚴格行政執法人員資格管理, 健全執法目標責任制,落實執法激勵措施,完善執法裝備條件,規范開展行政執法。
2.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協作網絡建設。建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與知識產權行政執法、海關知識產權保護的銜接機制,提高知識產權糾紛解決的質量和效率。建立知識產權執法協作調度中心,強化執法協作機制,提高執法辦案協作水平與效率,實現知識產權境內保護與進出口保護的協同。加強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建設,實現數據共享、線索移送、執法協助、聯合辦案等功能,進一步提高知識產權保護的效能。
3.加大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治理力度。建立健全行政執法部門知識產權侵權損害賠償數額的行政裁決和調查取證制度,建立行政執法現場勘驗程序。將侵權行為信息納入社會信用記錄。將惡意侵權行為情況作為企業信用評價標準,與企業信貸、上市等審批掛鉤。
4.強化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建設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工作信息共享平臺,實現執法司法信息全面共享。
5.建立知識產權糾紛多元解決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維權援助和舉報投訴機制、知識產權仲裁糾紛解決機制、知識產權糾紛快速調解機制和知識產權侵權判定咨詢機制,加強知識產權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知識產權仲裁服務機構、知識產權糾紛調解機構和知識產權侵權判定咨詢中心建設,促進知識產權糾紛的多元化解決。
1.組建國家、省、市三級知識產權法院審判體系建設。在最高法院設立國家知識產權高級法院,在省級層面設立知識產權專門法院,在市級層面設立知識產權專門法庭。
2.調整知識產權案件審理方式。逐步摒棄三審分離,推進知識產權民事、刑事、行政案件的“三審合一”。
3.改進知識產權案件審理機制。探索跨地區知識產權案件異地審理機制,打破對知識產權侵權行為的地方保護。
4.完善知識產權訴訟證據制度。建立證據開示制度和舉證妨礙制度。完善專家證人證言認定規則,探索賦予律師調查取證權。
5.提高知識產權案件辦案效率。建立統一知識產權案件上訴機制,提高辦案水平與效率。完善知識產權侵權糾紛簡易訴訟程序,提高小額訴訟處理效率。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2015-03-13.
[2]國家知識產權局,等.關于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 加強和改進知識產權管理的若干意見,(國知發協字[2014]41號).
[3]國家知識產權局.2015年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推進計劃,2015-04-10.
[4]徐家力.論我國自主技術創新的法律生態環境及其建設研究[EB/OL].徐家力的博客.
[5]魏小毛.我國知識產權司法保護亟需解決四大理論問題[N].知識產權報,2015-03-31.
[6]閻曉宏.大數據時代的版權與文化[J].傳媒,2015-01-09.
[7]蔣萬來.從現代性和文化多樣性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EB/OL].中國知識產權研究網,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