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國鋒
(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中國當代油畫“民族化”的探索與實踐
喬國鋒
(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安徽淮北235000)
油畫“民族化”泛指20世紀中國油畫在本土化探索中的一種融合主義傾向,它是中國油畫走向世界的理論構想,符合中國油畫的發展趨勢與要求。在油畫“民族化”的探索與實踐過程中,西方繪畫的語言形式與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都為其提供了有利條件,中西融合成為油畫民族化的重要途徑。在這一理論的影響下,關注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油畫、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意象油畫、融合中西的抽象油畫成為當代油畫民族化的典范,并由此推動中國油畫向更高、更深層次的發展。
中國當代油畫;民族化;民族精神
隨著全球一體化趨勢的加劇,各種文化思潮也在相互碰撞與滲透。美術、文學、音樂、電影等諸多領域都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傳承民族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形式已迫在眉睫。當前國家政治的昌明、經濟的增長、文化的進步為中國油畫的繁榮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世界藝術發展的格局變化也為我們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國的油畫家也越來越受到國際藝術界的重視,中國或將成為未來的油畫大國。因此,探索具有民族風格的藝術形式符合中國油畫發展的趨勢與要求。
自油畫傳入中國之日起,經過一代代藝術家的不斷努力,油畫在中國扎根、生長,并逐漸具有了中國特色。隨著油畫在中國藝術領域的不斷深入與擴大,“民族化”便成為油畫界的熱點話題。“中國油畫民族化從廣義的角度說,其是泛指20世紀中國油畫在本土化探索中的一種融合主義傾向。”[1]
“民族化”一詞是中國藝術界提出的口號,在西方藝術界并沒有明確針對民族化的討論,但這并不等于西方藝術不具民族性。如美國抽象表現主義、大色域繪畫等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西方藝術家并不排斥對外來文化的吸納、借鑒。所以,我們對于油畫民族化問題的實踐與探索,也需要在吸納外來文化精髓的基礎上逐漸成熟與完善。中國之所以提出油畫“民族化”的口號,是因為油畫為外來畫種,并非土生土長在中國,我國的油畫是在模仿、借鑒西方油畫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帶有西方色彩。要使油畫融入中國人的血液,就要帶有民族精神。中國油畫的“民族化”是民族的文化、精神、風格、習慣、心理、意識、情感等在藝術創作中的反映,是用適合本民族特點的語言形式表現本民族的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使作品彰顯出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面貌,并為廣大人民理解與接受。
(一)“民族化”是中國油畫“民族風格”的體現
隨著對油畫“民族化”問題的不斷探索與實踐,中國油畫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油畫具有了“民族風格”。中國油畫的“民族風格”是在中國油畫“民族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發展中所形成的民族藝術特征,是一個民族的社會結構、經濟文化、風俗習慣、藝術傳統等因素構成的。中國油畫只有經歷了“民族化”之后才能形成“民族風格”,這是一個漫長的探索過程,并不是簡單地把中國傳統繪畫的筆墨、線條及民間元素或民族題材等移植到油畫藝術中,是精神層次很自然的滲透與融合,而不是表面語言形式的挪用。它需要眾多油畫家的努力與探索,在中西融合的基礎上使民族精神、民族氣質自然地在油畫藝術中體現出來,使油畫語言更加豐富、多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
抽象藝術大師趙無極的繪畫就是在中國人特有的審美心理與文化傳承下產生的。畫家在對油畫語言及材料技法熟練掌握的基礎上,結合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創作出獨特的視覺圖式,其作品是中國傳統哲學觀、宇宙觀、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而朱德群的繪畫將書法的藝術精神與線條表現融入到創作中,形成了特有的繪畫語言,畫面靈動的筆觸與線條正是民族審美意識的直觀體現。其繪畫的韻味是自然而然地流露,是中西方文化融合與碰撞的結晶,更是中國“民族風格”油畫的典范。
(二)“民族化”是中國油畫生存與發展的現實需要
油畫是西方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是在西方特有的文化背景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它是西方哲學觀念、思維方式、民族意識的物質顯現。自油畫傳入中國算起,油畫在中國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并已成為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部分。但油畫是西方文化的結晶,帶有西方人文內涵與民族精神,脫離了西方本土該如何繁衍,如何使外來的藝術形式在中國扎根、生長、孕育出碩果?這就要使油畫融入中國社會,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再是對西方的移植與模仿,只有這樣,中國油畫才有出路。這除了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外,還要站在民族傳統文化的角度批判性地吸收、借鑒,從題材內容到語言形式都要找到契合點,賦油畫藝術以靈魂,使之具有民族精神,真正成為具有中華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的藝術。
