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問題探析
夏夢醒,幸小英
(安徽工業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安徽馬鞍山243032)
摘要:伴隨著網絡技術的深入發展,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已經成為不可回避的事實。在新的網絡環境下,大數據帶來的沖擊從根本上徹底改變了人類的思維方式和社會認知方式。在大數據時代如何適應環境變化,改進教育方式,通過分析大學生在思想政治認知上存在的問題,聯系實際,提出對策,從而體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伴隨著海量數據的產生和技術的迅速發展從根本上顛覆了人類的思維方式,給當今社會各個領域帶來了深刻的變革。如何去面對大數據時代帶來的挑戰,尤其是探索大數據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點和發展規律,是我們面臨的重要課題。
2009年伊始,大數據業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2013年,更是被人們稱為大數據元年。大數據(BIG DATA),也稱為巨量資料,是指所涉及的資料量規模巨大到無法透過目前主流軟件工具,在合理時間達到擷取、管理、處理、并整理成為幫助社會組織運營決策更積極目的的資訊。“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大數據時代勢必引起思維變革、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1]
大數據的特征可以用“4V”來概括,即Vol-ume、Variety、Velocity和Value。Volume(容量)是指大數據巨大的數據量與數據的完整性。Variety(種類)則意味著要在海量、種類繁多的數據間發現其內在關聯。Velocity(速度)可以理解為更快地滿足實時性需求。Value(價值)是指大數據的最終意義即通過數據獲得洞察力和價值。在這四個特征中,最重要的是大數據背后的意義,追問大數據的意義是目前人們最為關切和討論最多的。[2]
(一)大數據時代開拓了學生視野,豐富了教學資源
大數據改變了人類思維方式的同時也為大家開辟了看世界的另一個維度。巨大的空間,豐富的信息資源在一定程度上完全的激發了大學生的求知欲望,挖掘了他們的創造潛能,開拓了他們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的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增強。而且,大學生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可以接觸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海量數據信息,根據自我需求,加以分析并獲取最新的科技資訊。這樣,他們不僅及時的獲取了專業前沿知識,加深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開拓了學術視野。與此同時,伴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擴張,宏大的數據量完全顛覆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紙質載體,極大的豐富了教育資源。海量的網頁、視頻、圖片信息加以篩選,去粗取精,完全可以轉換為新型的思政工作載體,成為嶄新的教育資源。
(二)大數據沖擊了固有的價值觀
大數據時代,海量的信息在帶來便捷化的同時也會讓人陷入迷茫之中。如此繁雜的數據如何去粗取精、去偽成真,會對大學生造成直接的困擾。如果一味的獲取,不懂如何選擇,很容易造成信息抉擇疲憊。同時,開放的大數據庫,極易獲取的信息資源,極端自由的輿論環境,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導致部分學生放縱自身行為,淡化社會責任感,嚴重的會喪失道德底線。由于大數據傳播的快捷化、便利化也往往會被西方敵對勢力利用,所謂“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觀得以迅速傳播,這也使得一些缺乏信仰、缺乏理論判斷能力的大學生價值觀扭曲,民族意識日益淡化。
(三)大數據為思想政治教育動態化、數據化提供了理論支撐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主體與教育客體的互動、交流是及其重要的。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這種交流只能以談心談話、課堂教學等固有模式開展。由于這種固有模式的欠缺以及容易受到技術手段、心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效果往往不理想。這直接導致教育主體往往無法準確把握客體的思想動態,最終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完全的改變了現狀。例如,學生經常通過微博、微信、貼吧等形式自由的發表觀點,表達心聲。教育主體就可以及時的搜集、整理信息并及時的加以分析,這樣就可以及時、有效的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時有效。
(一)樹立大數據觀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大數據時代,人類的思維方式發生巨大轉變,主要體現在“從個人思維到集體思維的轉變,從局限性思維到綜合性思維的轉變,從程序化思維到創造性思維的轉變。”[3]舍恩伯格也告訴我們,有了大數據的支撐,我們再也不會把世界看做是一連串我們認為或是自然或是社會現象的事件,我們意識到世界是由信息構成的。[4]大數據帶來的信息獲取便捷化、公開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管控信息的難度,傳統意義上的思想
政治教育早已被湮沒在海量的數據中,如果沒有大數據觀念,缺乏大數據意識,總有一天我們會丟失意識形態的制高點。
