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西文化的差異看習語翻譯的異同
凌志華,張玉蓉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安徽合肥238000)
摘要:習語是語言文化的精髓,它不僅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同時也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傳統。因此,各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意義傳輸的困難是習語翻譯面臨的最大困難。這些文化差異包括地域環境、氣候條件、風土人情、宗教信仰以及歷史典故等。
關鍵詞:習語;翻譯;文化差異
所謂習語,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長期使用的一種固定而又獨具特色的語言表達方式,廣義上它不僅包括俗語、歇后語、俚語,還包括成語、諺語等(張培基,l979:3)。[1]由于它具有言簡意賅、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等特點,因此在語言表達時常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眾所周知,語言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并反映了與之相應的文化,那么作為語言表達方式的習語同樣深受文化的影響。它不僅反映某一民族的文化特征,還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與傳統。美國哲學教授H.P.Grice認為:話語的意義可分為自然意義和非自然意義,而非自然意義指的是人們意欲表達的意義,即人們在特定的場合下欲表達的語用隱含意義(H.P.Grice,1971:436-444)。[2]由于各國文化的差異,有時即使話語的字面意義是一樣的,但在實際運用中卻可能具有另外一層的隱含意義,而說話者所要表達的真實意義往往是這其中所隱含的意義。因此,由于各民族文化差異造成的意義傳輸的困難是習語翻譯面臨的最大困難。
我國著名翻譯理論家王佐良認為如果不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那就無法做好翻譯工作,因為翻譯既跟語言有關也與文化有關(王佐良,1989:18)。[3]因此,習語翻譯時就要求譯者既要熟悉原文還要能準確把握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使譯文與所要翻譯的語言表達相一致。由文獻查詢了解到英漢兩國文化差異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響:地域環境導致的文化差異的影響,氣候條件導致的文化差異的影響,習俗和傳統文化導致的文化差異的影響,宗教信仰以及歷史典故導致的文化差異的影響等。正是由于這些文化差異的影響,導致中英兩國人民有著不大相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宗教觀,所以這些差異也會反映在習語的翻譯中。
(一)地域環境的不同導致習語翻譯時的差異
由于四面環海,英國交通運輸主要靠海運,由此英語中就產生了許多與海洋、水、航海等有關的習語。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風),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奮勇拼搏),water under the bridge(無法挽回的過去),drink like a fish(豪飲),fishing in the air(水底撈月),to miss the boat(錯失良機),bum one’s boats(破釜沉舟),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不僅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而且境內山川眾多,因此產生了許多與山有關的習語,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這山望見那山高”,“青山不老,綠水長流”,“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等舉不勝舉的習語。另外,中國是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因此許多與土地、種植等有關的習語也相應而生,如“揮金如土”,“視金錢如糞土”,“面朝黃土背朝天”,“拔苗助長”,“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由于地理環境導致的這種文化差異,所以漢語中的“揮金如土”在英語中則譯成“to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如流水)。
(二)氣候條件的不同導致習語翻譯時的差異
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導致兩國氣候條件也不同。而這種不同氣候條件導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不勝枚舉的。單就春季所吹的“風“來看,中英兩國習語描述就大相徑庭。如(1)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for beast(東方吹,人畜悲);(2)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西風起,氣候佳)。[4]從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中國位于東半球,大部分地區屬北溫帶季風氣候,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屬溫帶海洋性氣候。由于春天來臨時,中國多刮東風,因此在漢語中,“東風”即指“春天的風”,所以古代的文人墨客都借“東風”來描寫春天的景色:如“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等;而英國恰好是來自大西洋的西風捎來了春天的氣息,因此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在其詩歌Ode to the West Wind(《西風頌》)發出了“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的吶喊;而約翰·曼斯菲爾德(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西風》)中的詩句“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西風送暖,鳥語啾啾)進一步證明了這一差異。
(三)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的不同導致習語翻譯時的差異
1.動物指代含義的不同
由于中英兩國人民生活方式的差異,導致了兩國在風土人情、傳統文化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在中國文化中,“鳳凰”是百鳥之王,有著吉祥尊貴之意,如“百鳥朝鳳”,因此在中國古代“鳳凰”的形象常用于帝后的用具及衣物的裝飾;而且“鳳凰”在中國還含有“杰出人才”之意,如成語“望女成鳳“、”以鳳比德”等。而在西方,鳳凰(phoenix)被認為是臆想中的一種鳥