因此,油畫要想在中國生存和發展除了要充分掌握歐洲油畫技巧和語言外,還要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吸納借鑒西方油畫精髓,在中西融合的基礎上探索具有民族風格的油畫語言,否則中國油畫將成為無本之源。
(一)對西方文化的借鑒
中國油畫經過百年來的探索與實踐,正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其很大程度歸因于對西方油畫的學習與借鑒。從長遠來看,中國油畫的發展需要融入民族特色,具備民族精神,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摒棄對西方文化的學習。雖然我們今天的油畫已結出碩果,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有理由排斥西方。油畫是在西方特有的歷史環境下誕生的,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已形成較為完整的繪畫體系,經歷了諸多流派的交疊更替,誕生了諸多藝術名家,積累了豐富的繪畫經驗,創造出不計其數的世界名作,體現出西方文化特有的民族精神。
中國油畫雖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還并未真正了解它。對于技法、材料的學習是表面的,而其背后的文化根基則是深遠的、本質的,我們只有深刻了解它才能更好地借鑒和運用。徐悲鴻、林風眠、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等大師所取得的成就無不是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基礎上取得的,尚若他們沒有在西方生活與創作的經歷,沒有對西方文化、生活的深刻體驗與感悟,也就不會有今天的碩果。“中國文化幾千年來歷經沖擊而不崩潰,仍然具有凝聚力,原因就在于中華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納吸放,自我創新,能容納并且融合古今中外各種東西。”[2]但我們“學習和借鑒西方長處則應別具慧眼”(吳冠中語),要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味地全盤西化,我們應該堅持一種開放的、批判的民族精神,在廣泛吸收西方油畫藝術精華的基礎上進行油畫的本土化實踐,這樣中國油畫才有出路。
(二)對民族元素的繼承
我們在吸納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時,更要繼承和發揚本民族的藝術傳統。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文明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道家、儒家、佛家等為我們提供了深厚的哲學基礎。中國的文學、詩歌、音樂、書法、繪畫、建筑、園林、雕刻以及諸多民間藝術元素等都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這些都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各種借鑒和表現的可能。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的雕刻展現了生動、夸張的造型特征;敦煌壁畫又為繪畫藝術樹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用色理念;中國傳統繪畫則更直觀地為我們展示了線條的藝術魅力與人文精神,平面的表現形式更體現出無限的意境與神韻;民間藝術又帶給我們質樸與通俗的視覺感官。在當今全球一體化的語境下,中國油畫要想立足于世界藝術之林,就必須根植于本土文化,用具有民族特色與民族精神的語言形式來表現。
當代畫壇有諸多知名畫家為我們作了楷模,趙無極、朱德群吸納了中國唐宋時期山水畫的精神表現;吳冠中融中西于一體,借鑒中國畫中點、線、面的表現技法而創造出獨特的油畫語言;忻東旺更是吸納中國古代雕刻的造型特征與線條表現,使作品更具人文內涵;張冬峰借助中國畫的墨色與皴法使繪畫意境的表達更加充分。通過這些畫家的努力探索與實踐,中國油畫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這并不意味著油畫民族化是單純地把民族藝術形式挪用到油畫中,而是要對民族元素及民間資源進行廣泛而深入的研究、理解,從中找出它的特點與規律,加以吸收運用,使油畫的表現語言更接近中國人的審美趣味。
因此,中國油畫的民族化之路并非要全盤西化,也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正如劉海粟所說,“‘貫通中外’‘融合中西’決不是生吞活剝,不是一半西洋畫,一半中國畫,不硬拿來拼湊,而是讓二者不同程度的精神結合起來,在表現技法和構成意義上有明顯的民族風格。它的形式當然是油畫,是注入中華民族精神、民族氣質的油畫。”[3]
(一)關注底層民眾生存狀態的現實主義油畫探索
現實主義是中國油畫發展史上的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在建國后特殊的歷史時期內,由于政治宣傳的需要,曾經一度成為中國油畫的主流,并涌現出諸多現實主義油畫家。