1.樹立敏感意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教育主體要時刻保持敏感意識,在如今這樣數據隨處可見的社會環境中,必須保持對數據的敏感性,善于從數據細節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深刻挖掘其中內在聯系從而做出前瞻性判斷。教育主體要改進和創新工作方法,把握大學生思想動態,進而從思想需求和工作需要等方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針對性。
2.適應量化研究模式,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數據庫平臺
在社會科學領域,定量研究是極其重要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傳統意義上,它是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通過有限的數據抽樣、數據統計、數據模型進而完成驗證。過程繁雜而且效果不佳。然而,伴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一起事物都可以量化,大數據改變了世界,為人類的生活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可量化的維度。高等學校也要適應時代變化,建立大數據平臺。首先,高校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各部門、各院系的思政資源統一整合進而搭建校內平臺。其次,要充分認識社會力量的重要性,密切與相關教育部門、社區、社會組織、企業的聯系,最大限度的獲取大學生社會生活的的數據資源,充實大數據庫。
(二)凝練大數據,創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實效性,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是大數據時代我們要考慮的問題。
1.提升個人隱私保密體系建設
嚴格的信息保密機制是大數據時代下思想政治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一方面,大數據在帶給我們便利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困擾。大數據的便利化、透明化促使部分教育主體,以各種理由加強對風險的審查,從而侵犯了客體的隱私權。現階段,個人隱私保密體系建設亟需加強。
2.建立健全大數據預警體系
大數據的核心是預測,早在2008年互聯網巨人谷歌的一支研發團隊就在當年11月的《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詳細介紹谷歌正在利用它收集到的無數個人搜索詞匯數據,趕在政府流行病學家之前兩個星期來預測流感的出現。這在當時,造成了相當大的震撼。同樣,在高校,可以通過海量的數據分析,利用數學的方法,預測事務發展的軌跡。例如:通過微博、QQ等信息進行綜合比對分析,可以基本判定大學生在某一時期的心理狀態,行為特征,進而對思想進行研判。這樣,通過大數據,可以及時的了解學生信息,從而加強針對性的輔導,進而幫助學生走出困境,防止意外情況的發生。
3.加強管理體系建設
科學有效的管理是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前提,管理體系的創新可以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用,有效的解決棘手問題。在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加強:(1)建設明確的、分層的管理機制。在數據收集、過濾、分析、總結的各個階段明確責任到人,切實負責,確保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運轉;(2)重視多部門的協調。現階段的思政工作已經不能由單個部門進行專一化管理了,而是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配合共同參與解決,這樣不僅能加強信息共享還能提升世界效果。
(三)建立大數據工作隊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
建設一只高素質的高校大數據人才隊伍是大數據時代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大數據時代需要更多的專業性人才。而大數據時代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針對性的實質就是從教育主體的思想實際出發,協調教育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和要素,采取數據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務,解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問題。在高等院校,可以精確掌握并運用大數據的專業人才稀缺,現階段必須完善專業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制度,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打造一支專業化、數據型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
在大數據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需要不斷的提升工作能力,不斷的創新工作方法并注重數據采集、分析進而發現事務之間的內在、外在聯系,以更好的為學生服務。大數據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大數據時代[M].袁杰,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2]胡樹祥,謝玉進.大數據時代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3,(6):60-62.
[3]張燕南,等.大數據時代思維方式對教育的啟示[J].教育發展研究,2013,(21).
[4]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著.大數據時代[M].袁杰,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