兒,每活500年就會自焚,然后從灰燼中重新誕生出一只新生的鳳凰,因此鳳凰在西方人眼里是重生、復蘇的意思,如“rise like a phoenix from the ashes”(像鳳凰那樣從廢墟中升起)。同樣在中國文化中“龍”被認為是能興云喚雨、澤被萬物的神奇動物,因此封建社會常用“真龍天子”來指代封建帝王;另外“龍”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常跟表吉祥之意的“鳳凰”聯系在一起,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龍躍鳳鳴”等;同時“龍”在漢語中還有“優秀人物”、“杰出人才”之意,如“望子成龍”、“人中之龍”等;而在英語中“dragon”指一種“長著翅膀和爪子,身上有鱗能吐火”的動物,在《圣經》它被認為是邪惡的化身,如魔鬼撒旦就被稱為“the great dragon”;“dragon”還常用來指兇狠的婦女,悍婦,如Casey’s new teacher’s a real dragon(凱西的新老師真是個母老虎)[5](汪榕培,2005:566)。另外在中國文化中,狗常常被用來指代人們所厭惡、所蔑視的物體,如“狗腿子”、“狐朋狗友”、“狗急跳墻”、“狗眼看人低”等,與狗相關的習語絕大多數含有貶低意義的;但在西方,狗卻是人類最好的朋友是家庭中的一員,由此誕生了很多與狗有關的褒義的習語,如“Every dog has his day”(片瓦也有翻身時),“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論功尋賞), “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He is a lucky dog”(他的一個幸運兒)等。
2.顏色指代的含義不同
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導致“顏色”在英漢語言中指代的內涵也不相同。在漢語言文化中,白色首先象征著悲涼蕭瑟以及衰敗死亡,最典型的如“紅白喜事,素車白馬”,所以中國人為逝者帶戴白孝,送白花,因為白色是無血色、無生命的;另外在漢語中白色還象征著邪惡,如在京劇臉譜中,秦檜、趙高、曹操等奸臣的臉都畫成白色;而在西方,人們認為白色代表的是圣潔,傳統的西式婚禮中,新人結婚都身穿白色的婚紗,神話中的天使都有著白色的翅膀;而且西方人認為人死后進入的天堂是一個白色的世界,是個圣潔的地方,因此有很多與白色相關的習語,如“white wedding”(白色的婚禮),“white hands”(廉潔),“a white soul”(純潔的心靈),“a white spirit”(正直的精神)等。由于中西方所處自然環境不同,也造成顏色詞的不同用法與意義:在漢語中,黃色代表“權力”和“尊貴”,在古代只有帝王才配擁有此顏色,如習語“黃袍加身”、“飛黃騰達”等;而在英語中,表示”尊貴”之意由藍色(blue)表示,如“a blue-blooded French duchess”(有貴族血統的法國女公爵),黃色(yellow)表示的意思則是“卑怯的,膽小的”,例如:a yellow livered(膽小鬼),a yellow 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等。隨著文化的變遷,黃色在漢語還有了另一種含義:淫穢、粗俗,如黃色書籍等,但在英語中yellow books僅僅指封面是黃顏色的黃皮書。
(四)宗教信仰的差異導致習語翻譯的不同
作為社會意識形態的宗教,其對中西方文化產生的影響是不可低估的,因此作為語言文化精髓的習語,也同樣深受其影響。在中國,人們主要信奉道教和佛教,經過長期的熏陶,道教和佛教文化已經深深地影響了人們的社會生活,也因此產生了很多與宗教相關的習語:如與道教相關的習語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等;與佛教相關的習語則有“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不看僧面看佛面”、“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等。西方人主要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教義認為上帝是萬能的,因此有許多跟上帝有關的習語,如“God be with you”(上帝與你同在)、“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而作為西方國家文化源頭的《圣經》,對人們的思想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有許多源自于《圣經》的典故,如用“the apple of one’s eye”(眼中的蘋果)來比喻特別珍視的東西:掌上明珠,用“doubting Thomas”(懷疑的托馬斯)來比喻那些不肯輕易相信別人的人,而“old Adam”(老亞當)用來指人類固有的罪惡等。
(五)歷史典故的差異導致習語翻譯的不同
中英兩國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還有著燦爛的文化,由此產生了許多與這些歷史事件和文化典故相關的習語。只有熟悉這些歷史知識和文化典故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這些習語的含義,翻譯時才會得心應手。如漢語中的“刻舟求劍”、“買櫝還珠”、“掩耳盜鈴”、“鄭人買履”等出自文學典故;“盤古開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精衛填?!钡仍醋陨裨拏髡f;“圍魏救趙”、“紙上談兵”、“雞鳴狗盜”、“完璧歸趙”等來自于歷史故事。同樣英語中有許多習語來自于文學典故以及神話和寓言等,如“a dog in the manger”(狗占馬槽)指自己不做也不讓別人做、身在其位而不謀其政的人;“Pandora’s box”(潘多拉之盒)常用來比喻災難、麻煩、禍害之源,“an apple of discord”(糾紛的蘋果)用來不和之因及爭斗之源,“the heel of Achilles”(阿基里斯的腳踵)指唯一致命的弱點等均出自荷馬史詩中的希臘神話傳說;“sour grapes”(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比喻妒忌心理,“pull 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則指替別人冒險而吃盡苦頭等出自于寓言故事。這些習語都包含著特定的文化內涵,如果不了解其產生的文化背景和歷史淵源,那么翻譯時很容易造成誤解。
作為語言文化的精華,習語有著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底蘊。由于中英兩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導致習語在日常使用中表現出很大的異同,給互譯工作帶來了困難。另外,習語的翻譯不是簡單地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符號,翻譯時不僅要理解其字面意義,還要其了解蘊含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忠實地表現出原文習語所要表達的隱含含義,使譯文再現原文之美,真正做到語義等值的對應效果。
(注:本文系安徽省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重點項目“面向崗位能力培養的高職護理專業英語教學改革”,項目編號:2013jyxm510)
參考文獻:
[1]張培基.習語漢譯英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
[2]H.P.Grice. Meaning[J].Philosophical Review,1971.436-444.
[3]王佐良.翻譯,思考與試筆[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18.
[4]江舟.論英漢互譯中的文化失真現象[J].浙江海洋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5,(3):81-84.
[5]汪榕培.朗文當代高級英語辭典[Z].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