當代中國現實主義的代表畫家忻東旺,在借鑒、吸納西方現實主義的基礎上,形成了具有個性特點的表現形式,當代油畫界稱之為“新現實主義繪畫”。他的作品貼近生活、關切生活、關切生命,以表現當今社會底層勞動人民的生存狀況與內心精神為主。忻東旺的創作以身邊熟悉的人物為表現對象,借助敏銳的視覺觀察力實現對自然、生命以及精神層面的表達。畫家以直接寫生的方式不加粉飾地把人物頑強的生命力與改變命運的執著表達得淋漓盡致。其代表作《誠城》《早餐》及“村民列傳”等,均以生動的形象表達了農民工在科技化進程中的焦慮與困惑、艱難與迷茫、憧憬與失落,借以展現當代社會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忻東旺把民族化、現代化的油畫形式作為自己的創作理念,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精神與雕塑元素,把流動的筆觸與厚重的肌理相結合,借助夸張、變形的手法表達出自己獨特的審美感受。他的油畫既不模仿西方式的油畫,也不重復現有的油畫模式,而是其自己理解的中國式的油畫。在人物造型上,他借鑒漢唐陶俑及古代壁畫與雕刻,追求人物的夸張描繪與意象表現,他不苛求明暗光影的表現與客觀自然的準確,而是追求基于精神感受下的心理到位,進而表達造型的質樸天真。尤其在對事物的細節描繪上,畫家都要賦予心理的聯想與情感表現,如臉上的皺紋、嘴角、衣紋及鞋帶等細節都有各自的微表情,以此增加畫面的生動性與趣味性。在色彩上,畫家以敏銳的色彩感受力來夸大對人物固有色的表現,通過加大色彩之間的對比度來表達主體與空間,同時又能夠處理好環境色與固有色之間的協調關系。忻東旺通過對事物的真切觀察與體會,以直觀寫實的手法表達了人性的光輝,這也是畫家獨特審美心理下對傳統文脈的延伸,以此追求中國藝術的本真精神。
(二)體現傳統文化精神的意象油畫探索
受傳統文化影響,中國的寫意性油畫有了進一步發展,尤其在風景油畫方面成果顯著。如“漓江畫派”代表畫家張冬峰的繪畫,在借鑒西方表現主義油畫的基礎上,融合中國水墨精神及技法表現,創造出獨特的繪畫語言。作品采用西方風景油畫的構圖理念及透視原理,但表現語言則是中國水墨技法的延伸,畫面以筆觸與線條勾勒為主,不強調西方繪畫中的光影效果與體積關系,不追求細節的深入描繪及局部色彩的冷暖變化,而是把中國傳統美學精神和文人畫的特點融入其中,追求繪畫表現的寫意性、抒情性,把中國書法的筆意、筆法通過油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增加了畫面的意象與寫意之美。
張冬峰的畫中帶有明顯的文人畫的特點,他以寫生為表現方式,善于在短時間內撲捉對事物的直觀感受,用筆干脆利落,很少對局部進行扣畫描摹,這與中國畫中一筆畫的繪畫理念相一致。他的畫不是簡單對西方表現性油畫的模仿,也不是簡單對中國傳統筆墨的挪用,而是憑借他那扎實的繪畫功底,在繼承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把西方繪畫精髓與中國水墨精神轉化成適合自己的語言形式,用油畫的面貌表達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感悟,進而探索中國當代風景油畫新的視覺圖式。但這種中西結合的繪畫語言是藝術創作的一種自然行為,僅僅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精神的表現才是繪畫的本質。
(三)融合中西的抽象油畫探索
朱德群、趙無極的抽象油畫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延伸,也是對西方繪畫語言的深刻感悟與熟練掌握。他們的作品都講究宏大的氣勢與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趙無極的繪畫在運用西方色彩原理表現的同時,融合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意境,以追求畫面的二維性與主觀的意象表現為主,講究畫面的構成性,強弱、虛實,收放有節。畫面舍棄了對客觀事物表象的描繪,而是極力表現事物的深層內涵。畫家借助虛幻的抽象形態彌補了西方抽象繪畫中所缺乏的想象與空無,進而表達了宇宙的神秘與和諧。而朱德群的畫則更加注重筆觸的表現力,把中國書法中“寫”的精神貫穿其中,筆觸遒勁有力,揮灑自如,作品中傳達的西方抽象元素與中國寫意精神,正是畫家早年研習中國畫的結果。畫家把筆觸從具象的形中解放出來,從大自然有形的山水中體會繪畫的“形”,并把這種“形”轉化為抽象的筆觸與色彩,實現繪畫從有形到無形的轉變,進而尋求畫面情感表達的自由。他的繪畫語言更接近中國唐宋的繪畫思想,用畫家本人的話說,其作品屬于中國傳統的唐宋年代的山水,是一種符號,是對中國傳統文脈的延伸,是一種更深的“有形”的自然。趙無極、朱德群的繪畫,從藝術形式上說是西方的,但其精神層次的表達卻又是中國的,對于他們的作品,我們不能簡單的用“民族化”來界定,它是中西文化融合的結果,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油畫“民族化”是中國油畫走向世界的理論構想,符合中國油畫的現實需要與發展趨勢。這一理論的提出使中國油畫家在接受外來文化的同時能夠明確地堅持民族精神,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開拓創新,展現中國藝術家積極向上的時代風貌與審美素養。在日益劇烈的文化競爭中發揮主動性,引領中國油畫邁上新的臺階,促使藝術家不斷的探索適合中國本土的油畫形式與表現精神,推動中國油畫向更高、更深層次的發展。
[1]李超.中國現代油畫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282.
[2]余虹,楊恒達,楊慧林.問題[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3:7.
[3]周積寅,金建榮.劉海粟談藝錄[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2000:36.
責任編校 謝賢德
J213
A
2095-0683(2015)01-0120-04
2014-12-08
安徽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一般研究項目“中國當代油畫民族化發展道路之探索”(2014SK36)
喬國鋒(1981-),男,河南洛陽人,淮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